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陈华庭

半月刊

1001-5213

pharmacy@vip.163.com

027-82836596;82809190

430014

武汉市汉口胜利街155号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医院药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面向全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广大药学工作者,主要介绍国内外药学先进技术、临床合理用药、中西药制剂、药剂科的科学管理与改革、药学基础知识及理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荜茇宁与氟康唑联用对肥胖小鼠感染白念珠菌的保护作用

    李欣祝徐美玲雷耀华刘杉...
    2737-2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肥胖合并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感染的不良后果,同时进一步探讨氟康唑(fluconazol,FLC)与荜茇宁(piperlonguminine,GBN)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高脂饮食(HFD)肥胖小鼠合并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给予不同药物治疗,监测小鼠死亡情况,检测脏器质量、肾脏载菌量和肾脏组织病理形态,检测血清脂质水平、腹腔灌洗液NETs水平以及肾脏组织炎症因子Tgf-β、IL-6、MCP-1、KC的表达水平。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HL-60细胞分化为类中性粒细胞(dHL-60),用GBN对dHL-60细胞进行预处理,给予佛波酯(PMA)刺激,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NETs水平。结果:肥胖小鼠感染白念珠菌后生存率急剧下降,肾脏载菌量升高,血脂水平、中性粒细胞NETs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均升高。FLC联合GBN治疗可将肥胖感染小鼠生存率恢复至100%,改善脏器指数,同时相比于单独应用FLC,肾脏载菌量、血脂水平、炎症水平和NETs水平都进一步降低。体外试验结果表明,GBN可降低PMA刺激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的ROS和NETs水平。结论:肥胖小鼠感染白念珠菌后死亡率升高,同时体内伴有严重的炎症反应,GBN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性氧生成和NETs释放调节机体炎症状态,与FLC联用改善肥胖小鼠的感染情况。

    肥胖白念珠菌荜茇宁炎症反应

    川佛手干品蒸制与鲜品蒸制饮片质量比较分析

    侯媛芳杨再清杨小红柯秀梅...
    2743-2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川佛手干品蒸制与鲜品蒸制饮片的质量差异,并分析川佛手生品"燥性"相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UV法测定总黄酮,HPLC法测定主要成分柚皮苷、橙皮苷、滨蒿内酯、香叶木苷、5,7-二甲氧基香豆素、佛手苷内酯含量,GC-MS法测定挥发性成分,比较不同蒸制饮片质量差异。结果:川佛手鲜品蒸制饮片总黄酮和主要成分含量略高于干品蒸制饮片,其中鲜品蒸制及干品蒸制饮片的总黄酮、橙皮苷、滨蒿内酯、5,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分别为2。321、0。061、6。902、1。113、2。297、0。054、6。452、1。069 mg·g-1;蒸制饮片相比于生饮片滨蒿内酯含量增加,5,7-二甲氧基香豆素含量降低,其他成分没有明显变化;干品蒸制饮片相比于生饮片有10种成分相对含量降低,鲜品蒸制饮片相比于生饮片有7种成分相对含量降低,2种蒸制方式都降低的成分为4,7,7-trimethylbicyclo[4。1。0]hept-2-ene、芳樟醇、(-)-4-萜品醇、α-松油醇。结论:川佛手鲜品蒸制饮片主要成分含量略高于干品蒸制饮片,表明川佛手蒸制饮片可趁鲜切片蒸制,以减少加工环节;蒸制品与生品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较,主要为挥发性成分含量有所降低,因此推测挥发性成分是川佛手产生"燥性"的可能原因。

    川佛手鲜品蒸制干品蒸制质量评价

    利伐沙班治疗头颈部静脉血栓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傅琳琳李嘉琪王宝彦李俐...
    2751-2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头颈部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抗凝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 2015年12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头颈部VTE患者,根据患者服用的抗凝药物将其分为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观察,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栓复发及出血事件,并采用逆概率加权法平衡两组基线资料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曲线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血栓复发及出血事件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91例患者,经过逆概率加权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在血栓复发、所有出血事件及大出血事件方面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0。64,95%CI:0。30~1。31;HR=0。47,95%CI:0。20~1。11;HR=0。65,95%CI:0。23~1。85),肾功能亚组与治疗组在所有出血事件及大出血事件方面存在明显交互作用(P=0。012;P=0。048)。结论:在头颈部VTE的抗凝治疗中利伐沙班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似。

