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培民

双月刊

1672-0512

yxbjb@vip.163.com

0531-68616919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主要包括X线、CT、MR、DSA、US等)和中医、西医临床医师,以及从事影像学与核医学研究的人员。本刊以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临床与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重视影像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DSA联合3D ASL对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小脑半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

    程晓悦乔鹏岗姜彬张婷婷...
    497-50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DSA联合3D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小脑半球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因优势侧椎动脉颅外段管腔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DSA及ASL资料,评估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椎动脉优势侧与非优势侧、支架置入术前后小脑半球不同供血区脑灌注的变化.结果:21例术前DSA显示优势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部位均为优势侧椎动脉颅外段,术后狭窄均解除.PLD为2.5 s时,术前、术后,优势侧及非优势侧,小脑各供血区脑血流量(CBF)值均较PLD为1.5 s时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在椎动脉优势侧,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区、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的CBF值均高于术前(包括PLD=1.5、2.5 s);椎动脉非优势侧,小脑上动脉供血区的CBF值高于术前(包括PLD=1.5、2.5 s).结论:DSA联合ASL能定量评估小脑半球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能提高椎动脉优势侧小脑半球各区的脑血流灌注水平及椎动脉非优势侧的小脑半球小脑上动脉供血区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椎动脉狭窄支架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

    CT平扫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李程超陈炜越陈勇军应海峰...
    502-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家医院(中心1和中心2)经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中心1纳入394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76例和内部测试集118例;中心2纳入143例作为外部测试集.从CT平扫图像中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降维获得最佳特征,建立5种机器学习分类器.选择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平均AUC最高的分类器作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并将其结果转换为影像组学评分.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临床和常规CT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OLNM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从CT平扫图像中获得10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在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极端梯度提升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平均AUC为0.782).进一步将性别、肿瘤最大径与影像组学评分相结合建立联合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预测PTC中央区OLNM的AUC分别为0.869、0.823、0.802.结论: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特征对PTC中央区OLNM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进一步结合临床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能更好地提升性能.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影像组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对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价值

    杨健惠倪城蒋华东杨波...
    509-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T对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经病理证实的45例(48个结节)PTMC患者(PTMC组)和63例(72个结节)MNG患者(MNG组),比较2组CT征象,分析CT对PTMC的诊断效能.结果: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准确率为92.50%;PTMC组结节细颗粒状钙化、增强扫描结节轮廓模糊、边缘中断征比例均高于MNG组(均P<0.05);PTMC组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较平扫的增加幅度均高于MNG组(均P<0.05);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联合诊断PTMC的AUC为0.865,诊断效能最高(P<0.05).结论:CT征象在PTMC与MNG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综合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各种CT征象,有助于提高PTMC的检出率.

    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超声和双源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负荷的诊断价值

    张琰琰邓红艳魏思琪马雯婷...
    515-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和双源CT对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其负荷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186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病理及影像资料,评估超声、双源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不同淋巴结转移负荷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186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121例(65.1%).双源CT对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度高于超声(67.5%vs.39.3%);2种方法在颈侧区的敏感度均为79.5%;但超声对颈侧区和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特异度比双源CT更高(96.5%vs.92.1%,95.7%vs.71.0%).超声联合CT弥补了超声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度低的缺陷,且提升了CT对颈侧区淋巴结诊断的特异度,两区的AUC均得到提升.且超声对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结果与淋巴结转移高负荷显著相关(r=0.541,P<0.05).结论:超声联合双源CT可评估甲状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临床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

    超声检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

    双源CT联合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李颖颖徐峰韩宜廷李响...
    519-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增强扫描与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CLN)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9例PTC患者术前颈部CLN的CT和超声图像,比较双源CT、超声及两者联合术前评估颈部CLN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根据甲状腺内原发灶的大小和数量,将239例分成4组:A组,89例89个,单发,肿瘤直径≤1 cm;B组,47例139个,多发,直径≤1 cm;C组,63例63个,单发,直径>1 cm;D组,40例116个,多发,直径>1 cm.239例中,CLN转移132例,其中A组38例,B组24例,C组41例,D组29例.双源CT检测颈部CLN转移准确率76.1%,超声准确率75.4%,双源CT联合超声准确率79.1%;A组颈部CLN转移,超声准确率(74.2%)高于双源CT(69.5%)(P<0.05);B组联合检查敏感度(88.9%)高于双源CT(77.4%)(P<0.05);C组超声敏感度(65.1%)和准确率(69.0%)均低于双源CT(77.4%,77.9%)及联合检查(91.1%,84.5%)(均P<0.05),联合检查的敏感度(91.1%)高于双源CT(77.4%)(P<0.05);D组超声、双源CT和联合检查间的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当肿瘤直径>1 cm且单发时,双源CT联合超声对颈部CLN转移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甲状腺肿瘤癌,乳头状淋巴结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超声检查

    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内耳道狭窄与蜗神经管异常的HRCT表现

    孙积宁于海燕王文娟张保隆...
    523-525,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儿内耳道狭窄与蜗神经管异常的HRCT表现及2种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75耳)存在先天性SNHL,且HRCT诊断为内耳道狭窄和/或蜗神经管异常患儿的CT资料.结果:67例(75耳)均有蜗神经管异常,双侧8例、单侧59例(左耳30例、右耳29例);其中30耳合并内耳道狭窄,16耳合并其他内耳结构畸形.28例(30耳)内耳道狭窄中,双侧2例、单侧26例(左耳11例、右耳15例),8耳合并半规管、前庭或耳蜗畸形.内耳道狭窄与蜗神经管异常均以单侧发病为主,左右耳均可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NHL患儿中蜗神经管异常比内耳道狭窄更常见,也更具临床意义,但易漏诊,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行内耳HRCT检查常规测量蜗神经管宽度.

