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陈华庭

半月刊

1001-5213

pharmacy@vip.163.com

027-82836596;82809190

430014

武汉市汉口胜利街155号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医院药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面向全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广大药学工作者,主要介绍国内外药学先进技术、临床合理用药、中西药制剂、药剂科的科学管理与改革、药学基础知识及理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湖北省医疗机构住院药学诊查服务技术规范(试行)

    湖北省临床药师培训管理中心《湖北省医疗机构住院药学诊查服务技术规范》编写组张玉
    1481-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机构住院药学诊查服务是由符合资质的药师为保障住院患者用药安全和优化治疗效果提供的药学服务。为加强医疗机构住院药学诊查服务管理,确保药学服务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湖北省医疗机构住院药学诊查服务技术规范》编写组在湖北省临床药师培训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制定了该规范。该规范适用于湖北省内提供住院药学诊查服务的医疗机构。

    住院药学诊查技术规范药学服务

    基于色氨酸代谢及ERK信号通路研究肠激安方对IBS-D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

    卢琴李鸿斌杨惠霏齐诗语...
    1486-1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肠激安方是否能通过干预色氨酸代谢及其下游NMDAR1/ERK/BDNF信号通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肠激安方组(16。74g·kg-1)、匹维溴铵组(18mg·kg-1),每组6只。采用三因素法建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给药2周,每天1次,最后处死大鼠取材。通过烘干法测定大鼠粪便含水率、腹壁撤退反射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测定糖水偏好及HE染色进行模型评价。采用LC-MS测定大鼠血浆色氨酸代谢产物含量,q-PCR法检测NMDAR1、CREB1、BDNF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DO1、NMDAR1、ERK1/2、pERK、CREB1、BDNF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IDO1的表达,ELISA测定IFN-γ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肠激安方组和匹维溴铵组大鼠粪便含水率、AWR评分降低,糖水偏好值增加(P<0。05);血浆中TRP、KA含量增加,Kyn、QA含量减少,IFN-γ表达降低(P<0。05);结肠中 IDO1、NMDAR1、pERK、CREB1、BDNF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肠激安方可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疼痛、腹泻症状,其机制与调节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抑制IDO1酶的表达,调控NMDAR1/ERK/BDNF信号通路有关。

    肠激安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犬尿氨酸代谢ERK信号通路

    基于UPLC-Q-TOF-MS及网络药理学探究姜栀子及栀子炭差异性功效机制

    付小梅毛喜凤裴建国刘婧...
    1494-1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姜栀子及栀子炭功效改变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分析鉴定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通过与文献质谱数据对比分析,对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不同栀子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通过网络节点度值筛选栀子不同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结果:与生栀子相比,姜栀子与栀子炭中的成分数量均发生减少,其中生栀子共鉴定出42个化合物,姜栀子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栀子炭中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预测姜栀子止呕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PI3K-Akt、Rap1、Ras、C型凝集素受体、催乳素、ErbB等信号通路。栀子炭止血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AGE-RAGE,磷脂酶D、鞘脂、Rapl、松弛素、Fc epsilon RI、ErbB、C型凝集素受体、TNF、VEGF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姜栀子和栀子炭均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作用其功效发生改变,该研究可为栀子炮制品临床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姜栀子栀子炭差异功效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

    基于PI3K/AKT/mTOR信号轴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干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自噬的作用机制

    徐经纬郭克磊孟庆良卞华...
    1502-1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桂枝芍药知母汤(GSZD)调控PI3K/AKT/mTOR信号轴干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自噬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SZD低、中、高剂量和雷帕霉素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牛Ⅱ型胶原蛋白皮下注射建立RA模型,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4周。定期监测大鼠足垫厚度并进行关节炎症指数(arthritis index,AI)评分。4周后,取膝关节滑膜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滑膜细胞超微结构变化;qRT-PCR和 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 Beclin1、LC3、p62、PI3K、AKT、mTOR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GSZD 可有效减轻RA大鼠的足垫厚度、AI评分;透射电镜结果显示RA大鼠滑膜细胞自噬减弱,GSZD治疗后细胞自噬溶酶体和自噬小体数量增加;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Beclin1 mRNA及蛋白、LC3 mRNA及LC3Ⅱ/LC3Ⅰ表达显著降低(P<0。01),p62、PI3K、AKT、mTOR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GSZD高剂量组和雷帕霉素组大鼠滑膜组织Beclin1 mRNA及蛋白、LC3 mRNA及LC3Ⅱ/LC3Ⅰ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62、PI3K、AKT、mTOR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GSZD可改善RA大鼠足垫厚度和病理形态,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PI3K/AKT/mTOR通路,促进自噬有关。

