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温海

双月刊

1672-0709

chzhbjb01@163.com

022-27283090

300120

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354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olog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天津市长征医院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刊,于2002年12月创刊,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杉上斛多糖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干预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赵静曾碧君刘学伟罗美俊子...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杉上斛多糖对特应性皮炎(AD)小鼠的干预效果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AD组(4只)和AD+杉上斛多糖组(4只),比较3组小鼠临床表现(搔抓次数、皮损评分、耳廓肿胀度),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损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3组小鼠外周血和皮损部位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3组小鼠IL-4和IFN-γmRNA水平.收集3组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D组小鼠出现红斑、水肿、表皮剥脱和鳞屑等病理表现,皮损评分显著升高;皮损部位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层、真皮层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血清及皮损部位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葡萄球菌丰度增加,Muri菌、拟普雷沃氏菌属、毛螺菌科-NK4A136组丰度减少.使用杉上斛多糖干预后,AD小鼠的病理情况、皮损评分、皮损部位严重程度、炎性因子表达及差异菌群丰度均有改善.结论 杉上斛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轻炎性反应以发挥药理作用,可有效缓解AD的皮损状况.

    特应性皮炎铁皮石斛杉上斛多糖肠道菌群

    外周血CXCL10及其受体CXCR3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中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研究

    韩晓娜李婷婷高珊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及其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医院收治的102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94例健康者,比较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XCL10和CXCR3水平.根据临床分期,将102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分为发作期(44例)和稳定期(58例),比较发作期和稳定期患者外周血CXCL10和CXCR3水平.随访1年,统计患者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频繁复发的因素,并对其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外周血CXCL10和CXCR3水平预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频繁复发的价值.结果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外周血CXCL10和CXCR3水平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发作期患者外周血CXCL10和CXCR3水平低于稳定期患者(P<0.05);随访1年,102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中共有28例频繁复发,频繁复发患者性伙伴个数3个及以上构成比高于非频繁复发患者(P<0.05),频繁复发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CXCL10和CXCR3水平均低于非频繁复发患者(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伙伴个数、CXCR3和CXCL10均是影响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频繁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外周血CXCL10和CXCR3预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频繁复发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0.14 pg/mL和8.20 ng/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和0.822,二者联合的特异度和AUC分别为91.89%和0.914.结论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CXCL10和CXCR3水平均异常降低,二者均与患者频繁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毒2型感染患者频繁复发的敏感指标.

    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趋化因子受体3生殖器疱疹预后

    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对皮损愈合程度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璇周一彤陈王蔚鲁娜...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HZ)对皮损愈合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头面部HZ患者64例,按照SPSS24.0随机分组程序分为单纯口服西药组(对照组32例)和毫火针点刺联合西药组(治疗组32例)进行对比试验.2组均予以盐酸伐昔洛韦片抗病毒基础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患者皮损症状、水疱止痂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治疗1个月后水疱性状积分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32/32),优于对照组96.88%(3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对促进水疱吸收、结痂、脱亦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相应的瘢痕评分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都可获得一定治疗效果;治疗组的评分下降程度更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毫火针治疗头面部HZ可加快疮面的恢复,防止色素沉着,减少颜面部损容性皮疹出现的概率.

    毫火针头面部带状疱疹临床疗效

    黄芪祛疣汤及重组人干扰素α-2a联合PDT治疗多发性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

    王彰勇常明亮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黄芪祛疣汤及重组人干扰素α-2a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多发性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接诊的148例多发性C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PDT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a,治疗3周)和中药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黄芪祛疣汤,治疗3周),各74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T细胞亚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中药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3周后中药治疗组TNF-α和IL-8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3周后,中药治疗组CD4+、CD8+和 CD4+/CD8+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中药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黄芪祛疣汤及重组人干扰素α-2a联合PDT治疗多发性CA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并降低复发率,安全性良好.

    黄芪祛疣汤重组人干扰素α-2a光动力疗法多发性尖锐湿疣临床疗效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特征分析

    李孟娟李宏峰
    16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天津地区皮肤科就诊患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半定量检测结果,为患者规避过敏原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7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及皮肤儿科的356例荨麻疹患者、161例湿疹患者、95例过敏性皮炎患者及58例异位性皮炎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法对其进行吸入及食物过敏原sIgE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70例患者检出过敏原sIgE阳性患者289例,阳性率为43.13%.吸入过敏原sIgE阳性患者250例,阳性率为37.31%,其中单项阳性率前3名依次为尘螨、艾蒿、混合草与霉菌组合(并列第三).食物过敏原sIgE阳性患者107例,阳性率为15.97%,其中单项阳性率前3名依次为鸡蛋白、虾和牛奶.吸入过敏原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食物过敏原sIgE阳性率(x2=74.41,P<0.001).男性患者过敏原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x2=12.94,P<0.01).4组疾病组患者过敏原sIgE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sIgE分布特点,可为过敏性皮肤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过敏原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