    内耳道蜗神经管畸形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电针夹脊穴对压力诱导退变椎间盘纤维环的影响

    汪敏邹璟周婷程佩...
    526-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对压力诱导退变椎间盘纤维环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5只.通过外置轴向加压器械诱导腰椎间盘退变(IVDD)模型,轴向加压28 d后使用MRI评估造模效果.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第1天开始电针双侧夹脊穴治疗28 d.电针干预结束后观察记录4组实验兔的精神状态、饮食、活动和对外界的刺激情况并评分;使用MRI观察各组椎间盘的信号强度并行Pfirrmann分级评估;采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比较4组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形态及亚细胞结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实验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中的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ADAMTS-5)抗体阳性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兔的综合反应评分降低(P<0.01),椎间盘信号消失,Pfirrmann分级明显升高,纤维环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排列紊乱,纤维软骨细胞增多,胶原纤维组织内的纤维细小,排列紊乱,纤维环细胞中ADAMTS-5抗体阳性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实验兔的综合反应评分升高(P<0.01),椎间盘信号改善,Pfirrmann分级降低,纤维环结构和胶原纤维形态改善,纤维环细胞中ADAMTS-5抗体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轴向加压刺激能明显破坏纤维环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并引起纤维环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而电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退变的纤维环,进而延缓IVDD.

    腰椎间盘退变电针纤维环磁共振成像

    基于TBSS对女性偏头痛脑白质变化的研究

    张亚男韩芳刘妮吴浩然...
    53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DTI技术检测女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偏头痛发作间期的脑白质结构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43例女性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和43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组均行MRI扫描,其中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采集DTI和临床数据.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比较2组间脑白质的差异.DTI指标与临床指标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的胼胝体膝、体及压部、双侧前辐射冠、双侧上辐射冠、双侧内囊前后肢、左侧上纵束、右侧钩束及右侧扣带的轴向扩散系数均明显降低(均P<0.05).2组各向异性分数、平均扩散系数和径向扩散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偏头痛患者出现疼痛相关脑白质的轴突损伤,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阐明偏头痛的中枢机制.

    偏头痛女性磁共振成像脑白质轴突损伤

    基于深度学习特征的MRI组学模型在以颅骨为基底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刘婷周玉梅鲁忠燕张勇...
    537-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用深度学习特征构建的MRI组学模型在以颅骨为基底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以颅骨为基底的208例脑膜瘤及MRI表现与之相似的153例非脑膜瘤数据构成队列1(361例);按相同标准,收集48例脑膜瘤和51例非脑膜瘤,以及从美国国家癌症影像档案的Meningioma-SEG-CLASS 数据集中筛选的30例脑膜瘤数据,构成队列2(129例).将所有肿瘤分为5类: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周细胞瘤(label_0)、脑膜瘤(label_1)、淋巴瘤(label_2)、转移瘤(label_3)、软骨来源及其他类似肿瘤(label_4),队列1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队列2为外部验证集.将在肿瘤最大层面裁剪后的T2WI图像和T1WI增强扫描图像输入ResNet50、DenseNet121、Inception v3进行训练,将不同模型的深度(迁移)学习特征融合后用于开发MRI组学模型,以多层感知机为分类器,评估模型的分类预测性能,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比较,用深度学习特征构建的MRI组学模型,显著改善了对以颅骨为基底肿瘤的分类预测性能,在外部验证集中的预测准确率为0.829.多分类ROC曲线显示,label_0、label_1、label_2、label_3、label_4的AUC分别为0.94、0.97、0.91、0.93、0.86.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特征开发的MRI组学模型,在以颅骨为基底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分类预测表现和泛化能力.

    脑膜瘤磁共振成像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鉴别诊断

    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高分辨MRI的特征分析

    袁永齐来雪赵宝安陈锡军...
    54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根据梗死灶大小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和高分辨MRI的特点,描述其动脉血管特点和斑块特点,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MCA区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行T1WI、T2WI、DWI、FLAIR、MRA和SWI扫描,依据DWI图像上病灶大小,分为大梗死灶组(最大径≥1.5 cm)和小梗死灶组(最大径<1.5 cm).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T2WI、FLAIR、SWI图像特征.结果:80例中,大梗死灶组45例(56.25%),小梗死灶组35例(43.75%).大梗死灶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高于小梗死灶组,住院天数长于小梗死灶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WI示2组病灶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IR示2组DWMH>2及PVH>2病灶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WI示2组微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T1WI示大梗死灶组动脉斑块比例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结论:高分辨MRI的3D-T1WI可清楚观察MCA血管情况和动脉斑块情况,且大梗死灶组的斑块大多数位于MCA的开口侧,动脉狭窄程度较高,且管壁呈非正向重构;小梗死灶组的动脉狭窄程度低,且管壁易发生正向重构.

    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