    PI3K/AKT/mTOR信号轴桂枝芍药知母汤类风湿关节炎自噬

    小分子抑制剂SYH2040Y的比格犬药动学研究

    康凯王小彦刘晓琳吴艳波...
    1508-1512,1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新型HPK1(造血祖细胞激酶1)抑制剂SYH2040Y在比格犬体内不同剂量下单次给药后的药动学特征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将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经单次灌胃(0。2、0。5、1。5 mg·kg-1)和静脉注射(0。2 mg·kg-1)给药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浆样品,采用经验证的HPLC-MS/MS方法测定其浓度,并使用Phoenix WinNon-lin 8。3。5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0~1 000 ng·mL-1,批内和批间精密度试验的RSD均小于8。6%,批内和批间准确度在96。4%~104。3%,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满足相关要求。犬体内试验结果显示,比格犬灌胃给予低、中、高3个剂量后,血浆中SYH2040Y的AUC0-t分别为(85。39±48。63)、(228。19±69。27)、(749。43±171。61)h·ng·mL-1,Cmax 分别 为(26。93±7。46)、(68。16±15。31)、(174。33±65。21)ng·mL-1,tmax 分别(0。92±0。20)、(1。16±0。41)、(1。83±1。17)h,t1/2分别为(2。93±1。49)、(2。46±0。85)、(2。20±2。21)h。结论:建立的方法简单、高效、灵敏,经测定单次给药后,SYH2040Y在比格犬体内吸收迅速,血药浓度呈现剂量依赖性,在各剂量下,其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3。9%,可为后续临床试验的推进及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HPK1小分子抑制剂药动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比格犬绝对生物利用度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白头翁汤通过IL-23/IL-17轴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作用

    段强军戴一黄茸茸赵颖...
    1513-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验证探讨白头翁汤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TCMSP、Gene Cards等数据库收集白头翁汤成分、靶点及VVC疾病靶点,Cityscape 3。6。0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通过DAVID平台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核心成分及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将SPF级KM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低、中、高剂量组,氟康唑组(n=12)。阴道腔内接种白色念珠菌建立VVC模型。连续给药14 d后,革兰氏染色法和平板计数法观察阴道灌洗液中真菌载量;HE染色观察阴道组织形态改变;ELISA 法检测血清 IL-17、IL-23、IL-1β 的含量;Western blot 法验证主要靶点 TNF-α、HSP90、ESR、STAT3和 IL-23/IL-17 轴核心调控因子ROR-γT蛋白表达。结果:筛选得到白头翁皂苷B4、二氢尼洛替星、黄柏酮、β-谷甾醇、小檗碱为治疗VVC的核心成分;筛选出18个关键作用靶点和75条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汤给药后可降低阴道内真菌载量和血清炎症因子IL-17、IL-23和IL-1β含量,降低阴道组织内TNF-α、HSP90、ESR、STAT3和ROR-γT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头翁汤通过调控STAT3、TNF-α等靶点以及IL-23/IL-17轴发挥治疗VVC作用。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白头翁汤网络药理学

    祛风湿中药威灵仙、豨莶草对痹证大鼠作用的性-效关系研究

    韦乃球周玲梅成观凤陆秋玲...
    1520-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祛风湿温性中药威灵仙、寒性中药豨莶草对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大鼠的作用差异,探讨中药药性-病证-疗效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将11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Ⅱ型胶原(CⅡ)组、风寒湿模型(FHS-M)组、风寒湿中药干预(包括FHS-L、FHS-WG、FHS-WD、FHS-XG、FHS-XD)组、风湿热模型(FSR-M)组、风湿热中药干预(包括FSR-L、FSR-WG、FSR-WD、FSR-XG、FSR-XD)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采用天然牛Ⅱ型胶原蛋白及施加风寒湿、风湿热环境因素刺激诱导造模。实验中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关节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HE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CAM-1、IL-6含量,IHC法检测大鼠踝关节VEGF-A、MMP-3、TIMP-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大鼠踝关节VEGF-A、MMP-3、TIMP-1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Ⅱ组、FHS-M组、FSR-M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显著升高,踝关节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血清TNF-α、ICAM-1含量显著升高,VEGF-A、MMP-3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IMP-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FHS-M组或FSR-M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显著降低,踝关节组织病理结构明显减轻,血清TNF-α、ICAM-1含量显著降低,VEGF-A、MMP-3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IMP-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中与FHS-M组比较,FHS-XG组对RA大鼠的改善幅度最大;与FSR-M组比较,FSR-XG组对RA大鼠的改善幅度最大。结论:威灵仙、豨莶草均能改善RA大鼠的病情,但威灵仙对风寒湿痹RA大鼠的治疗效果比豨莶草更好,豨莶草对风湿热痹RA大鼠的治疗效果比威灵仙更好。

