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李同生

月刊

1005-0205

zgzygskzz@163.com

027-87409653

430074

武汉市珞喻路856号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al Traumatology & OrthopedicsCSCD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振兴中医骨伤科事业,促进中医骨伤的发展与繁荣,交流学术经验,传递骨伤科最新信息,反映骨伤科研究动态及国内外发展状况,推动中医骨伤科工作的深入开展。本刊是广大从事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推广临床经验的学术论坛。本刊设有: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专家论坛、硕士、博士论坛、专病论坛、临床报道、学习园地、名医方技、文献综述、新技术、新方法、短篇报道、国外论坛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良骨牵引技术治疗兔胫骨骨折的疗效研究

    赵庆祚文志李梓欧邓卓旺...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改良骨牵引治疗技术对兔胫骨斜形骨折复位效果的影响,探讨对胫骨斜形骨折患者实施一种新的骨牵引方案的可能性。方法:选取体型和体重相近的家兔24只,通过截骨术进行胫骨斜形骨折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只,对照组用传统轴向骨牵引技术治疗,观察组用改良骨牵引技术治疗,均采取持续14 d的仰卧位牵引,观察牵引前后两组家兔的骨折复位效果、伤肢周径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改变。结果:两组模型兔胫骨骨折复位有效率,观察组(83。33%)大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模型兔牵引第 1,3,5,7,14 天的伤肢周径,观察组(14。38,12。95,11。49,9。59,9。26 cm)小于对照组(14。66,13。84,12。68,11。70,11。29 cm),两组家兔在牵引第1,3,5,7,14天后的伤肢周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模型兔牵引前后的血清中VEGF、IL-6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骨牵引技术治疗胫骨斜形骨折复位疗效显著,治疗后骨折复位效果优于传统轴向骨牵引技术,治疗后伤肢肿胀周径小于传统轴向骨牵引技术,可作为治疗胫骨骨折新的有效牵引方法。

    动静结合改良骨牵引胫骨骨折斜形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外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愈合过程的应力分析

    王爱国陆贲琪李沿鑫金鸿宾...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柳木夹板外固定及其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CT影像文件转化为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0。01重建了尺骨、桡骨、肌肉和夹板的实体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经光滑处理后以STL格式输出尺骨、桡骨、肌肉和夹板的实体模型。将导出的实体模型再导入点云处理软件Geomagicstudio10中,经过去噪、光滑构造曲面片、构造格栅和生成曲面处理后,形成较为光滑的实体模型,得到的尺骨、桡骨、肌肉和夹板的实体模型以STP格式输出,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12。0生成有限元实体模型。将得到的尺骨、桡骨、肌肉和夹板实体模型导入ANSYS12。0后,对肌肉和尺骨、桡骨进行布尔运算,先从肌肉模型中减去尺骨和桡骨,将得到的肌肉模型和尺骨、桡骨模型粘接,再导入夹板模型,生成包括尺骨、桡骨、肌肉和夹板的实体模型。建立桡骨远端AO分型A3骨折,模拟骨折愈合不同阶段进行应力分析。结果:实体模型分为四个接触单元,分别是桡侧夹板与前臂、尺侧夹板与前臂、背侧夹板与前臂及掌侧夹板与前臂,完成夹板绑缚前臂模型的建模。以愈合0%(骨折初始)、愈合20%和愈合50%为例,应力最大区域位于掌侧、桡侧夹板近端和腕部,最大应力分别为8。44 MPa和0。92 MPa。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柳木夹板外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为压力容易集中在软组织丰厚的掌侧、桡侧夹板近端及骨突处。

    夹板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应力分析

    活血止痛汤联合脂肪填充对大鼠胫骨骨骺损伤的影响

    郑志刚张伦广潘三元刘小钰...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活血止痛汤联合脂肪填充对大鼠胫骨远端Ⅲ型和Ⅳ型骨骺损伤的作用。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脂肪组和脂肪中药组,采用阿利新蓝、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模型的建立及骨骺损伤愈合过程、骨桥形成过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阿利新蓝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模型组骨骺损伤明显并形成骨桥,然而加入脂肪和活血止痛汤干预后,骨骺损伤明显改善,骨桥消失,脂肪中药组效果更为明显。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对比对照组,模型组VEGF、BMP2和IL-1β的表达均有明显增加;而相较于模型组,脂肪组和脂肪中药组的VEGF、BMP2和IL-1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并且脂肪中药组的VEGF、BMP2和IL-1β的表达下降更为明显。结论:活血止痛汤联合脂肪填充治疗大鼠胫骨远端Ⅲ型和Ⅳ型骨骺损伤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脂肪干预。

    大鼠胫骨远端Ⅲ型和Ⅳ型骨骺损伤活血止痛汤脂肪填充骨桥软骨细胞

    川穹嗪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李宇洁李洋王冠李尧...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川芎嗪对神经血管基膜的Ⅳ型胶原(Collagen Ⅳ)及层连蛋白(Laminin)的影响,探讨川芎嗪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C组)、川芎嗪组(TMP组,200 mg/kg)和生理盐水组(NS组,200 mg/kg)。以钳夹方式制作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大鼠网格爬行实验作行为学评价。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其病理结构形态。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川芎嗪对坐骨神经血管基膜Ⅳ型胶原及层连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SD大鼠神经血管基膜HE染色及Ⅳ型胶原、层连蛋白表达部位及水平,川芎嗪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川芎嗪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格实验表明,川芎嗪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川芎嗪组较生理盐水组踏空次数明显减少(P<0。01)。HE染色结果表明,川芎嗪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增生明显。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川芎嗪组和生理盐水组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Ⅳ型胶原、层连蛋白的表达分布于血管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胶质细胞;生理盐水组的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周围;川芎嗪组Ⅳ型胶原及层连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假手术组分析结果为阴性。结论:川芎嗪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微血管基膜成分Ⅳ型胶原和层连蛋白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提升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治疗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川芎嗪周围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血管再生

