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药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的特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创刊30周年

    孟庆云
    1-3页

    文明互鉴新时期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道

    张志强王永炎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理应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本文基于文明互鉴历史经验的梳理,直面摆脱传统、追逐西化、淡化国学、悬置中医原象思维的传承荒疏,提出将中医药学守正创新置入文明互鉴的时代环境中,以史为鉴,参悟经典,确立中医原创思维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充分展现中医药学原发创生性的勃勃生机.

    文明互鉴原象思维传承创新

    释《黄帝内经》"宛""菀""苑"作"郁"义考

    史周晶史周莹马瑶瑶谢明倩...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宛""菀""苑"三字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 18 次,但各个版本和注本中三字常混杂使用,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其原文的理解.通过对三字在古籍中的音义考释,结合诸多注家注本,对其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 18 处原文进行了考辨.经考证分析,共得出6 种形音义.其中"宛"或"菀"或"苑"释为"郁积、郁结"之义最为多见,共有12 处.本文就《黄帝内经》中的"宛""菀""苑"作"郁积、郁结"等义进行考证和研究.通过对三字作"郁积"义时出现的时间及《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对比分析,认为在《黄帝内经》原文中"宛"或"菀"或"苑"作为"郁"义解释时,应当采用"菀"字形,音"yù",且结合语句形式及语境将其语义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与"血"相关联;其二,包含"菀熟"一词;其三,同"聚集"意思联用;其四,与情志相关.

    《黄帝内经》音义

    "三纲鼎立"说的渊源探析

    赵秀杨金萍宋咏梅吴世彩...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纲鼎立"说是经历代医家阐述,最终由方有执、喻嘉言完善并倡导,从而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争鸣的肇端.然而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朱肱、许叔微、成无己、方有执、喻嘉言等医家的相关论述又具有各自的立场.笔者从医家的著书时代出发,探析了"三纲鼎立"说形成的过程及其内涵的演变.研究发现,张仲景、王叔和用来阐释麻黄汤证的脉证病理,孙思邈更注重对《伤寒论》方的归类整理,朱肱、许叔微的机械辨证促成风寒脉证与三方的配属,成无己以阴阳分风寒、营卫.方有执仿朱子《大学》之"三纲"确立太阳篇"三纲",并重订仲景条文,其目的是构建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三纲鼎立渊源错简重订《伤寒论》

    大柴胡汤方证新义

    蒋里庞博王世东赵进喜...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柴胡汤为伤寒古方,古今诸家多认为其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主要针对郁热腑实证.回归伤寒原文重析大柴胡汤证治,发现于103 条证治中,其主病应为邪陷太阴,主治太阴实证、热证.大柴胡汤治法在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外,更注重清解疏利,即清里、解表、通利,可用于少阳肝胆病、阳明胃病、太阴脾病及太阳外感病等诸多病证,其主症当为心下急,与胰腺疾病关系密切.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里解表通利

    基于《脾胃论》再谈东垣"阴火"学说

    金秋百赵月纯罗逸祺孙楠...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脾胃论》,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阴火是东垣对内伤病中人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其"阴"为内、里,与外感相对,"虚"为气虚,以脾胃为主,"热"为阳气虚弱不能升散外达、郁于阴分所化,阴血受火热鼓动,流行周身,故其热象可表现在全身各处.阴火形成的关键在于气虚、气郁、郁热三个环节.治疗以补中、升阳二法为主,以治其本,泻热一法从权,以治其标.

    《脾胃论》阴火李东垣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试析《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辨治温疫枢要

    郭涵宁史周莹聂金娜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由清末民国医家李兆贞(字天池)编撰.该书著录《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之征验,集录各家观点,并结合李氏自身数十年行医经验,以1918-1920 年(戊午年、己未年、庚申年)三年五运六气变化为例,分析探讨温病与瘟疫的发病规律及其治疗验方与法度.其根据戊午年、己未年、庚申年三年五运六气特点,认为邪火为温病与瘟疫发病之本,提出内外"人火"致温病,岁气"天火"致瘟疫;再根据气化失序的特殊气候,提出三火同炎以致疫,湿火相蒸以致疠及母子同病以致温的温疫发病规律;又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结合李氏自身行医经验,总结提出泻行疫毒、分逐湿火及调补精血的治疗温疫法度,制定出治疗温疫验方.李氏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辨治温疫的思路与方法,对当下温疫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五运六气《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温病瘟疫

    《妇人大全良方》从"风"论治妇人血证

    丁宁徐世杰张逸雯尚慧玲...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妇人血证种类繁杂、症状多样,是妇产科常见病、疑难病.《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主要观点在于陈自明强调妇人血证的常见致病因素为风、寒、热三者,且与现代普遍认可的寒、热、湿邪致病有所不同.本文以风邪致病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探讨陈自明辨治妇人血证特点.研究发现,外风致病,或直接损伤,或兼夹他邪,皆可导致妇人血证的发生;日久常伴血虚不濡以生风,即内风致病表现.在治疗时,根据内外风邪的不同,多应用荆芥散、独圣散、加减四物汤为基础方,配合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之品以疗内、外风邪,达到抗炎、增免,治疗妇人血证的作用.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证风邪风药

    基于脉络学说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病机内涵与防治

    刘汉宇杨婵王雪茹高泓...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血管病变病理过程复杂,基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产生的血管钙化是其重要病理特征.本文从脉络学说入手,探讨T2DM 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认为气阴两虚的疾病状态致使脉体受损和脉中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终致脉络呈现瘀滞状态,此过程与高糖、高脂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以及凋亡产生和促进的血管钙化形成机制、脉络虚滞与凋亡钙化的病理过程相吻合,成为T2DM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针对病机,究其治法,认为参芪复方可发挥益气养阴活血、补虚活络化瘀之功效,恢复脉络系统以通为用的功能,最终发挥防治和延缓T2DM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脉络学说细胞凋亡血管钙化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参芪复方

    从"眼肾同治"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药防治的思路

    逄冰倪青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及糖尿病性肾脏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二者具有共同的发病危险因素、相似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中医理论上,眼与肾均为络脉聚集丰盈之处,均依赖脾运化的气血津液的供养,眼为肝之外窍,中医肝肾同源体现了眼与肾的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眼肾同病的实质在于"虚""瘀""痰"并存,其中肝、脾、肾的脏气亏虚是消渴眼病与消渴肾病产生的始动因素,络脉瘀滞、痰瘀互结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与病理特征,临床治疗常以扶正补虚、活血化瘀通络、理气化痰为法.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出六大证型与治法,以飨读者.针对目前多器官受累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日渐增高且难以有效控制的现状,以"眼肾同治"理论为指导,有助于发挥中医药整体治疗的优势,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肝肾同源络病眼肾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