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吴宗之

月刊

1673-193X

aqscjs@vip.163.com

010-64941346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ournal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是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位于“国家级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性期刊”。编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和正高级职称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及各个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安全管理专家组成。办刊宗旨: 本刊为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研究,围绕安全领域重大课题,特别是安全工程理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等方面的技术,侧重于安全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着重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大安全科技的推广力度,注重实用性和导向性,面向科研,面向企业,及时推广国内、国外的最新成果交流,为加快我国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起到窗口作用。读者对象:国内、外安全生产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咨询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灾情景下城市区域Natech风险应对分析

    汪嘉俊兰猛沈锴欣耿婧...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诱发的技术灾难(Natech事件)产生的复杂多灾情景风险,提出城市区域Natech风险应对需求满足性评估方法,基于对城市区域单元的划分,评估单元的风险应对需求等级和单元内的风险应对资源满足性,并完成对我国某市某区域风险应对需求满足性的分析,提出对策建议.然后,基于国内外城市暴雨—洪涝案例,运用情景理论构建城市区域暴雨—洪涝的情景模型,定量分析风险应对要素在Natech事件多灾情景中的应急响应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各种类型的风险应对需求均满足时,才能更好地提升应急响应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多灾情景下的城市区域Natech风险应对提供科学参考和建议.

    Natech风险应对城市区域解释结构模型暴雨洪涝

    基于多要素耦合的应急救援装备系统体系构建研究

    闫泽正曲国胜赵晗萍王方萍...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装备在灾场上的应急效能,在梳理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应急装备在灾场上功效发挥的重要要素,提出应急救援装备系统体系构建理念,解析应急救援装备系统体系中应急装备、装备标准、装备配备、实训演练、装备技术和装备管理等6 大要素的建设要点.基于"双循环机制",提出应急救援装备系统体系构建方法.以绵阳市暴雨洪涝山洪灾害为场景,阐述应急救援装备系统体系的构建过程,验证应急救援装备系统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与新形势应急救援需求相适应的装备系统体系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参考.

    应急救援应急装备系统体系应急能力双循环机制

    突发事件下的封闭空间情绪传播模型研究

    方丹辉林国梁朱敏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避免突发事件中复杂情绪在封闭空间内无序发酵引发衍生灾害,探索封闭空间的情绪传播规律,基于情绪自发传播模型SISa,考虑封闭空间个体情绪的差异性、群体极化现象、特殊情绪交互方式以及危急情景下的动态感染率,分别改进主体情绪状态、情绪转移路径、交互模式与感染率,提出1 种适用于封闭空间的情绪传播模型SE4 Sa,并以武汉地铁2 号线为例完成数值仿真与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自发转移过程对限制负面情绪累积起到关键作用,且情绪极化现象使系统危险性大幅增长;缩减个体情绪感知域使系统稳定时间缩短90.6%、高唤醒负面情绪占比下降 27.4%;突发事件下的动态感染率更符合封闭空间情绪传播特性.研究结果可为突发事件下封闭空间的群体行为和群体情绪规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突发事件封闭空间情绪传播模型极化现象情绪交互方式动态感染率

    社会互动视角下应急信息扩散的复杂网络演化研究

    董昌其刘纪达张凯航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数字时代变革带来的灾害应急情景下,信息扩散呈现出社会主体交互的复杂规则特征,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并运用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方法,分别构建小世界和无标度2 种属性特点的应急信息扩散网络结构;运用数值仿真建模,分析扩散收益、政府引导、信息传播等因素对于不同社会互动规则网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面扩散以及互动溢出效应下的协同收益对主体积极行为激励明显,无标度互动结构的平均路径长与聚类系数低等特征会导致其在政府引导和收益激励下收敛速度均弱于小世界互动网络结构,但其幂律分布特性导致其在意见领袖舆论爆发时迅速影响微观主体行为,相关政府需要针对不同社会互动网络结构扩散特征采取相应引导策略加以调控.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政府分类施策引导应急信息,使其正向有效扩散提供理论参考.

