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吴宗之

月刊

1673-193X

aqscjs@vip.163.com

010-64941346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ournal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是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位于“国家级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性期刊”。编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和正高级职称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及各个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安全管理专家组成。办刊宗旨: 本刊为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研究,围绕安全领域重大课题,特别是安全工程理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等方面的技术,侧重于安全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着重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大安全科技的推广力度,注重实用性和导向性,面向科研,面向企业,及时推广国内、国外的最新成果交流,为加快我国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起到窗口作用。读者对象:国内、外安全生产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咨询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公平性的异质应急资源动态协同分配方法

    龙玉莹韩喜双许钢焱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灾后大量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且互相耦合的异质应急资源在动态环境下难以高效且公平地协同分配的问题,提出1种动态的异质应急资源的公平分配方法.首先,分析异质应急资源分配效率与公平性的度量方法,建立1个以分配效率和公平性最大化为目标的整数规划模型;其次,基于滚动时域优化框架,设计动态异质应急资源分配方法;随后,通过大量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动态分配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影响分配公平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管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配方法能实现高效且公平的异质资源协同分配.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的灾后应急资源分配提供高效的动态决策方法和管理建议.

    应急决策灾害响应动态资源分配公平性效率异质资源协同

    王祥喜在2024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上强调 筑牢消防安全人民防线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部网站
    13页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分析

    刘泳妍谢昱姝代宝乾何钰...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使城市综合风险变化情况可视化,利于决策者快速准确做出应对措施,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法,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水平从综合风险及综合韧性2个方面进行动态分析,将影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因素归类为5个子系统并确定权重,运用Vensim软件构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某市为例,收集2010—2021年指标数据进行系统模拟仿真,动态分析该市综合风险及韧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综合风险水平整体逐年降低、综合韧性水平逐年提高;2014年及2020年受系统关键因素的影响,出现高风险、低韧性的现象.研究结果对于从动态角度评估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灰色关联度分析系统动力学

    尾砂粒级、灰砂比和料浆浓度对充填体力学性质影响研究

    李永密金爱兵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尾砂粒级、灰砂比和料浆浓度对充填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程度,采用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不同粒级尾砂充填体的力学特性和应变场分布特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取充填体微观结构特征,揭示尾砂粒级对充填体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尾砂粒级增大,应力-应变曲线的弹性阶段延长、塑性阶段缩短;裂隙演化过程可分为微裂隙闭合、微裂隙发育、微裂隙扩展和裂隙贯通4个阶段,充填体开裂程度在峰值应力前较小、峰值应力后较大;随着尾砂粒级增大,充填体面孔隙率降低,C-S-H凝胶数量逐渐增多;多因素作用对充填体强度影响强弱为:尾砂粒级与灰砂比>尾砂粒级与料浆浓度>料浆浓度与灰砂比.研究结果可为矿山井下充填参数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尾砂粒级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微观结构DIC技术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诱发超孔隙压力预测方法

    张智赵苑瑾蔡楠向世林...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避免深水井生产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诱发的超孔隙压力引起海底滑坡、井筒完整性失效等问题,综合考虑生产阶段水合物分解过程中沉积物压缩性变化及流体密度改变情况,结合质量守恒原理,建立水合物分解引起的沉积物总体积膨胀模型,得到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诱导的超孔隙压力计算方法,并以南海某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深水井为例,讨论不同因素对水合物分解诱发超孔隙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孔隙压力随水合物初始饱和度、沉积物孔隙率的增加而升高,而且由于超孔隙压力的升高会抑制水合物的进一步分解,其增幅随之减小,存在最大值;此外,超孔隙压力随天然气水合物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但受水深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深水井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天然气水合物超孔隙压力水合物开发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储能预制舱通风排烟仿真研究

    吴周颖喻航张英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预防储能预制舱内电池热失控产气引发的安全问题,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原尺寸储能预制舱热失控气体扩散模型,分析多种通风方案下气体的扩散规律及舱室排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无风状态下,可燃气体将在73.5 s扩散至舱室顶部中央;通风状态下,气体监测预警响应时间比无风状态下提前;室内通风将改变热失控气体的扩散规律和堆积情况,顶部送风时,气体主要在送风口对侧堆积,底部送风时,气体主要在送风口附近堆积;需结合通风方案选择排烟位置以提高排烟效率,无通风时应选择顶部排烟;提出1种基于仿真技术的预制舱通风排烟设计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储能系统通风排烟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储能预制舱通风排烟气体扩散电池热失控仿真

    出口非对称场景疏散人员路径选择实验研究

    李家毅李若愚胡俊王巧...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复杂场景中疏散人员出口选择规律,以疏散出口非对称设置、内部包含大量障碍物的教室为例,设计并开展人员疏散实验,研究人员疏散时间和出口选择的特征.首先将教室内划分为若干人员分布区域,研究人员分布区域数量、人员分布区域组合、压力条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以及相应参数对疏散人员出口选择的影响,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量化各影响因素对疏散时间、出口选择的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人员分布区域数量、压力条件对疏散时间具有显著影响,人员分布区域组合在疏散人数较少时对疏散人员出口选择产生显著影响;疏散过程中人员出口选择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选取出口处拥挤程度、更早到达出口的人数、经出口到达疏散终点路径长度、压力情况4个变量建立效用函数,计算不同出口对于每个行人的效用,模拟疏散人员选择出口,得到模型对于未参与效用函数拟合的场景中人员出口选择行为的预测准确率为87.75%.研究结果可为复杂场景的人员疏散安全性评估提供模型支撑.

    单室疏散非对称出口出口选择效用函数

    基于CNN_BiLSTM的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

    解恒星张雄董锦洋刘晓东...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对瓦斯涌出量准确预测,从而有效预防瓦斯灾害.提出1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采用CNN在时间序列上提取瓦斯涌出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局部关键特征,有效捕捉数据的局部时序相关性;BiLSTM模型利用这些特征,通过其前向和后向处理能力,全面捕捉时间序列中长期依赖性和复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达93.6%,均方误差显著低于CNN、BPNN、LSTM、BiLSTM、CNN_LSTM、CNN_BiLSTM 6个模型,决定系数接近1,表明其出色的预测能力和解释力.研究结果可有效预测瓦斯涌出量波动,有助于提高矿井瓦斯风险预警能力,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卷积神经网络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反向神经网络基线对比

    "一带一路"应急管理青年交流项目外宾观摩中国安科院密云安科基地

    中国安科院网站
    59页

    荷载作用下不同温差冻融砂岩孔隙发育机制研究

    张晓龙徐培耘林海飞胡彪...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恒定荷载作用下不同温差冻融循环对露天煤矿边坡岩体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TCDR-Ⅰ温度-应力耦合试验系统,在恒定荷载及不同温差冻融循环作用后,通过核磁共振测试及声波检测分析技术,得到饱水砂岩冻融循环前后内部孔隙及孔喉分布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下限温度降低,饱水砂岩内部损伤因子逐渐增大;冻融砂岩孔隙度增比随下限温度降低呈指数型增加,温差越大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荷载砂岩冻融循环过程中,小孔喉的增幅和中大孔喉降幅随下限温度降低呈线性增加;砂岩内部孔结构分形维数与下限温度之间呈负相关,荷载砂岩冻融循环孔隙结构表现出多重分形特征,小孔隙分形维数从-10~20℃时的2.308增加到-40~20℃时的2.558,孔喉分形维数处于2.967~2.983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寒区露天矿岩质边坡季节性破坏机理及裂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冻融温差核磁共振孔隙度孔喉分形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