    环状核糖核酸0136474调控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张建军谭章琴冯璐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环状 RNA-0136474(circ_0136474)调控微小 RNA-127-5p(miR-127-5p)/Zest 同源物2(EZH2)轴对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组织并检测其中circ_0136474表达;IL-1β诱导人软骨细胞CHON-001,并分为对照组、IL-1β组、si-NC 组、si-circ_0136474 组、si-circ_0136474+anti-miR-NC 组、si-circ_0136474+anti-miR-127-5p组、miR-NC组和miR-127-5p mimics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RT-qPCR 检测 circ_0136474、miR-127-5p 及 EZH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 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IL-6、TNF-α、MMP-13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Bax、EZH2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7-5p与circ_0136474、EZH2的靶向关系。结果:circ_0136474在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组织中高表达。经IL-1β诱导后,细胞活力、S期、PCNA表达、Bcl-2表达和miR-127-5p显著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IL-6、TNF-α、MMP-13、circ_0136474、EZH2蛋白和EZH2 mRNA显著增加(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circ_0136474、EZH2与miR-127-5p存在靶向关系,沉默circ_0136474可促进细胞增殖、延长S期,缩短G0~G1期,并抑制细胞凋亡,减少IL-6、TNF-α、MMP-13含量(P<0。05);抑制miR-127-5p表达可逆转沉默circ_0136474对细胞凋亡、IL-6、TNF-α、MMP-13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circ_0136474在骨关节炎软骨组织中高表达,沉默circ_0136474可通过调节miR-127-5p/EZH2轴促进软骨细胞增殖而抑制细胞凋亡。

    环状核糖核酸微小核糖核酸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软骨细胞凋亡

    浮针联合腰痛舒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朱民顺王玉文张昊王正...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浮针联合腰痛舒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Back Pain,DB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盘源性腰痛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口服腰痛舒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浮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6、L-10和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浮针联合腰痛舒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盘源性腰痛临床效果显著,缓解疼痛明显,促进功能恢复。

    盘源性腰痛浮针腰痛舒方寒湿痹阻型

    不同条件下旋提手法对颈椎关节突关节软骨应力的影响

    卜寒梅王旭冯天笑王平...
    35-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方向及不同大小提扳力的旋提手法对颈椎关节突关节软骨的应力影响。方法:基于验证过的颈椎C3~C7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颈椎左侧旋提手法,分别加载中立位、不同定位方向、相同提扳力+不同定位方向以及相同定位方向+不同大小提扳力,比较C3~C7各节段双侧关节突关节软骨峰值应力情况。结果:在中立位时,最大峰值应力集中于双侧C6~C7节段;在不同定位方向时,最大峰值应力集中于旋转同侧C4~C5节段;在不同定位方向联合相同提扳力以及相同定位方向联合不同大小提扳力时,最大峰值应力均集中于旋转对侧C6~C7节段。结论:不同方向及不同大小提扳力的旋提手法对颈椎关节突关节软骨应力集中节段均有不同影响。

    旋提手法颈椎关节突关节软骨应力三维有限元

    定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频率研究

    徐兆辉韩芳苗刘丽明张万标...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定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佳治疗频率。方法:募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不同治疗频率,记录各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不良反应,并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对比,治疗频率为1次/d、连续10 d时,疗效最佳,表现为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降低最明显,且无不良反应。结论: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最佳的治疗频率为1次/d,连续10 d。

    神经根型颈椎病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频率疗效推拿手法

    刃针经筋结点松解联合当归拈痛汤治疗风湿热痹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程浩文师彬秦豪王涛...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刃针经筋结点松解联合当归拈痛汤治疗风湿热痹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0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0 2例。对照组采用当归拈痛汤治疗,观察组采用刃针经筋结点松解联合当归拈痛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和结束后中医症候积分、疼痛程度、颈椎症状和功能障碍程度、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4%,高于对照组(7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Northwick Park颈痛问卷(NPQ)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NPQ评分、NDI评分及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经筋结点松解联合当归拈痛汤治疗风湿热痹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显著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神经根型颈椎病刃针筋结点当归拈痛汤风湿热痹型炎症反应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腰椎融合术后残留症状的疗效观察

    朱佳福宋红浦徐卫星刘宏...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因腰椎融合术后出现残留症状且经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术后采用基础治疗+补中益气汤口服;收集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第16天3个观察节点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以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等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肌注止痛药总量、口服止痛药总量、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等数据;所得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气虚血瘀型腰椎融合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VAS及JOA评分、手术节段、手术时长、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残留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16天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相当;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6天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镇痛药物使用方面:两组患者肌注止痛药总量、口服止痛药总量、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痛药物使用量及使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结论:补中益气汤可以缓解老年腰椎融合术后残留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补中益气汤老年患者开放腰椎融合术后残留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