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肿瘤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临床

郝希山

半月刊

1000-8179

cjco@cjco.cn,cjcotj@sina.com

022-23527053

300060

天津市河西区体院北环湖西路天津肿瘤医院内

中国肿瘤临床/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欢迎登陆本刊网站 本刊系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抗癌协会主办,天津市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承办与出版的全国性期刊。创刊于1963年3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创刊最早的肿瘤学术刊物。 《中国肿瘤临床》在国内外医学界颇具影响,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美国生物学文摘》、《荷兰医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曾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和天津市优秀期刊称号。  《中国肿瘤临床》编辑部拥有优良的办公环境、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条件;有专职编辑、编务14名,每年处理自由投寄稿件2000~2500篇,录用稿件16%~18%左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冬氨酰-tRNA合成酶2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栾艳超梁超韩青松刘立茹...
    1081-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分析DARS2在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对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挖掘TCGA与GEO数据库中DARS2 mRNA在LUAD样本中的表达谱,评估DARS2 mRNA在LUAD与正常肺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潜在联系。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DARS2 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表达量,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明确组织定位,综合评估DARS2在LUAD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利用siRNA技术分别将DARS2 siRNA及其阴性对照质粒转入A549、H1299细胞,利用CCK-8评估细胞增殖,克隆成簇验增殖,划痕Transwell测迁移侵袭力。GO/KEGG分析DARS2在LUAD的生物学功能;ssGSEA探究DARS2表达与肿瘤免疫微环境浸润关联。结果:TCGA、GEO数据库分析表明,与癌旁组织相比,LUAD组织中DARS2 mRNA呈高表达(均P<0。01)。DARS2表达水平与LUAD患者的病理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性别和吸烟显著相关(均P<0。05)。DARS2高表达预示患者预后差(P<0。05)。DARS2在各LUAD细胞中及LUAD组织中亦呈高表达(均P<0。05)。敲低DARS2表达可显著降低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P<0。05)。DARS2关联基因富集于细胞周期、Myc/Foxm1通路,调控细胞增殖等关键生物过程。DARS2的表达水平与LUAD组织中Th2细胞的浸润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B细胞、T细胞、CD8+T细胞、肥大细胞及细胞毒性细胞的浸润则表现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LUAD组织及细胞中DARS2高表达,预示患者预后不良。敲低DARS2表达可抑制LUAD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DARS2可能是LUAD的治疗靶点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肺腺癌免疫微环境DARS2增殖预后生物标志物

    基于mDixon-Quant联合血细胞参数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赵雅迪杨杰薛慧李垣婕...
    1092-1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Dixon-Quant联合血细胞参数评估直肠癌(rectal cancer,RC)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4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62例RC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计算各血细胞参数比值,测量病灶mDixon-Quant参数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R2*值、T2*值并比较各组差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LVI、LNM相关风险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预测效能。平滑曲线拟合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评价影像学和血细胞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LVI阳性组R2*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高于阴性组;LNM阳性组R2*值、FF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SII、SIRI高于阴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2*、SII是LVI的独立风险因素,R2*、SII及R2*+SII的AUC分别为0。752、0。802及0。883。R2*、FF和SII是LNM的独立风险因素,R2*、FF、SII、R2*+FF及R2*+FF+SII的AUC分别为0。733、0。702、0。778、0。825及0。857。相关性分析显示FF与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SII、SIRI呈正相关(r=0。534、0。451、0。353、0。468,均P<0。05)。结论:mDixon-Quant及血细胞参数均可有效评估RC LVI、LNM状态。此外,FF与多个血细胞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了癌症的异常脂质代谢及炎症反应在RC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新思路。

    直肠癌磁共振成像mDixon-Quant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血细胞参数脂质代谢

    XBP1及PD-L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牟文佳马丽于佩瑶赵苗苗...
    1098-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X-box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53例CMM患者和56例色素痣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及色素痣组织XBP1及PD-L1表达水平,并分析XBP1及PD-L1表达水平与CMM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Sperman分析XBP1及PD-L1在CMM中的相关性。结果:与色素痣组织相比,CMM组织XBP1及PD-L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M患者XBP1表达水平升高与临床分期Ⅱ~Ⅳ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分级2~3级有关(P<0。05),CMM患者PD-L1表达水平升高与原发灶溃疡、临床分期Ⅱ~Ⅳ期、Clark分级Ⅳ~Ⅴ级、TILs分级2~3级有关(P<0。05)。Sperman分析显示,XBP1及PD-L1在CMM中呈正相关(P<0。05)。结论:XBP1及PD-L1可作为CMM诊断及病情判断的分子标志物,且XBP1可能是通过调控PD-L1的表达,进而改变肿瘤微环境,影响CMM的发生发展。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X-box结合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肺免疫预后指数联合预后营养指数对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

