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脂
中国油脂

曹万新

月刊

1003-7969

zyzz@chinajournal.net.cn

029-88617441、88621360 88626849

710082

西安市劳动路118号

中国油脂/Journal China Oils and Fat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油脂专业的唯一专业科技期刊。读者对象主要有全国大型浸出油厂,油脂精炼厂,外资油脂厂,个体油脂厂,油脂储炼厂,植物蛋白厂,粮油加工厂,油脂化工厂,国家粮油储备库,粮油收购站,国家粮食储备仓库,饲料加工厂,棉麻加工厂,化工厂,化肥厂,肌醇厂,生物化工厂,油机械厂,通用机械设备厂等。是粮油食品类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广告效果最好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79-2019年中国5种主要油料作物的时空分布变化

    李忠峰赵凯巩方平张幸果...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挖掘油料作物增产潜力、提升油料产能、保障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通过集中度和比较优势分析,研究了1979-2019 年我国5 种主要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和胡麻)的时空分布变化。结果显示:1979-2019 年花生种植集中度呈减小趋势,油菜和胡麻集中度升高,向日葵和芝麻集中度则先降低后升高;2019 年河南、山东、广东、辽宁、河北5 省花生综合优势指数大于1,其中河南为我国花生第一生产大省,综合优势指数从 0。80 增加至1。93;湖南、四川、湖北、贵州、安徽5 省具有稳定的油菜生产综合优势,2019 年川渝地区(四川和重庆)、湖北、湖南油菜籽产量居前三位;1979-2019 年内蒙古和新疆向日葵综合优势指数分别为2。14~3。38 和1。64~3。06,且在2019 年它们分别是我国葵花籽生产第一、第二大主产地;河南、湖北两省一直是我国芝麻生产核心区域,综合优势指数分别为 1。50~2。13 和 2。17~2。39;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具有胡麻生产综合优势,2019 年甘肃、内蒙古和宁夏胡麻籽产量居前三位。综上,当前河南、川渝地区、内蒙古、甘肃分别是我国花生(和芝麻)、油菜籽、葵花籽、胡麻籽等核心油料生产区域。

    油料作物时空分布变化花生油菜籽葵花籽芝麻胡麻籽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工艺优化

    蒋雨桥赵仲恺张文斌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380~830 μm(20~40 目)、二氧化碳流量28 L/h、萃取温度37℃、萃取压力44 MPa、萃取时间100 min,在该条件下油脂萃取率达(98。7±0。2)%;元宝枫籽油中神经酸含量高达9。34%,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7%,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总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分别为988。1 μg/g和991。4 μg/g,综合品质优于正己烷萃取和低温压榨制取的油脂。综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萃取率高,产品品质优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提油技术。

    元宝枫籽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脂肪酸组成油脂品质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鱼油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干淼钰田方曹爱玲邢家溧...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鱼油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系统介绍了超临界流体(SCF)技术在鱼油提取、鱼油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富集、鱼油结构改性及微胶囊化中的应用,并对SCF技术在鱼油加工中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鱼油的SCF提取在较低温度和惰性环境中完成,能够有效防止脂质氧化,最大限度保持其天然生物活性。SCF技术可以去除鱼油中的异味、短链脂肪酸等,进一步富集EPA、DHA等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SCF还可作为鱼油酶促结构改性的溶剂介质,显著提高产品中EPA和DHA的含量。利用SCF技术生产鱼油微胶囊能够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产品质量较好。综上,开发基于SCF技术的集鱼油提取、富集、微胶囊化为一体的连续化工艺,将成为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超临界流体鱼油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微胶囊化

    大豆油水酶法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郝倩岳昊
    23-2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油是我国居民膳食油的主要来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为促进大豆油提取技术的发展,从水酶法提油的基本原理出发,重点阐述了大豆油水酶法提取技术中酶的筛选和活性优化、酶解工艺优化、酶解后破乳以及水酶法与其他辅助手段联用的研究进展,同时综述了水酶法提取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相比于其他油料,大豆含油量较低且胞内存在占比较大的蛋白质使得其油脂提取较困难。通过工艺优化可有效提高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提取率,且所得油脂营养价值相对较高,水酶法提取条件温和、能耗低、操作简单安全,符合大豆油加工业的发展需求,在大豆油工业化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大豆油油脂提取水酶法加工技术

    亚麻籽蛋白酶解肽的降胆固醇作用研究

    侯一峰李雪馨包小兰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亚麻籽蛋白的深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以低温压榨亚麻籽饼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亚麻籽蛋白,再采用酶解法制备亚麻籽蛋白酶解肽。采用超滤分离降胆固醇活性最高的亚麻籽蛋白酶解肽,并以其为原料进行动物实验探究其降胆固醇作用。结果表明:在酶解时间为 4h时,亚麻籽蛋白酶解肽的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最高,为47。57%;分子质量不大于3 kDa的超滤组分的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最高,为70。96%;与高胆固醇饮食组相比,亚麻籽蛋白酶解肽不大于3 kDa的超滤组分能够增加小鼠的摄食量和体质量,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肝脏指数和肝脏中TC、TG水平,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增加粪便总胆汁酸(TBA)的排泄量,并且可以通过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来减轻高胆固醇饮食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综上,亚麻籽蛋白酶解肽不大于3 kDa的超滤组分具有一定的降胆固醇作用,有望成为新型的降胆固醇功能性成分。