    社会互动应急信息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信息扩散

    集成灾害系统和D/I模型的岩溶区燃气管道致灾演化层次结构分析

    李乔楚张鹏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厘清岩溶区燃气管道多因素致灾演化的层次结构,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将其解构为孕灾环境、灾害因子、承灾体和灾情4 大子系统,结合决策实验室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多因素致灾演化的逻辑层次和因果递进关系,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并明确风险管控要点.研究结果表明:灾害系统风险因素分布于多阶层级,形成差异化作用路径和异质性影响效应;岩溶塌陷长度和宽度等表层直接因素对致灾演化造成直接影响,是风险管控第1 要务;岩溶覆盖层特征、地形地貌等中层间接因素在灾害系统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构造条件、火源等深层根本因素位于多阶结构底层,对其管控能从本质上有效遏制灾害演化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地质隐患区燃气管道工程提供防灾减灾参考.

    灾害系统决策实验室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岩溶区燃气管道灾害演化层次结构

    王祥喜率团出席金砖国家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并访问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

    应急管理部网站
    42页

    多组分天然气掺氢爆炸下限实验及模型研究

    荆琦周硕周芮王丹...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掺氢天然气的燃爆风险,搭建天然气掺氢燃爆参数测试平台,通过开展不同初始压力及点火能量条件下天然气/氢气混合物的点火实验,研究多组分天然气爆炸下限的变化规律,建立混合物爆炸下限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压力由0.03 MPa增至0.1 MPa,体积分数4%的天然气起爆时所需最低掺氢量降低29.4%;点火能量由1J增至50 J,体积分数4%的天然气起爆时所需最低掺氢量降低37.5%,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对误差低于 16%.研究结果可为掺氢天然气的安全输送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掺氢天然气燃烧下限爆炸下限初始压力点火能量预测模型

    基于数字孪生的客站安全态势推演技术研究

    王小书史天运白伟彭凯贝...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铁路客站实时掌握安全变化趋势,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客站安全管理领域.通过设计客站安全态势推演框架,构建客站安全觉察、理解、预测的安全态势感知模型和安全结果的推演4 层体系;设计基于数字孪生的客站安全态势推演框架;根据旅客乘车流程为主线,抽取日常与突发事件时,客站人员-设备-列车-作业联动行为变化,形成客站数字孪生协作动行为模型,镜像反映客站安全态势推演过程;并以客站水灾事件为典型案例,细化态势推演协作动行为具体内容.研究结果表明:从外观保真性、数据采集准确性、过程模拟忠诚度3 个孪生指标,验证清河站数字孪生技术在客站安全态势推演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客站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智能车站态势感知态势推演数字孪生客站安全

    深埋复合顶板煤巷离层失稳机理及控制研究

    常聚才赵君儒吴博文齐潮...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深埋复合顶板煤巷离层失稳及控制机理,以淮南某矿1692(1)运输顺槽为工程背景,原位观测并分析巷道顶板变形破坏特征及原支护效果,基于材料力学原理建立复合顶板岩层力学模型,解析复合顶板各分层挠度表达式,揭示复合顶板离层失稳机理,并探究全长锚固和锚索对复合顶板离层控制机理,提出全锚改性-长锚索组合联合支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支护利用全长锚固增加复合顶板底层的弹性模量,使复合顶板底层挠度下降,通过锚索将复合顶板各分层组合成整体,形成组合梁结构,使复合顶板整体挠度降低,现场监测表明顶底板移近量下降 64%,顶板未发现离层现象,最大裂隙深度由 8.1m降低至3.8 m,降低53.80%,煤巷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研究结果可为深埋复合顶板离层垮落失稳控制提供借鉴.

    深部矿井复合顶板煤巷原位观测全长锚固

    超临界/密相CO2管道泄漏压力响应及低温规律实验研究

    张明王海锋胡其会殷布泽...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了解超临界/密相CO2 在管道泄漏过程中的压力响应和温度变化,基于自行设计的高压CO2 管道泄漏实验装置,探讨压力响应、温降特性和相态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低温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 mm口径纯CO2 的压降曲线有明显的2 个阶段,且密相泄放存在明显的压力平台,N2 会明显提高泄放速率;相同截面上温度呈现"上热下冷"的分布特征,管道轴线方向,泄放端温降相对最严重;从相态变化角度看,超临界CO2 泄漏没有明显两相区,但对于密相而言,管道底部的CO2 会经历密相、液相、过热液相、气液两相、气相的相态转变过程.研究结果可为管道泄放安全运行以及规避断裂风险等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二氧化碳管道泄漏压力响应低温规律相态变化超临界/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