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李同生

月刊

1005-0205

zgzygskzz@163.com

027-87409653

430074

武汉市珞喻路856号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al Traumatology & OrthopedicsCSCD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振兴中医骨伤科事业,促进中医骨伤的发展与繁荣,交流学术经验,传递骨伤科最新信息,反映骨伤科研究动态及国内外发展状况,推动中医骨伤科工作的深入开展。本刊是广大从事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推广临床经验的学术论坛。本刊设有: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专家论坛、硕士、博士论坛、专病论坛、临床报道、学习园地、名医方技、文献综述、新技术、新方法、短篇报道、国外论坛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药封包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张为民丁建球宋辉
    60-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封包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给予对照组中药封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身痛逐瘀汤,所有患者均治疗2周。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3d后、1周后和2周后的腰部和腿部疼痛评分,并对比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EG2)、5-羟色胺(5-HT)]、中医证候评分(腰痛僵硬、下肢麻木、腰膝酸软)、腰椎功能及腰椎活动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疼痛评分、血清指标和中医证候评分更低,而腰椎功能评分和腰椎活动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联合身痛逐瘀汤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疼痛并改善腰椎功能。

    中药封包身痛逐瘀汤气滞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

    拇趾外翻微创截骨术后三种固定方式截骨端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

    谢强郝宇孔宇李小东...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拇趾外翻微创截骨术后三种不同固定方式截骨端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及分布情况。方法:对1位轻中度拇趾外翻患者扫描其足部CT图像,通过其足部CT图像建立拇趾外翻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创截骨后绷带、克氏针和Herbert螺钉固定,分析固定术后足部跖屈位生物力学参数。结果:绷带、克氏针及Herbert螺钉固定截骨端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7。861 5,14。253 0,8。315 6 MPa。绷带、克氏针及Herbert螺钉固定截骨端总位移分别为0。268 960,0。022 779,0。029 195 mm。克氏针及Herbert螺钉在截骨端附近的最大应力分别高达154。700 MPa和46。404 MPa。结论:克氏针及Herbert螺钉固定强度和稳定性优于绷带固定,但绷带固定也符合骨折二期愈合理论,对断端愈合无不利影响。克氏针本身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有潜在断裂风险。Herbert螺钉应力围绕截骨端均匀分布,存在一定应力集中,这种应力集中对早期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erbert螺钉具有较好的固定强度和稳定性,应力分布均匀,能很好地维持微创截骨端部的稳定性。

    拇趾外翻微创截骨绷带克氏针Herbert螺钉有限元稳定性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胫骨端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李长树李政李雳欧传双...
    71-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端肩袖外排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与自制门型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追踪随访的60例完成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移植物均采用自体胭绳肌腱。股骨端均采用微孔钢板(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30例采用肩袖外排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观察组),余下30例胫骨端采用自制门型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进行相同的功能康复训练,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功能康复和磁共振(MRI)检查资料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为18。5个月。手术时间:观察组为(56。73±10。37)min,对照组为(55。23±11。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康复方面: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评估:术后两组患者胫骨隧道均出现了扩大,随着时间推移,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胫骨隧道扩大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观察组胫骨隧道扩大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推移,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MRI检查腱骨结点T2值、移植物信号强度与信噪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观察组腱骨结点T2值、移植物信号强度与信噪比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胫骨端不同固定方式,手术时间相当,膝关节功能恢复相近;但采用肩袖外排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对胫骨隧道扩大的影响较小,内固定物干扰较小,更有利于重建移植物的腱骨愈合,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自制门型钉。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关节镜肩袖外排钉自制门型钉

    超声引导下银质针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60例

    黎旭军黎金焕胡东辉张亚忠...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银质针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60例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银质针治疗。对比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功能(CMS)评分、肩关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钙化灶缩小率、美国肩肘外科医生标准化肩部评估表(ASE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周,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钙化灶缩小率、ASE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CMS评分提高,VAS评分降低;治疗后1个月,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ASES评分、钙化灶缩小率、肩关节UCLA评分、CMS评分上升,VAS评分降低;治疗后3个月,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钙化灶缩小率、ASE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CMS评分升高,VAS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经超声引导银质针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银质针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效果明显,更好地减轻患者疼痛情况,使肩关节功能恢复,促进钙化灶吸收。