    头颈部静脉血栓栓塞华法林利伐沙班疗效安全性

    多奈哌齐的两种剂型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成本-效果分析

    赵荧荧居文祥张小涵路萝兰...
    2755-2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全社会角度评价多奈哌齐透皮贴剂对比片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经济性,为相关的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疾病发展进程建立轻、中、重度和死亡4种状态的Markov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为指标评价多奈哌齐透皮贴剂对比片剂的经济性,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多奈哌齐透皮贴剂对比片剂的ICER为590 606。15元/QALY,高于3倍202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多奈哌齐透皮贴剂不具有经济性。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状态效用值、多奈哌齐透皮贴剂成本、轻度状态效用值对结果的影响最大;在意愿支付阈值为3倍2022年人均GDP的情况下,多奈哌齐透皮贴剂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0。结论: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多奈哌齐透皮贴剂对比片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不具有经济性。

    多奈哌齐阿尔茨海默病Markov模型成本-效果分析

    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预防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建立

    魏浩洁武东黄灿杨振峰...
    2761-2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预防失败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阜阳人民医院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预防是否失败将患者分为失败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预防失败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预防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450例患者,其中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预防失败130例。数字评分量表(NRS)(OR=0。501,95%CI:0。350~0。716,P<0。01)、焦虑状态(OR=4。169,95%CI:2。175~7。991,P<0。01)、高致吐风险(OR=68。528,95%CI:8。807~533。203,P<0。01)、中致吐风险(OR=3。154,95%CI:1。686~5。902,P<0。01)、低致吐风险(OR=5。367,95%CI:2。280~12。632,P<0。01)、华蟾素胶囊(OR=12。780,95%CI:6。321~25。836,P<0。01)、白蛋白水平(OR=0。923,95%CI:0。862~0。989,P=0。023)为预防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1)=0。297-0。692×NRS+1。428×焦虑状态+4。227×高致吐风险或1。149×中致吐风险或1。680×低致吐风险+2。548×华蟾素胶囊-0。08×白蛋白水平,内部和外部验证集验证模型准确率分别为91。67%和86。67%。结论:基于NRS、焦虑状态、高致吐风险、中致吐风险、低致吐风险、华蟾素胶囊、白蛋白水平构建的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预防失败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乳腺癌预测模型危险因素

    干扰素早期干预与BPD患儿2年内因肺炎再住院率的相关性分析

    陈文婵林惠玲王小冰林少芳...
    2768-2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喷雾剂早期干预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hasia,BPD)患儿自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出院后2年内因患肺炎再住院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8年7月至2023年6月胎龄<32周、出院诊断中度BPD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采取干扰素喷雾剂早期干预的22例为观察组,早期干预时机为:①密接者出现明显呼吸道症状时;和/或②患儿出现咳嗽、鼻塞、咽部充血、发热任意一项时。未予早期干预的24例为对照组。统计2组自NICU出院后2年内因患肺炎再次住院的次数、单次住院时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结果:对照组自NICU出院后2年内再次住院次数、单次住院时长、AUD均数分别为(6。13±1。54)次、(7。31±1。52)d、14。26±0。38,观察组再住院次数、单次住院时长、AUD均数分别为(4。00±1。38)次、(6。89±1。30)d、11。61±3。63。2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0、0。029及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度BPD患儿,早期予干扰素喷雾剂干预,能降低因肺炎再次住院次数,缩短单次住院时长,降低AUD,值得临床借鉴。

    干扰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再住院率

    硫唑嘌呤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对6-硫鸟嘌呤核苷酸稳态血药浓度和白细胞水平的影响

