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哲学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李存山

季刊

1005-0396

010-85195527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

中国哲学史/Journal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哲学基础

    胡海忠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变化的恒常性的深刻领悟,中华文明以与时偕行、随时变易的历史自觉,探索出维持人类系统既久且大、既深且远的复杂机制,使大规模政治文明体得以产生和发展.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的内在逻辑是以经、史的互动促使文化生命体不断创生,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保证经史合一、理事合一,扎根于变化探索存在能够连续存在的可能.突出的连续性将时间观化为尽其量以包容整体的政治逻辑,将多线的历史进程所形成的差异纳入当下的一体共在之中,通过占有对历史的解释权、共享时间制度、继承文化传统来组建当世的结构、掌握未来的时间.这种时间秩序的建构方式,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根据和可靠的精神支持.

    经史传统通史易学实际哲学

    论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历史演进

    傅正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其重要表现为中华民族是善于自我变革的民族,中华民族具有革故鼎新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三次伟大变革:第一为殷周之变,第二次为周秦之变,第三次为近现代之变.殷周之变是古老中原文化与关中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乐制度和文明基础.周秦之变则使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明格局有了坚固的制度保障,在周秦之变中,儒墨道法各家各派产生了丰富的变革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人追求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近现代之变则使中华民族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须知近现代之变并非一味的西化或反传统,它倒毋宁是对传统的去芜存菁、刷垢磨光,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现代条件.

    中华文明创新性殷周之变周秦之变变革思想

    其德乃普——从德性的共同体看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精神特质

    匡钊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共时性截面上,中华文明总表现出 自身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在周文的传统与宗法封建的天下格局中,以配天之德为表征,而在随后以德性共同体的面貌展现的文明形态中,则以伦理道德化的德性的流行感通为标识.在古典思想传统中,无论政治治理层面的"为政以德"还是拓展到宇宙论层面的"一体之仁",都是在以"德"作为标识性概念展现、提炼文明生命体所表现出的统一性的精神特质.在道家的智慧中,这典型表达为"其德乃普"的说法,而在儒家思想中,则表达为"天下大同"的思想.在最具包容性的意义上,此德性的共同体不仅局限于人间的天下格局与社会治理,亦可拓展到人与 自然一起构成的广泛的共同体.

    统一性天下共同体

    由义到理:包容性的语义源流、内涵特质与哲学基础

    孙海科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理解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包容性,需要由"义"到"理"进行深入研究阐释,深刻把握其语义源流、内涵特质与哲学基础.语义源流考察,使我们明晰"包容性"的思维与精神如何在言与意中含蕴与传达.容·融·共·成的内涵特质,则生动地展现了"包容性"层层递进的内在运行机理.对"包容性"深层次哲学基础的阐释,则围绕一多关系、同异关系、自他关系几对范畴来展开.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包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内涵

    刘丰
    33-4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特征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文化.在中国思想当中,和平的本义是指声音、音乐的和谐,由此引申出阴阳和谐、礼乐和谐以及社会政治和平等诸多含义.中和之道是指人内心平和,表里内外和谐,这是中正平和的君子人格.絜矩之道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也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化主张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最终的理想是实现致太平的理想社会.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而延续至今,和平性及其所蕴含的无限生机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

    中华文明和平性中和絜矩之道

    萧萐父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精神遗产——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100周年

    郭齐勇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萐父先生是我国现当代中国哲学史家、人文学者、诗人哲学家.他对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方法论探索、王夫之哲学、道家风骨说、佛教证悟论、明清启蒙说、近现代蜀学等领域都有研究与创获.他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刍议》《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吹沙集》(三卷)等论文、著作的学思创造,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哲学史现代转型的重要成果.萧先生的启蒙观的要旨,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自己的现代性的根芽,强调本土文化中孕育了现代性.他主张的是中国式的启蒙,是中华文化主体的彰显,而不是全盘西化与全盘式的反传统,驳斥了中国自身不能产生现代性因素的西方偏见,这就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也就蕴含了"启蒙反思".

    萧萐父早期启蒙说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哲学史主体性

    萧萐父论真理与民主的关系及其当代的启示意义

    吴根友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萐父先生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中国哲学史家、诗人哲学家,他在参加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过程中,比较独特发掘了真理的标准与民主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哲学认识论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探讨了真理的获得与检验的过程,都必须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这一哲学意义上的民主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哲学认识论与社会历史两个看起来不甚相关联的领域结合起来,颇富哲学的创造性.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精神营养,但如何结合中国哲学固有的思想资源,从中国社会实践提出的具体问题出发,探索中国哲学问题的本根性、中国哲学话语的自主性和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一直是20世纪中国哲人的 自觉追求.萧萐父先生对真理与民主关系的探讨,为我们当前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问题域与哲学话语体系,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思想案例.

    萧萐父真理民主中国哲学主体性

    萧萐父先生论方以智哲学斟评

    蒋国保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萐父先生是有独特慧识和风度的大哲学史家.他独具眼光的方以智哲学之论,对后学深入而正确地研究方以智哲学,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启迪:第一,他从铸造"新工具"意义上,称方以智为中国的弗朗西斯·培根,这启发我们如何具体作培根之"归纳法"与方以智之"质测"法的比较研究;第二,他从铸造"新工具"方面将方以智与徐光启并提,而又称徐光启为"中国的笛卡儿",这給我们以笛卡儿"演绎法"的视角研究方以智"通几"法以点拨;第三,他关于王夫之矛盾观中"合二而一"内容及其基本含义的剖析,对于我们把握方(以智)王(夫之)辩证法思想方面的根本差异,从而深刻认识中国辩证法思想形态的独特性(不局限于讲"一分为二",而是进一步讲"一分为三"<合二而一>),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萧萐父质测之学通几方以智合二而一一分为三

    萧萐父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张志强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张岱年、冯契、萧萐父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内容,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等层面深入结合,形成了 一系列有创造性的表述、说法以及理论体系.萧萐父的早期启蒙说通过将"启蒙"观念诠释为一个社会即将转型的自我批判以及哲学新动向,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活水源头以及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思想动力.萧萐父晚年对"新人学"的设想,在"新心学"、"新理学"等从道德心性、本体论、知识论等角度理解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之外,对先秦诸子人道主义思想和明清之际的人文主义思潮作了现代转化,核心要义是追求诗与哲学的互化,以及审美、契真、向善的统一,将中国哲学的人文精神拓展到一个新的面向.

    萧萐父中国哲学史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早期启蒙说

    荀子对先秦人性论重"心"重"生"之争的总结

    张腾宇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作为先秦哲学集大成者,其"性恶""性朴"相统一的人性论是对诸子论性重"心"与重"生"之争,特别是孟子性善论与庄子性朴说争鸣的总结,既回应了新形势下如何教化民众、平治天下的时代之问,也为其王霸统一、礼法兼施的政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性朴"旨在说明塑造人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意味着没有民众不可以被教化;"性恶"旨在说明塑造人性的正当性与必要性,意味着没有民众不需要被教化.故在重"心"重"生"之间,荀子选择前者;而对"心"之维的"知"与"情",他皆有所重而尤重"知".这既是对儒家人性论重理性原则和人道原则的辩护,也是对孔门后学特别是法家人性论的借鉴,体现了其人性论儒法并蓄的特点.

    荀子性恶性朴人性论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