    曹雨晴何苗崔娟娟赵中...
    1103-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肺免疫预后指数(lung immune prognostic index,LIPI)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106例NSCLC患者,根据免疫治疗后反应情况分为反应组72例、无反应组3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LIPI、PNI,分析LIPI、PNI与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反应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LIPI、PNI对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精准-召回(precision-recall,PR)曲线评估联合预测价值。结果:两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反应组LIPI良好患者占比低于反应组,LIPI不良患者占比高于反应组(P<0。05),无反应组PNI低于反应组(P<0。05);LIPI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治疗反应呈正相关,PNI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治疗反应呈负相关(P<0。05);校正后Logistic回归分析,LIPI、PNI与NSCLC免疫治疗反应情况仍显著相关(P<0。05);LIPI、PNI联合预测患者免疫治疗反应的AUC为0。936,明显高于LIPI、PNI单独预测(P<0。05);PR曲线显示AUC为0。852,说明联合预测有较高召回率和精准率。结论:NSCLC患者LIPI、PNI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治疗反应密切相关,且LIPI、PNI联合预测NSCLC免疫治疗反应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肺免疫预后指数预后营养指数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治疗反应

    保护盆骨骨髓放疗对老年宫颈癌患者血液毒性影响

    孙瑶尤金强蒋胜鹏王静...
    1108-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保护盆骨骨髓(pelvic bone marrow,PBM)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于老年宫颈癌患者血液毒性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41例接受术后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的老年宫颈癌患者资料,分为PBM保护组及未保护组,评估放疗期间发生血液毒性(hematologic toxicity,HT)等级以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最低值。计算不同辐射剂量下PBM接受照射的体积(V10、V20、V30、V40)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剂量学参数与HT等级及血细胞最低值的相关性。结果:与非PBM保护组相比,PBM保护组患者的HT发生率和放疗中断次数明显减少。降低PBM V20和V40受照射体积与较低的2级及3级及以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呈显著相关性。全盆骨V20值为61%可预测2级及以上白细胞减少症,V40值为33。5%可预测3级及以上白细胞减少症。结论:PBM保护放疗显著减少急性HT和放疗中断次数。PBM V20和V40的增加与2级及3级及以上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显著相关。

    调强放疗骨盆骨髓血液毒性宫颈癌

    欢迎关注2024年第9期《癌症生物学与医学》

    1114页

    伏美替尼治疗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原发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案例表型分析

    蒋湘俐李咏馨张江燕张艳辉...
    1115-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伏美替尼治疗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敏感突变的原发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疗效,以及肿瘤基因组、转录组和免疫微环境的特点。方法:分析1例初诊为广泛期的SCLC,基因检测发现了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患者在一线标准化疗进展后接受了第三代靶向药物伏美替尼治疗,获得疾病缓解,5个月的无进展生存。伏美替尼进展后肺部病灶再次活检,并进一步行基因组、转录组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结果:进展后活检再次证实SCLC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基因检测仍然存在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转录组学分析发现该例患者转录因子亚型符合SCLC-A型。患者治疗前后肿瘤突变负荷、PD-L1 TPS、肿瘤浸润CD4+和CD8+T细胞分布密度均较低,提示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结论: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广泛期SCLC具有独特的分子表型和肿瘤免疫微环境,伏美替尼可能是这类肿瘤的二线治疗选择之一。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靶向治疗转录因子分型肿瘤免疫微环境

    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许建江刘涛王旭马明礼...
    1120-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应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然而,大多数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会因出现继发性耐药而导致疾病进展,耐药是西妥昔单抗治疗中面临的严峻挑战。西妥昔单抗的耐药机制不仅与RAS/RAF/PIK3CA基因突变相关,还与PI3K/AKT/mTOR、Wnt/β-catenin、c-MET/HGF以及RAS-MAPK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此外,HER2和MET扩增、微卫星不稳定、肿瘤代谢的改变及肿瘤微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患者对西妥昔单抗产生耐药。本文就西妥昔单抗治疗mCRC过程中耐药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克服西妥昔单抗耐药提供新的思路。

    转移性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西妥昔单抗耐药性

    头颈鳞癌免疫治疗超进展的研究现状

    黄秋艺徐凌峰樊倩妤陈健...
    1125-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尽管患者接受了标准治疗,但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仍较高,导致预后不佳。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并彻底改变了多种晚期肿瘤的治疗模式。然而,在部分患者中免疫治疗非但未能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反而导致肿瘤病灶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临床上称为免疫超进展(hyperprogressive disease,HPD)。目前,关于HPD的机制、临床预测指标及实际应对策略的研究相当有限。本文着眼于HNSCC并回顾有关HPD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免疫治疗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超进展

    致谢审稿专家

    1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