    超声引导银质针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

    一期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及失衡风险分析

    李金生张桐何雨佳
    81-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失衡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6例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相关参数。根据术后12个月C2~7矢状位轴向距离(SVA)中位数将96例患者分为平衡组(C2~7 SVA≤41。20 mm)和失衡组(C2~7 SVA>41。20 mm),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矢状位参数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采用贝叶斯Cox比例风险回归确定患者术后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患者随访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的T1倾斜角(T1 S)、胸廓入口角(TIA)、C2~7 Cobb角均明显增大,C2~7矢状位轴向距离明显减小(P<0。05)。术前及术后12个月、手术前后变化量(△)均表现为:T1倾斜角、胸廓入口角、C2~7 Cobb角相互正相关(P<0。05),C2~7矢状位轴向距离与T1倾斜角、胸廓入口角、C2~7 Cobb角均呈明显负相关(P<0。05)。术后12个月,15例患者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失衡组),其余81例维持正常(平衡组)。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2~7矢状位轴向距离大(风险比=1。05,95%CI=1。03~1。08)、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症(风险比=1。26,95%CI=1。10~1。75)、术前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高(风险比=13。20,95%CI=6。01~29。85)、术前JOA评分低(风险比==0。08,95%CI=0。03~0。12)是术后颈椎矢状位失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一期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和颈椎功能,减轻患者疼痛,对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有明显疗效。颈椎矢状位相关参数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失衡风险相关。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一期后路椎管影像学评估颈椎矢状位

    浅析《救伤秘旨》中的辨穴施治

    周良骥曾伟清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辨穴施治思想最早见于异远真人所创立的"血头行走穴道歌",歌中将十二个时辰内人身气血循环的"血头"分别对应到相应的穴道上。而后赵廷海所著的《救伤秘旨》和《救伤秘旨续刻》将此思想进一步发展,总结出"三十六致命大穴",在治疗上以"十三味总方"为主方,依据穴位及证候的轻重加减用药,形成极具特色的辨穴施治理论。其特点主要有定位准确、辨伤轻重加减用药和重视预后判断,对于局部的肿痛或轻度的震荡伤具有显著的疗效。这些辨穴施治临床经验如今依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赵廷海中医骨伤科学辨穴施治

    彭锐教授养元通络理论治疗颈椎病经验

    杨泽灿胡昭端
    90-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彭锐教授临床擅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因此从脏腑经络辩证、治疗方法、自我防护等角度总结彭锐教授治疗颈椎病的临证思路。彭锐教授提出养元通络理论,认为元气与疾病发生关系密切,元气循行脏腑则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又与经络之气相通,临证中注重辨证调养脏腑经络之气。颈椎病肝、脾、肾元气不足是其根本,经络不通、外邪侵袭是重要因素。治疗中根据病变经络及症状,确定其病变脏腑,运用健脾、疏肝、补肾三种思路辨证调养脏腑经络,并点刺夹脊穴调养脏腑同时荣卫以祛外邪。对彭锐教授治疗颈椎病的临证经验进行总结,可为临床颈椎病的治疗、防护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养元通络颈椎病毛刺法脏腑辨证经络辨证

    匡建军教授治疗膝骨关节炎经验

    刘科赵浩茗张乐汤祖宇...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匡建军教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匡建军教授认为"虚、瘀、毒"是膝骨关节炎的关键病机。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流注于骨节,从而影响气血、阻滞经脉,使血液停滞为瘀,瘀久不通,邪气日渐累积,蕴结不解,进而产生内毒,腐蚀筋骨,使得正气更虚,瘀滞更深。匡建军教授重视气血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将益气养血贯穿治疗始终,临床依据虚、瘀、毒的不同疾病发展程度分为三期论治,早期重"调"、中期宜"通"、晚期当"清",分别采用养气血、祛血瘀、拔邪毒的方法,应用四物汤、祛瘀通痹汤、五虎拔毒汤,同时结合患者症状特点,灵活加减用药,分期阻断、延缓病情发展。

    膝骨关节炎痹证分期论治名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