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李同生

月刊

1005-0205

zgzygskzz@163.com

027-87409653

430074

武汉市珞喻路856号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al Traumatology & OrthopedicsCSCD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振兴中医骨伤科事业,促进中医骨伤的发展与繁荣,交流学术经验,传递骨伤科最新信息,反映骨伤科研究动态及国内外发展状况,推动中医骨伤科工作的深入开展。本刊是广大从事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推广临床经验的学术论坛。本刊设有: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专家论坛、硕士、博士论坛、专病论坛、临床报道、学习园地、名医方技、文献综述、新技术、新方法、短篇报道、国外论坛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踝上截骨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效果及术后足踝功能随访分析

    张官锋刘宣毅李冕王亚军...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踝上截骨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效果及术后足踝功能。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方式为踝上截骨术,观察组手术方式为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足踝功能、疼痛程度、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年后随访观察组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AROM)、距骨倾斜角(TT)、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AS)、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胫骨踝穴角(T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年后随访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30/30)和80。00%(24/30),观察组临床疗效更好(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能够明显提高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足踝功能。

    踝上截骨距下关节融合术距下关节炎内翻型踝关节炎足踝功能

    腰髋同调手法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报道

    尹世林孙志鹏白祎琮陈连伟...
    65-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腰髋同调手法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手法诊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2023年7月,采用腰髋同调手法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患者69例,女56例,男13例;年龄为50~82岁,平均为(64。67±7。58)岁。患肢髋膝踝角(HKA)为161。8°~177。0°,平均为172。84°±3。56°。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双下肢全长+腰椎摄影负重正侧位测量腰椎前凸角(LL)及健患侧机械轴偏移距离(MAD)的变化。依据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3个月的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6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膝关节疼痛WOMAC评分由治疗前(44。43±1。75)分下降至治疗后2周(25。28±1。52)分及治疗后3个月(24。90±1。42)分;VAS评分由治疗前(7。30±0。20)分下降至治疗后2周(3。98±0。16)分及治疗后3个月(4。63±0。18)分;治疗后腰椎前凸角由治疗前26。10°(15。00°,34。90°)提升至27。60°(17。60°,37。05°)(P<0。05);健侧机械轴偏移距离由治疗前14。00(6。00,21。75)mm减小至13。00(6。00,22。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机械轴偏移距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患侧机械轴偏移距离差值由治疗前14。00(6。00,21。75)mm减小至7。50(4。25,13。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髋同调手法可以减轻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手法通过整体调整脊柱-骨盆-下肢力线,使机体建立新的代偿机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腰髋同调手法内翻型膝骨关节炎腰椎前凸角下肢机械轴

    纵横双切口微创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23例

    钟彬刘芳溪孙超钟伟...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纵横双切口微创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效果。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采用纵横双切口微创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患者23例,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中位数为3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5d。均为单侧闭合完全断裂。取跟腱断端凹陷处横切口及近端纵切口,将跟腱远、近残端分别牵引出皮外,Bunnell法分别缝合后再牵回体内打结,并配合石膏外固定,规范化功能康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6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手术时间为(33。52±7。63)min,术中出血量为(25。50±6。81)mL。无切口延迟愈合、感染、腓肠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再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屈膝90°位踝关节背伸20。30°±6。75°,屈曲43。68°±8。31°,跟腱完全断裂者评分为(85。66±10。28)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91。36±6。13)分。疗效评价优14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结论:纵横双切口 Bunnell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缝合牢固、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跟腱断裂双切口跟腱缝合微创

    大直径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徐洲发张双晓肖智青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大直径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诊治的34例采用大直径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男30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24。32±6。41)岁。记录术中半腱肌、股薄肌长度及移植物的直径,术前、术后1年膝关节的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情况。结果:半腱肌的平均有效长度为(26。04±1。33)cm,股薄肌腱的平均有效长度为(21。78±2。47)cm,6股移植物直径平均为(8。85±0。28)mm,8股移植物直径平均为(9。75±0。26)mm;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股和8股移植术后12个月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直径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充分利用自体胭绳肌腱,确保移植物直径,胫骨侧采用门型钉及界面螺钉双固定的方式能确保固定牢固,近期疗效确切。

    大直径自体胭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

    超声引导针刀不同入路治疗拇指扳机指80例

    张倩李春叶王华谢荣...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针刀不同入路治疗拇指扳机指的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诊断为拇指扳机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病例,随机分为近端组和远端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分别由超声引导针刀经近心端和远心端穿刺经皮入路松解A1滑车联合腱鞘内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肢功能快速问卷(qDASH)评分及追加治疗情况,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周、3个月VAS评分、追加治疗病例数及总体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近端组,远端组治疗时间更短,治疗后1周、3周、3个月qDASH评分更低,治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针刀远心端经皮入路松解A1滑车联合腱鞘内注射治疗拇指扳机指,治疗时间短,治愈率更高,功能恢复更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刀治疗超声技术扳机指拇指屈肌腱腱鞘炎A1滑车

    推割刀改良推法治疗屈指肌腱腱鞘炎145例

    曹连波黄阿勇孙玉忠杨玉鑫...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推割刀改良推法治疗屈指肌腱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屈指肌腱腱鞘炎145例患者采用推割刀改良推法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采用推割刀改良推法进行治疗的145例患者均弹响消失、恢复正常活动。1周后随访仍有疼痛者7例;1个月后随访,屈伸活动正常者145例,均无疼痛等不适;6个月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未复发,治愈率为100%。结论:推割刀改良推法治疗腱鞘炎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治疗时间短、治愈率较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屈指肌腱腱鞘炎推割刀推割方法

    单孔分体内镜技术辅助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陈华董石磊李琳张靖...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孔分体内镜(OSE)技术辅助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LBD)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CS)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3年6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7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42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70。2±10。8)岁;单节段减压50例,双节段减压20例,共90个节段减压。病椎节段:L3/4节段10例次,L4/5节段50例次,L5S1节段30例次。均采用单孔分体内镜辅助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方式减压治疗,记录术中观察指标及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94。6±21。2)min,平均随访(9。3±3。5)个月,术中发生1例硬膜囊撕裂,术后1例下肢肌力稍下降,3例腰骶部疼痛放射至下肢。与术前比较,术后3 d和末次随访的ODI评分及腰腿疼痛VA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为92。86%。结论:单孔分体内镜技术辅助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恢复更快,手术安全性更高,术中减压效果更确切,是治疗双侧症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微创术式。

    单孔分体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影响富血小板血浆修复膝骨关节炎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赖斌许兆光何发胜徐乐勤...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节腔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作为膝骨关节炎(KOA)保守治疗的一种创新方案,正日益受到关注。鉴于富血小板血浆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软骨修复的能力,在骨与软骨退行性疾病的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流程、储存条件及注射技术等环节方法多样化,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其治疗效果。因此,本综述旨在深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制剂的组成成分、保存策略及具体使用方法等因素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中富血小板血浆的规范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膝骨关节炎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腔内注射血小板浓度标准化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