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叶豆苷调控多通路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凋亡的机制研究

    郭智吴美珠林国晟程瑛...
    2188-2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高通量基因数据库(GEO)芯片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三叶豆苷对心肌梗死(MI)的潜在治疗作用、靶点及通路,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三叶豆苷干预对缺血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对相关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GEO数据平台、网络药理学分析三叶豆苷治疗MI的潜在靶点,通过GO和KEGG分析富集潜在相关通路,并通过缺血缺氧诱导H9C2构建体外细胞模型,验证三叶豆苷干预对氧化应激、凋亡及潜在富集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通过GEO数据集发现MI小鼠中有668个基因上调和651个基因下调,通过多个数据库获取三叶豆苷472个潜在作用靶点,从而获取49个交集靶点,且与BCL2L1、PIK3CA等靶点密切相关.通过GO分析发现,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调节等过程被显著富集.通过KEGG分析发现,PI3K/Akt、HIF-1等通路被显著富集.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三叶豆苷干预可抑制缺血缺氧诱导后H9C2的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的下调、ROS的生成、HIF-1α和NOX4蛋白的表达及PI3K/Akt和MAPK通路的异常活化.结论:三叶豆苷抑制缺血缺氧诱导后H9C2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及凋亡、通过调控PI3K/Akt和MAPK通路,可能是其抗MI的重要机制之一.

    网络药理学三叶豆苷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氧化应激

    化滞柔肝颗粒抑制内质网应激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操颖陈泌链余思雨张莉...
    2195-2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复方化滞柔肝颗粒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化滞柔肝颗粒低、高剂量组,以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NASH模型并予化滞柔肝颗粒干预;检测小鼠体质量、肝重、肝体比、血清肝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 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合肝组织病理染色结果评估化滞柔肝颗粒对NASH小鼠表型的影响;通过RNA-seq、RT-qPCR、Western Blot、ELISA和TUNEL染色等方法探究化滞柔肝颗粒调节内质网应激(ERS)与细胞凋亡改善NASH的效应机制.结果:化滞柔肝颗粒可降低NASH小鼠血清ALT、AST,肝脏TC、TG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P<0.01,P<0.05),减轻肝脏脂肪变和炎症浸润,下调ERS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其有效成分大黄素能降低Raw264.7细胞的炎症因子水平,下调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结论:化滞柔肝颗粒能有效改善NASH,其机制可能与通过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抑制巨噬细胞凋亡,改善ERS有关.

    化滞柔肝颗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内质网应激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细胞凋亡

    补脾益肠丸抑制树突状细胞炎性分化及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肖秋萍钟友宝黄佳琦陈丽玲...
    2204-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补脾益肠丸调节树突状细胞(DCs)炎性分化及紧密连接蛋白(TJs)表达缓解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低、中、高剂量补脾益肠丸及5-氨基水杨酸(5-ASA)连续14 d治疗2.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每天称重并观察粪便黏稠度及便血情况,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结肠炎症状,实验结束后,取结肠称重并测量长度,HE染色评价结肠组织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ELISA法分别检测脾脏不同表型DCs及结肠炎性因子水平,免疫组化、qPCR检测结肠TJs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中、高剂量补脾益肠丸能显著减轻结肠炎小鼠腹泻、便血症状,并显著降低小鼠DAI、结肠质量及结肠病理组织损伤(P<0.05),抑制DCs炎性分化,使脾脏炎性DCs(CD11c+CD103-E-cadherin+、CD11c+CD103-CD80+、CD11c+CD103-MHC-Ⅱ+、CD11c+CD103-CD86+、CD11c+CD103-TNF-a+DCs)细胞比例显著下调(P<0.01),炎性因子(IFN-γ、IL-1β、IL-6及IL-23)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P<0.01);此外,中、高剂量补脾益肠丸均能显著上调Caludin1、Occludin及ZO-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补脾益肠丸能有效缓解UC,其作用与抑制DCs炎性分化及促进TJs表达紧密相关.

    补脾益肠丸溃疡性结肠炎炎性树突状细胞紧密连接蛋白作用机制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逍遥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加重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病情的调节作用

    李媛媛张碧涛崔子龙范培健...
    2211-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逍遥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加重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病情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与模型组(32只),正常组正常饲养4周,模型组大鼠在建立CIA动物模型基础上施加1周孤养与3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建立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抑郁症(RAD)动物模型.通过比较第0天与第28天体质量、摄食量、糖水偏好率、旷场行为学变化及足趾容积、关节炎评分(AI)共同判断RAD模型大鼠是否制备成功.RAD模型大鼠全部成模并随机分为模型组、甲氨蝶呤组、逍遥散组、氟西汀组,每组8只.正常组与模型组每天灌胃0.9%氯化钠溶液,甲氨蝶呤组每周灌胃2次甲氨蝶呤水溶液(1 mg/kg),逍遥散组与氟西汀组除每周灌胃2次甲氨蝶呤水溶液(1 mg/kg)外,同时逍遥散组每天灌胃逍遥散水煎液(19.27 g/kg),氟西汀组每天灌胃氟西汀水溶液(2 mg/kg),给药持续6周.通过比较用药前后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糖水偏好率、旷场行为学及足趾容积、AI评分共同判断RAD大鼠抑郁与关节炎恢复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海马IL-1 β、TNF-α、IL-6、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TLR4、NF-KB P65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摄食量减少,糖水偏好率与旷场行为学异常,足趾容积与AI评分明显升高,兼具抑郁与关节炎外在表现,血清与海马组织中IL-1β、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海马组织中TLR4、NF-κB P65 mRNA与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药物干预后,模型动物抑郁与关节炎表现得到有效改善,尤其加入抗抑郁药物逍遥散与氟西汀后效果更佳.同时,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海马组织IL-1 β、TNF-α、IL-6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P<0.01),海马组织中TLR4、NF-κB P65 mRNA与蛋白表达也显著减少(P<0.01).结论:逍遥散可改善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同时减轻关节炎病情,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K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过多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抑郁症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慢性心理应激逍遥散TLR4/NF-KB信号通路