    威灵仙稀莶草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性效关系

    他克莫司诱导糖尿病大鼠和小鼠模型的血清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钱敏燕蒋振伟徐草梅张基...
    1529-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他克莫司(taerolimus,TAC)诱导的糖尿病动物模型血清代谢谱的变化,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分析代谢通路,并了解它们在TAC诱导的糖尿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连续10周腹腔注射TAC(3mg·kg-1)构建糖尿病大鼠和小鼠模型,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分析血清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 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TAC长期给药可引起大鼠体内51种和小鼠体内24种代谢物的表达变化,这些差异代谢物包括脂肪酸(α-亚麻酸)、氨基酸(L-瓜氨酸和L-天冬氨酸)、胆汁酸(胆酸、脱氧胆酸和牛磺脱氧胆酸)以及氧化三甲胺等,主要影响精氨酸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和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TAC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血清代谢谱发生显著变化,提示精氨酸生物合成和α-亚麻酸代谢等途径与糖代谢异常相关,为TAC诱导糖尿病发生的潜在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他克莫司不良反应糖尿病靶向代谢组学

    芍药苷通过STAT3抑制IL-13诱导的BEAS-2B细胞氧化应激和自噬

    何芳丁敏甄海宁陈亚隽...
    1535-1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芍药苷通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 3,STAT3)对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诱导的BEAS-2B哮喘细胞模型的炎症、氧化应激和自噬的改善作用。方法:用1、10和30μmol·L-1的芍药苷干预IL-13诱导前后的BEAS-2B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筛选芍药苷最佳作用条件。然后利用芍药苷和STAT3激活剂干预IL-13诱导的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TAT3激活剂组、芍药苷组和STAT3激活剂+芍药苷共处理组。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IL-4、IFN-γ的含量,及细胞中MDA、CAT、SOD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C3Ⅱ、LC3 Ⅰ、P62、p-STAT3和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10 μmol·L-1的芍药苷作用24 h为最佳干预条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IFN-γSOD和CAT含量下降(P<0。05),IL-4和MDA含量增加(P<0。05),LC3Ⅱ/Ⅰ蛋白表达比值和p-STAT3/STAT3蛋白表达比值增加(P<0。05),P62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STAT3激动剂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IFN-γ、SOD和CAT含量下降(P<0。05),IL-4和MDA含量增加(P<0。05),LC3Ⅱ/Ⅰ蛋白表达比值和p-STAT3/STAT3蛋白表达比值增加(P<0。05),P62蛋白表达下降(P<0。05);芍药苷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加(P<0。05),IFN-γ、SOD和CAT含量增加(P<0。05),IL-4和MDA含量下降(P<0。05),LC3 Ⅱ/Ⅰ蛋白表达比值和p-STAT3/STAT3蛋白表达比值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STAT3激动剂组相比,STAT3激动剂+芍药苷组共处理逆转了 STAT3激动剂的作用。结论:芍药苷通过抑制STAT3蛋白磷酸化,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哮喘中细胞氧化应激和自噬。

    哮喘芍药苷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氧化应激自噬

    白芥子涂方对哮喘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刘敏黄鹤归徐宏峰刘新国...
    1541-1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白芥子涂方在哮喘治疗中的免疫调剂作用机制。方法:构建SD大鼠哮喘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芥子涂方敷贴非穴位组、白芥子涂方敷贴肺俞穴组、阳性对照组(氨茶碱敷贴肺俞穴),给药14 d,收集血清、肺、脾、胸腺、肝脏及肾脏组织。评估淋巴细胞增殖及巨噬细胞活化,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器官指数、形态学及皮肤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CD)细胞数,检测CD90及H2-Ab1表达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白芥子涂方敷贴穴位组及氨茶碱敷贴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P<0。01),增加IgA、IgG、IgM、IFN-γ及IL-2(P<0。01),但降低IL-4及MBP水平(P<0。01)。此外,白芥子涂方敷贴肺俞穴组贴及氨茶碱敷贴肺俞穴组皮肤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细胞肿胀数降低,支气管管腔内黏液分泌降低,气道水肿及闭塞减少,肺间质炎性浸润伴充血情况减少。皮肤组织中CD1a+CD83-未成熟DC细胞减少,而CD1a+CD83+成熟DC细胞增加,皮肤组织中CD90及H2-Ab1表达显著性增加。结论:白芥子涂方穴位敷贴治疗可促进皮肤组织中髓系树突状细胞发生形变、迁移,并促进抗原的呈递作用,可以激活机体免疫功能,且对机体不良反应低,能发挥调节机体Th1/Th2的失衡的作用。

    白芥子涂方穴位敷贴支气管哮喘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