    亚麻籽蛋白酶解肽小鼠降胆固醇作用

    超声辅助酶法制备菜籽肽及其组成、物理特性及结构分析

    黎茂英黄桃翠刘文海石慧...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低温压榨菜籽饼的附加值和应用价值,采用石油醚对低温压榨菜籽饼进行脱脂,然后利用超声预处理分别辅助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直接酶解制备菜籽肽,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及酶添加量对菜籽肽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酶解工艺条件,并对所得菜籽肽的组成、物理特性以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的菜籽肽得率高于木瓜蛋白酶的;最佳超声辅助碱性蛋白酶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12 289。79 U/g、超声时间21。82 min、超声功率306。56 W,该条件下菜籽肽得率为 55。19%;最佳条件下所得菜籽肽的分子质量范围为88。02~1 290。00 Da,其中98。40%的菜籽肽分子质量小于500 Da,相较于未超声辅助酶解,所制备的菜籽肽氨基酸含量增加,粒径变小,Zeta电位绝对值变大,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增加,β-转角含量减少,二级结构更有序、稳定。综上,超声辅助酶法不使用有机溶剂,环境友好,且产品品质较好,可以用于高效提取菜籽肽。

    菜籽肽超声辅助酶解品质

    TGase催化的壳寡糖糖基化修饰玉米肽的抗氧化活性

    童玲王晓杰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玉米肽的抗氧化活性,以玉米醇溶蛋白源活性肽为原料,利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催化壳寡糖(分子质量1 500 Da)与玉米肽共价结合制备玉米糖肽,研究壳寡糖的糖基化修饰对玉米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对玉米糖肽进行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表征玉米糖肽在体内发挥抗氧化活性的潜力。结果表明:TGase催化的壳寡糖共价结合使玉米肽的肽含量和体外消化率显著提高;在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TGase催化壳寡糖糖基化修饰使玉米肽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Fe2+螯合率和还原力提高,体外消化使玉米糖肽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提高,而Fe2+螯合率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降低。综上,TGase途径的壳寡糖糖基化反应使玉米肽的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且体外消化可以促进玉米糖肽抗氧化活性的释放(Fe2+螯合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除外)。

    玉米肽壳寡糖玉米糖肽体外消化抗氧化活性

    6种植物油料油脂的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王亚萍姚小华曹永庆常君...
    50-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宽我国植物油料的开发利用途径,测定了薄壳山核桃、油茶、香榧、核桃、花生、油菜等 6种植物种子的含油率及其油脂的总酚、生育酚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并采用加速氧化试验对其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探究了各项品质指标与氧化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仁的含油率最高(73。07%),且其油脂的总酚含量最高(12。6 mg/kg),香榧籽油的生育酚总量最高(114。90 mg/100 g);6 种植物油中有5 种共同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烯酸;6 种植物油中,薄壳山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强,其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羰基值的变化幅度均较小,氧化诱导时间(OSI值)处于最高水平,核桃油的变化幅度较大;加速氧化过程中6 种植物油的油酸、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油脂的OSI值与油酸、生育酚、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薄壳山核桃含油率高,薄壳山核桃油含有较高的总酚含量和较好的氧化稳定性,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可作为营养保健油开发利用。

    木本植物油品质指标加速氧化试验氧化稳定性相关性分析

    热处理条件下米糠油中谷维素的损失规律研究

    崔玥赵晨孙聪梁少华...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米糠油的精准适度加工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研究了常压和充氮加热(60~260℃)处理 0~12h 条件下米糠油中谷维素及其 4 种主要组分[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CAFA)、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24-MCAFA)、菜油甾醇阿魏酸酯(CampFA)及 β-谷甾醇阿魏酸酯(SitoFA)]的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加热方式下谷维素及其4 种主要组分的损失率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均呈线性上升趋势(R2>0。90),损失速率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而升高;在常压加热条件下,当温度达到220℃时谷维素开始快速损失,260℃下加热12h时谷维素总量损失率最高(74。14%);谷维素4 种主要组分在两种热处理过程中热稳定性相似,即不高于140℃时各组分之间热稳定性总体无显著差异,不低于 180℃时各组分热稳定性大小顺序为CampFA>CAFA>24-MCAFA>SitoFA;充氮加热下谷维素损失率变化趋势与常压加热下相似,但其损失率显著低于常压加热(除140℃和60℃),在220℃下加热12h时两者相差最大(32。34 百分点)。综上,米糠油应采用适度加工工艺及在食品工业应用中应合理控制加热条件以减少谷维素的损失,提高米糠油的营养品质。

    谷维素米糠油加热处理谷维素损失率热稳定性

    浓香菜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蒋黎艳邓志薇李佳灵朱定萍...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浓香菜籽油的风味品质控制及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概述了浓香菜籽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总结了浓香菜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影响因素。浓香菜籽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硫苷降解产物、脂质氧化产物、杂环类化合物,其中硫苷降解产物赋予浓香菜籽油辛辣香味,脂质氧化产物赋予浓香菜籽油青香、果香和油香,杂环类化合物使浓香菜籽油呈现坚果香、焙烤香和些许焦糖香。原料品种、原料预处理方式、油脂精炼工艺以及储存条件均会影响浓香菜籽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原料、加工工艺和储存条件,以确保浓香菜籽油产品质量。

    浓香菜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油料品种加工工艺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