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吴宗之

月刊

1673-193X

aqscjs@vip.163.com

010-64941346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ournal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是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位于“国家级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性期刊”。编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和正高级职称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及各个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安全管理专家组成。办刊宗旨: 本刊为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研究,围绕安全领域重大课题,特别是安全工程理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等方面的技术,侧重于安全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着重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大安全科技的推广力度,注重实用性和导向性,面向科研,面向企业,及时推广国内、国外的最新成果交流,为加快我国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起到窗口作用。读者对象:国内、外安全生产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咨询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巷道平均风速单点测试方法误差研究

    蒋秀双刘剑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巷道平均风速单点测试方法可行性,提高巷道平均风速单点测试方法精度,采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各种断面形状、断面尺寸及支护方式巷道断面上平均风速单点测试误差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任意断面形状、断面尺寸及支护方式巷道断面上任意测点,巷道平均风速单点测试误差均小于6%,因此,巷道平均风速单点测试方法可行.根据巷道断面上平均风速单点测试误差分布情况,尽可能将风速传感器布置在误差小的位置,可进一步提高巷道平均风速单点测试方法精度.研究结果可为解决巷道平均风速快速精准测试问题,进而推进矿井通风智能化发展提供参考.

    速度场结构近似恒定巷道平均风速单点测试相对误差数值模拟LDA实验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和分形理论的煤岩体孔隙结构特性分析

    马亮牛宇飞高亮崇立国...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评估和表征煤岩体孔隙结构,基于核磁共振实验和分形理论,研究不同矿区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孔隙结构特征和分形维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样变质程度的加深,渗透率逐渐减小,微孔和小孔占比逐渐增大;煤岩体的孔隙结构具有双重分形特征,较小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介于1.219 28~1.623 59 之间,较大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介于2.876 73~2.907 10 之间.研究结果可以定量表征煤岩体孔隙结构特征,对于煤碳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孔隙结构分形理论孔隙率

    综掘巷道径向涡旋运移对截割产尘污染的影响

    常伟王昊陶金旭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综掘巷道风幕运移动态过程对截割产尘污染的影响规律,以进一步提高风幕阻尘效率.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研究分析不同径向涡旋强度和运移距离条件下综掘巷道流场结构演变和粉尘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径向涡旋以贴壁旋流形式运移,随径向涡旋强度和运移距离增大,运移过程中分别形成偏向压风侧和轴向的支流,随后径向涡旋转变为均匀轴向流场,粉尘污染随之分别呈不断减小和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掘进司机处粉尘质量浓度与径向涡旋强度和运移距离间分别满足玻尔兹曼分布Boltzmann模型和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模型.当径向涡旋强度为0.9,运移距离为30m时,能够实现高效控尘,现场实测结果显示,掘进司机处总尘和呼吸性粉尘降尘率分别达到 82.7%和 78.3%,能够有效改善人员作业环境.研究结果可为煤矿综掘巷道粉尘污染高效控制与治理提供参考.

    径向涡旋贴壁旋流流场演变粉尘污染

    大口径氢气长输管道投产混气规律研究

    王艺刘洋薛文第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工程实践中对于氢气管道的投产混气规律认识不明而带来的投产安全性问题,对大口径长输氢气管道投产中的气体置换规律开展先导性研究,建立氢气管道投产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探究置换速度和管道倾角对混气发展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混气特征和增长速率,混气过程可分为3 个阶段;氢气管道的投产置换速度须明显高于天然气投产相关规范中规定的置换速度以确保混气安全性;水平管道相较于倾斜管道混气段更长,氮气用量更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由水平管道所预测的混气量是最安全的.研究结果可为长输氢气管道投产的安全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建议,为氢气管道安全建设的相关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氢气管道投产安全数值模拟混气规律

    周福宝院长与杜汇良市长座谈交流

    中国安科院网站
    95页

    埋地天然气管道小孔泄漏后气体扩散规律分析

    栾国华刘长春李鑫梁涛...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分析天然气管道小孔泄漏后气体扩散规律,通过应用非稳态多孔介质大涡模型开展数值仿真,分析不同因素对管道泄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含硫天然气埋地管道,CH4 和H2S随时间变化曲线形态接近;由于土壤的阻力作用较大,气体扩散区域近似成球形,速度的衰减近似与扩散直径的3 次方呈反比;在≥1m的埋深范围内,天然气泄漏质量流量基本不变;埋地天然气泄漏的质量流量随着泄漏压力和泄漏孔径的增加而增大,与泄漏压力呈线性关系,与泄漏孔直径呈2 次方关系;对于大尺寸埋地管道,泄漏口的位置会明显影响CH4 在土壤中的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含硫天然气埋地管道设计及其事故调查提供参考.

    天然气埋地泄漏气体扩散

    "矿山安全科技进内蒙古"活动在鄂尔多斯成功举办

    中国安科院网站
    103页

    弯管内外表面腐蚀缺陷力学-电化学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张鹏赵明罗梓洋许田...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弯管内外表面腐蚀缺陷力学-电化学(M-E)相互作用规律,建立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弯管内外表面含腐蚀缺陷的三维模型,研究内压和缺陷几何形状对M-E相互作用规律及对弯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弯管内外表面存在腐蚀缺陷时,弯管内侧的M-E效应更强,增加应力和腐蚀的增长速率,使内侧更容易发生失效;当缺陷几何增长时,应力在缺陷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增长,腐蚀主要在缺陷长度方向上增长;外表面缺陷附近的应力和腐蚀增长规律基本一致,而内表面缺陷附近的应力增长较腐蚀增长更为复杂.研究结果可为含腐蚀缺陷弯管评估模型的完善以及管道系统完整性的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弯管内外表面缺陷腐蚀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有限元分析

    深水采油树Spring-Seal密封圈接触模型构建与实验测试

    张红龙圣均冯定黄熠...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深水采油树在高压、高温、低温等工况下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对采油树密封圈进行重新设计,提出Spring-Seal密封圈(以下简称S密封圈);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填料密封接触理论,重新构建S密封圈接触力学模型;建立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S密封圈的密封性能,同时验证新建接触模型的合理性;利用实验测试S密封圈的实际密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密封圈在高压、高温、低温等工况下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且密封性能良好.研究结果可为S密封圈的接触研究及工程运用提供理论参考.

    S密封圈接触模型密封性能实验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储油罐区事故情景分析

    金辰浩李铁关磊史伟静...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储油罐区事故引发多米诺效应中各关键节点因素的重要性,基于情景构建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孕灾环境、处置措施和演化结果等要素,引入贝叶斯网络方法,提出1 种在储油罐区事故情景构建下的演化网络,通过敏感性和影响强度分析,筛选出事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并通过提炼事故支链来论证事故演化网络构建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事故进程中,火灾熄灭、火势隔离、人员撤离、危化品残存、全员撤离、组织搜救节点因素对多米诺效应的影响较大;提炼的各事故支链符合情景构建演化趋势,说明该事故演化网络具备一定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储油罐区事故应急辅助决策技术的建设提供支持和参考.

    汽油储罐池火灾多米诺效应情景构建贝叶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