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哲学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李存山

季刊

1005-0396

010-85195527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

中国哲学史/Journal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重视荀子思想的历时性发展之维

    梁涛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荀学研究中普遍存在忽视荀子思想历时性发展的问题,学者往往把《荀子》三十二篇看作一个整体,用某一篇或几篇的观点去解读其他各篇,结果得出不同的观点,造成不必要的争论,或者指责荀子思想存在内在矛盾.荀子一生经历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分别受到赵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影响,《荀子》为议论体,其各篇是荀子在不同时期完成的,存在观点的变化是正常现象.荀子的人性论是情性-知性说,既认为放纵情性会导致争夺、混乱,又主张依据知性可以明确规范,建立秩序,只不过对情性、知性的具体理解存在前后的变化,因而存在不同的表达.性恶心善说是《性恶》篇的人性论主张,是对情性-知性说的具体表达,不适合运用到其他各篇.荀子没有提出性朴说,而是主张朴-伪说或性朴-伪盛说,它同样只适用于《礼论》篇,不可推及到其他各篇.荀学研究者应当借鉴西方学者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行历时性研究已经是普遍性做法,完成从系统-统一论范式到历史-发生论范式的转变.

    荀学历时性情性-知性性恶心善性朴

    荀子诚论新探

    马欣欣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主张人性生而无仁义,故内圣的达成路径只能由外而内,"形"的工夫论意义在荀子诚论中便得到凸显."诚心守仁则形"是说人若能用心真诚不二地践行、持守仁义,后者会内化于心,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由修道而成德的工夫.此后,德不可掩,形内必显外,故"形"兼"形成于内"与"形见于外"两义,前者逻辑在先且是后者的前提.以心观之,"形成于内"是指心在道德实践中对仁义之道的通明,"形见于外"则是指内化之德性向外的显见,两者分别与"化性"及"起伪"照应.从整体上把握,《不苟》篇"诚论"始于养心,终于化民,体现着内圣外王之道.就此而言,认为荀子缺少内圣思想的看法是一种误解.

    荀子诚论化性起伪内圣外王

    论《周易》事功旨趣下"主体性"的张扬

    张志宏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指向实现对生命与本质实存的追求,我们称之为事功旨趣.事功旨趣推动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周易》通过拟象与系辞的方式不仅将人类的主体意志融入到天地之道及其构造的时势格局中,而且突出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天道与时势以成就事功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周易》就是一部肯认主体意志的事功价值,张扬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人文经典.

    《周易》事功旨趣主体性易经易传

    作为中间项的"理":黄老道物关系的三种视角

    李秋红
    30-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思考一个充满差异性和偶然性但却有秩序、有条理的世界如何可能时,黄老道家发现了"理"的概念."理"成为道物关系的中间项即"道-理-物"结构的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了黄老道家对于事物秩序之来源和依据理解.对应于"理"的不同意义,道物关系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秩序形态:(1)道以"理"划分事物的界线,规定了事物所占有的范围和位置;(2)道以"理"划定事物的行动路径,规定了行动的方式和时机;(3)道以"理"接通不同个体,规定了事物的伦理角色.这三者分别展现了道对于事物的存在状态、发展趋势和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定,为理解黄老道家道物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黄老道家秩序

    感事:先秦儒家"格物论"的当代阐释

    耿芳朝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学者以"感事"解"格物",指向实践之知;承袭此种诠释思路,德性认识论视角下的"感"则呈现为主体的理智德性.由此,先秦儒家"格物论"所寓意的认知活动则超越了传统相对偏狭的心性论范畴,不仅指向内省之知和德性的修习,也将宽泛意义上外在世界纳入认知领域和实践范围之内.在这一理论加持下,以"感"为表现的心之认知形式使得诸感官与心直接相通成为可能,据此寓示了先秦儒家致知思想的超验认知进路,有别于康德意义上的经验认知接受形式.基于"感事"所展开的认知活动,使得主体以"感"的方式进入他人和万物,进而获取整全的知觉信念,达致"感通"的认知效果和真理性的知识,从而助力主体追求一种"扩展的知识".

