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月刊

1671-038X

zgzxyxhzz2011@sina.com

027-8572683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左金丸加味联合耳穴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改善及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杜孟蔚陈晓晖张训景
    239-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左金丸加味联合耳穴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改善以及胃泌素(gastrin,GAS)和胃动素(motilin,MT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SAS分析系统随机程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西药组,每组各40例;西药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试验组给予自拟左金丸加味+耳穴疗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记录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发率,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GerdQ)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GAS和MTL水平。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西药组的72。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试验组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erdQ和S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AS、MT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高于西药组(P<0。05);两组患者的口干、腹泻、恶心、便秘、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左金丸加味联合耳穴疗法能够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疗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GAS、MTL水平及生活质量。

    左金丸加味耳穴疗法胃食管反流病胃泌素胃动素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匹维溴铵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影响

    冯南林鸿千郭义锦王亚娇...
    24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匹维溴铵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患者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9月收治的168例IBS-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服用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免疫功能、肠道菌群、脑肠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07,P=0。042)。治疗后,观察组的免疫球蛋白 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 M(immunoglobulin M,IgM)、CD3+、CD4+和 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7。955、8。371、9。712、7。684、4。817,P<0。001)。治疗后,观察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的菌落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4。256、5。328、4。007,P<0。001),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落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764、-8。083,P<0。001)。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 P 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9。639、-13。529、-17。321、-16。902,P<0。001)。分层线性回归表明,参苓白术颗粒使男性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的暴露风险上升了 21%、32%和36%,使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暴露风险下降了 33%和25%;参苓白术颗粒使女性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的暴露风险上升了23%、29%和32%,使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暴露风险下降了 37%和22%。不同性别和组别之间无明显交互效应(P=0。376、0。283、0。197、0。356、0。241)。结论:参苓白术颗粒能够提高IBS-D患者的疗效,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清NGF、BDNF水平,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苓白术颗粒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免疫功能肠道菌群脑肠肽

    王小奇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浅析

    华鑫张楚楚蒋廷谢菲菲...
    25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小奇主任工作四十余载,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辨证用药理论体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中别具一格。王小奇主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机无非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湿、瘀、毒等病理因素相伴随,因此在治疗时围绕肝脾论治,精准选用药对,标本兼治。此外,王小奇主任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于萎缩与肠上皮化生等不同的病理结果,有独到的用药心得,可以有效延缓甚至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用药规律

    劳绍贤教授"病证症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证思维与经验拾萃

    杨泽虹黄远程文艺劳绍贤...
    25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黏膜异型增生属于胃癌前病变的典型病理改变。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劳绍贤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热毒内蕴为标;在健脾养阴基础上,提出以"清热以防变,祛瘀以通络"核心治法,强调针对具体病理改变施以专药的重要性,并结合多年的研究及临证经验拟定"抗增生方"治疗胃黏膜异型增生疗效较好,同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佐证;充分体现了劳绍贤教授提出的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现代中医临证思维,可为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提供新视角。

    胃癌前病变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临床经验

    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吴婧高宗跃周晓丽刘一帆...
    260-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上有明显的优势与鲜明的特点。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综述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思路。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中医药研究进展

    血清学标志物在监测炎症性肠病活动性中的研究现状

    杨琳苏莎莎
    265-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以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两种亚型,即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用于IBD诊断和疾病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但其昂贵且具有侵入性,有肠穿孔和出血的风险。近年来研究人员在不断探索可替代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作为监测IBD活动性和疾病管理的工具。血清学检测是一种成熟的诊断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工具,其在IBD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确诊的患者身上,很少有人研究其作为疑似IBD患者主要诊断工具的潜力。本文介绍目前在IBD实验室检测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非侵入性血清学标志物,这些血清学标志物可用于辅助诊断IBD并监测疾病的活动性,有助于临床医生精准把控疾病进展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血清学标志物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系列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