    皮肤科住院患者合并AIDS/HIV感染92例临床分析

    吴雨泓刘岩李铁男王强...
    16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皮肤科住院患者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IDS/HIV)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2016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皮肤科住院患者中92例合并AIDS/HIV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合并AIDS/HIV感染患者92例,男性8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4.47±14.08)岁.共涉及7个病种,其中带状疱疹43例(46.74%),湿疹28例(30.43%),银屑病9例(9.78%),多形红斑4例(4.35%),药疹5例(5.43%),过敏性紫癜2例(2.17%)和丹毒1例(1.09%).伴发2种皮肤病7例(7.61%):湿疹+玫瑰糠疹2例,湿疹+带状疱疹、湿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湿疹+重度痤疮、湿疹+银屑病、湿疹+痒疹各1例;伴发3种以上皮肤病1例(1.09%):重症多形红斑+脂溢性皮炎+多发性传染性软疣+寻常疣+甲真菌病.合并梅毒31例,包括隐性梅毒28例,显性梅毒3例.合并AIDS/HIV感染的皮肤病住院患者以炎症性及病毒性皮肤病为主,部分患者皮肤症状较重或合并2种以上皮肤病.结论 皮肤科住院患者合并AIDS/HIV感染的临床表现除部分症状重或合并2种以上皮肤病外,其余临床症状不明显有隐蔽性.皮肤科医护人员应充分重视,注意防护.

    皮肤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分析

    固本化湿方调控湿疹患者T细胞亚群平衡的研究

    贾金靖平瑞月莫秀梅叶思祺...
    16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固本化湿方(以下简称AESS方)对湿疹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中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7月-2020年10月本院湿疹患者32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给予湿疹患者口服AESS方4周治疗,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Th1/Th2/Th17/Treg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湿疹组及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外周血Th1比例降低(P<0.05),Th2、Th17及Treg比例均升高(P<0.05),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IL-17含量明显上升(P<0.05),干扰素-γ(IFN-γ)含量明显降低(P<0.05);口服AESS方治疗4周后,Th1 比例上升(P<0.05),Th2、Th17 及 Treg 比例下降(P<0.01),IgE、IL-4 及 IL-17 含量均降低(P<0.01).结论 AESS方可通过调控湿疹患者Th1/Th2/Th17/Treg平衡发挥治疗作用.

    湿疹湿邪固本化湿方T细胞免疫平衡

    生酮饮食诱发色素性痒疹1例

    张浩月刘栋龚华马丛...
    170-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女性,26岁.胸背部弥漫性红斑丘疹伴瘙痒2年余,加重1周.胸背部可见弥漫性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网状,可见网状褐色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轻度增厚,基底细胞多灶性空泡细胞变性,真皮中上层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噬色素细胞浸润.过碘酸希夫反应(PAS,-).诊断:色素性痒疹(PP).

    生酮饮食色素性痒疹酮体

    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1例

    唐正东
    17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患者女性,33岁,额部、双眼睑、鼻部、双面颊部、上唇、下颌部、前胸、上腹部泛发肤色及褐色丘疹5年余.皮肤专科检查:额部、双眼睑、鼻部、双面颊部、上唇、下颌部、前胸、上腹部可见直径约1~4 mm大小肤色至褐色丘疹,散在或密集对称分布,部分融合,质韧,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边界清楚.左上腹皮疹组织病理示:真皮网状层上部,可见较多上皮性条索和小管结构,均匀分布于纤维间质中.小管状结构由1层腔面细胞和1~2层外层细胞构成.管腔扩张,内层上皮变扁.上皮细胞核小,核仁不明显,胞浆嗜酸或透明.临床诊断: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本病例皮疹泛发,且患者治疗意愿不强,故未予治疗,嘱门诊随诊.

    汗管瘤泛发性发疹型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1例

    张肖雅徐晨琛崔炳南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女性,64岁,全身环状红斑1个月余.皮肤科情况:全身多发大小不等的环状和半环状水肿性红斑,边缘色红,轻度隆起,红斑中心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少量脱屑,表面无破溃、无萎缩.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19.9%,嗜酸粒细胞数量2.05×109/L.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棘细胞间轻度水肿,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EAE).

    环状红斑嗜酸粒细胞增多Wells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