    先秦儒家格物致知德性认识论理智德性

    事视域中的史与势:以理学为中心

    黄河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存在与发展内在地蕴含时间之维,并相应地展示为历史过程,在"事"之视域下呈现为"史"与"势"."事"在时间之维的历史追溯,皆沉淀为"史",而"事"在当下或未来的无限延展,则构成"势"之内涵.根据"史"以事成的设定,宋明儒从"事中有理"推衍出"史中求理",并将后者作为格物致知的重要工夫.用以概括与物、人、事等相关的现象形势、存在情景或发展趋向之"势",在实质层面关联着人的存在及其活动.宋明儒由此提出"事势",亦即"事"得以展开的特定场景和发展趋向.以"事"的展开为背景,"势"既构成了有利的一面,又表现出与人相对或非人能够左右的一面,故而应"顺势"而为和以事"成势".以"事"观之,"史"与"势"似乎不是宋理学的思想向度,但其义理阐发每每以"史"为基源、以"势"为背景,并演绎出独特的治史理路和颇具特色的历史哲学之维.

    理学事视域

    理学对"仁"的情感性问题讨论及其意义

    肖永奎
    51-5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于前代儒学将爱的情感作为仁的首要特征,宋明理学从体用论的视角重新思考了仁德中性情关系问题.程颐认为仁性是仁德的真正根源,而情感仅仅是仁性的表现形式,这一观点使得仁学中所隐含的"性情之辩"的问题彰显了出来.其后的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的诸多论述,在与张栻等人的论辩中,提出了仁是"爱之理"、"心之德"等的说法,建立了一个以仁及其情感性为核心,贯穿四德、四端等的系统的仁学论说.但随着明末理学进入了一个反思的阶段,程、朱的这一论说也得到重新的认识,以刘宗周、王夫之为代表,紧扣恻隐的地位与性质问题,提出了恻隐心就是仁的观点,虽然他们的思路与具体说法有所区别,但批评的目标都指向了程、朱的观点,并试图重建儒家的仁学论说.

    恻隐四端

    孔孟言说方式与朱子的哲学进展

    王维昊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孟等圣贤言道较后世学者更精,是朱子尊崇《论》《孟》等经典文献的重要原因.在朱子看来,孔孟之言分别是"工夫言说"与"指示言说",两种言说在语辞之外,还同时以"工夫"或"端绪"为表意中介.这样的"二重言说"避免了语辞的规定性限制形上本体的普遍性,对象性认知结构贬降形上本体的主动性,有独特的理论优势.朱子的经学研治始终与哲学进展紧密互动,对孔孟言说方式的理解同时是重要的哲学成果,以之为基础,朱子在"心"论等问题上取得了新的思想突破.

    朱子经学《论语》《孟子》心论

    儒家论"聪明"——以朱子为中心的考察

    李毅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反对局部性的聪明,但崇尚全局性的聪明.儒家以全局性的聪明为圣人、学者的首要品质.在儒家看来,全局性的聪明是德性本身的应有之义,是德性中"成始成终"的枢纽性德目.因此,儒家德性之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帮助学者开发、运用全局性的聪明.程朱理学特别重视"致知格物"和"敬",认为前者是"开天聪明"的总方法,后者则是既有的聪明得以顺利运用的总前提.儒家帮助学者开发、运用其全局性聪明,是为了使得他们能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更加有效地成己成物.儒家对"聪明"的这些论述,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

    儒家聪明致知格物成己成物

    陈亮的心、身批判与重构:以杨时为参照

    陈超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亮的心、身论受到杨时影响:其反对杨氏镜喻式的心论,故强调"心"的变动可能与修养工夫的永恒性;而杨时以"身"譬喻"体用"的思路,也促使陈亮重视"道"的一体性及日常性.在此基础上,陈亮视"定分"为其心、身论的枢纽:"定分"一则以礼法形式限制"侈心"的萌生,二则为现实中恢复"一体"秩序之实践提供前提.以上的重构活动,在展示陈亮关于理学资源之复杂态度的同时,亦反映出其沟通形上与形下的思想倾向.

    陈亮杨时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