    理气解郁的中医思辨及方药沿革

    王蓉燕齐孙艳秋冯宏英李宇盾...
    2219-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气解郁为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气与郁的探讨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经各世医家的理论传承和临床应用,最终发展为中医哲学思辨的理论之一.文章通过梳理郁、气、理气、解郁等概念的起源、内涵、关系、演变、治疗方药及现今的研究应用等,归纳总结理气解郁的中医思辨及方药沿革,提出郁的形成在于气,解郁重在理气,理气关键在于调,为现代临床诊疗和实验探索提供帮助.

    理气解郁中医诊断

    内丹学视域下扶阳学派"阳主阴从"观新探

    刘辰昊刘毅冯全生
    2224-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钦安卢氏扶阳学派因提出有别于传统"阴阳平衡"的"阳主阴从"阴阳观而显标新立异.考究发现这一观点的来源实出自道家内丹学思想.从钦安卢氏扶阳医学发展源流看,其与道家内丹学说的渊源联系出于槐轩,成于钦安,盛于卢氏."阳主阴从"观早于扶阳医学理论而见于道家内丹学说之中.内丹学说认为阴阳具有不同层次.钦安卢氏基于内丹学说对阴阳的认识而尤重坎中一阳,形成了阳主阴从,用阳化阴的理论认识,并在药物运用上一以贯之."阳主阴从"观的实质是以先天真阳为主导,气血精津液等后天阴阳为从属,包含着先天统领后天的主从关系.重阳的理念是对通于天道的境界追求.故可认为钦安卢氏扶阳学派更近于"道医"而有别于其他中医学派.

    钦安卢氏扶阳医学内丹学说道医阳主阴从

    中医体质对心肌梗死患者再入院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郭红鑫于瑞王新陆李兴渊...
    2230-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体质对心肌梗死(MI)患者再入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组MI患者,根据随访1年内是否发生再入院分为再入院组和未再入院组,统计基线两组中医体质和临床资料,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偏颇体质和临床资料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回归模型和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组277例患者,随访1年内有242例患者报告了是否再入院,其中再入院组有49例.在中医体质方面,242例患者以气虚质、血瘀质和阳虚质为主.两组在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是否为复合体质、CCS分级、血运重建治疗、硝酸酯类治疗、眠差、纳差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非平和质、复合体质、未进行血运重建、使用硝酸酯类药物、CCS分级≥Ⅱ级、眠差者和纳差者的再入院风险显著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多因素校正,气虚质再入院风险是非气虚质的2.53倍(95%CI[1.05,6.12],P<0.05),气虚质是影响该地区MI患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模型预测值和气虚质判定结果绘制ROC曲线,回归模型AUC=0.77,气虚质AUC=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质是影响该地区MI患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应特别关注这类患者,及时采取有效预防策略,以降低再入院率.

    中医体质心肌梗死再入院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

    中医湿候论之三类九性篇

    王博文裴紫娟梅莎莎马丹...
    2236-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归纳整理中医之"湿",探讨湿类三分与湿邪九性,以期探析中医湿候论,指导临证,提供参考.水为万物之元,而湿之质实为水,故有水必有湿.湿候之论,风起内经,伤寒明法,传至唐明,诸家医略,必有湿论一篇,是即湿论传而百姓知,故今时之人皆知"湿气"致病,而莫知燥暑.今拟从湿义源始、因机考略糅析湿邪,整理湿邪内外表里、气血精津、时令伏气划类三分;且湿家百性,名家各述一端,从湿论百篇中糅并缕析,归纳湿分九性:易感、隐匿、重滞、蒙上、滞中、趋下、兼邪、泛变、流溢.

    湿湿邪湿气湿候失运留滞

    基于三部三焦理论探索构建痹证的针灸辨治体系

    刘应超鲍春龄黄海婷李毅...
    2240-2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对痹证的疾病认识和针灸治疗有大量的论述,但较为零散和复杂,故其辨治体系一直尚未完善.文章根据痹证的发病规律及中医诊治理念,基于三部三焦理论,对五体痹和五脏痹进行"两体相合,且应两脏"的整合,探索构建了痹证的三部痹(皮脉痹、筋肉痹、筋骨痹)和三焦痹(心肺痹、肝脾痹、肝肾痹)辨证体系,并系统梳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建立了包含五体刺法和五脏刺法的针灸辨治体系,以期为中医针灸临床治痹提供更为清晰的指导框架.

    痹证三部三焦三部痹三焦痹五刺九刺十二刺

    "导气同精"发陈

    刘鑫孙雅雯许小燕庄礼兴...
    2244-2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气同精为《灵枢·五乱》中所载的针刺手法,"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历代医家对于"导气同精"有不同的理解.文章从《黄帝内经》出发,通过梳理隋代杨上善、金代李东垣、清代黄元御及现代不同医家对于"导气同精"的见解,思考"导气同精"的内涵,认为"导气同精"不是一种针刺补泻的手法,而是一种将逆乱之气导引顺治的针刺手法.临床中可将"导气同精"这一针刺手法运用于各种气机逆乱所致之证,并选用胸、腹、头、胫四气街局部的相关穴位进行治疗,为针刺临床治疗提供另一种治疗选择.

    针刺手法导气法同精法东垣针法《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