    王美伦王珊珊汪燕燕张培培...
    2772-2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硫唑嘌呤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患者6-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s)及其白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硫唑嘌呤治疗3个月以上的74名汉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法测定患者红细胞中6-TGNs的稳态谷浓度,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患者TPMTrs1142345等22个位点的多态性。通过单因素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基因型、6-TGNs浓度和白细胞水平的相关性。结果:6-TGNs稳态谷浓度与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6-TGNs绝对或相对浓度的增加与TPMTr s1142345、IPTA rs1127354突变有关。未发现NUDT15 rs116855232突变与6-TGNs和白细胞水平的相关性,而CT型患者中位标准剂量较野生型(CC)明显偏低(P<0。05)。ATIC rs3821353突变是预测患者服用硫唑嘌呤导致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克罗恩病患者服用硫唑嘌呤前检测TPMT rs1142345、ITPA rs1127354、ATIC rs3821353和NUDT15 rs116855232基因型,用药期间密切监测6-TGNs和白细胞水平,有助于降低硫唑嘌呤引起的白细胞减少风险,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药物监测克罗恩病6-硫鸟嘌呤核苷酸硫唑嘌呤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于真实世界监测数据分析山东省PD-1抑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

    路支超孟艳丽张霞邹静雯...
    2779-2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挖掘PD-1抑制剂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使用PD-1抑制剂的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9年4月至2023年5月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收集的PD-1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的类型、严重程度、是否非预期及患者性别、年龄、转归情况、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 056例PD-1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报道中,以男性患者为主(74。91%),年龄主要分布在大于65岁(49。53%),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1 672个首选术语,其中窒息感为所有药品均未报道过的首选术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为609例,占比57。67%,对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不同因素比较发现,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组超说明书/指南用药情况及既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与一般不良反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在使用PD-1抑制剂时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特点,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PD-1抑制剂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安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免疫性心肌炎的88例分析

    胡佳佳葛红星雷招宝
    2784-2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致免疫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致病机制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和PubMed等数据库,以已上市的ICIs分别与"心肌炎"组合进行检索,下载文献原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84篇88例个案报道,报道最多的是帕博利珠单抗,其次是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年龄(64。44±9。81)岁,以老年患者多见,63例(71。6%)为男性,死亡率为21。6%。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最为常见(44。3%,39/88),出现症状时间大多集中在用药1~2周期后(81。8%,72/88),且90%以上患者心脏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84例(95。5%)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67例(79。8%)患者症状改善。在此基础上,同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植入心脏起搏器或体外膜氧合方式进行治疗,可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结论:ICIs致免疫性心肌炎以老年男性患者居多,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植入心脏起搏器或体外膜氧合可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ICIs致免疫性心肌炎死亡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性心肌炎

    富马酸替诺福韦、替比夫定在妊娠晚期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冷颖周红燕吴灵李娟...
    2789-2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富马酸替诺福韦、替比夫定在妊娠晚期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宜春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孕晚期HBV感染孕妇204例,根据孕妇的用药情况分为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 fumarate,TDF)组和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组。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DNA(HBV-DNA)、谷丙转氨酸(ALT)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LDT组的HBsAg、HBeAg、基线HBV-DNA和产后HBV-DNA均低于T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至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其中TDF组[(7。4±1。2)lg copies·mL-1]显著降低至[(3。6±1。1)lg copies·mL-1](P<0。05),LDT组[(7。3±1。1)lg copies·mL-1]显著降低至[(4。1±1。2)lg copies·mL-1](P<0。05),但治疗后两组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清ALT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产妇停药后血清ALT轻度升高,但均在3个月后恢复正常。两组产妇均未出现因不良反应停药者。TDF组产妇的头痛和消化道症状更显著,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腹泻和胃痛的发生率均高于L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T组的关节痛和乏力症状明显,与TD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组和LDF组新生儿窒息、早产、足月低体质量儿、巨大儿、病理性黄疸及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应用TDF或LDT对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有着重要作用,可为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富马酸替诺福韦替比夫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晚期母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