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黄帝内经》"移热"理论探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

    任威铭战丽彬
    18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热"理论来源于《素问·气厥论篇》,是消渴病形成及发展演变的重要病机.本文通过整理古今医家有关"移热"论述,探讨"移热"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中的作用."移热"病位多涉及心、肺、脾、胃、大肠、肾、膀胱.传变时可由心火亢盛,心阴不足,移热于肺,形成上消.脾和大肠受饮食积热化生火邪,传于胃而成中消,病性以燥热实火为主.上消、中消久病传热于肾及膀胱为下消,阴虚为主要病性.阴虚日久不愈,复灼上、中焦,加重全身症状.随着热邪转移,出现燥热、郁热、瘀热、虚热等病性变化.据此规律,治上焦当以清肺泻火、养阴滋阴.治中焦则并用清脾热养脾阴、泻肠腑热,防热下传.当下焦阴亏,宜滋补肾阴,防邪复传.本研究可为现代 2 型糖尿病病机演变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

    消渴病移热《黄帝内经》理论探讨

    李东垣内伤病辨治思路探析及思辨

    赵妍婕刘世威宋素花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外伤辨惑论》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著作之一,其卷中部分主要论述了内伤病的病机证治等内容.李东垣所论内伤病是由脾胃受损所导致的一种不足之病,生理基础主要与脾胃的生成和布散精微功能有关,核心病机为脾胃受损所导致的精气不足及阴火上冲,时令主气也会改变内伤病的主要矛盾.针对不断变化的病机,李东垣立甘温除热、补气升阳等法,又有补中益气汤、参术调中汤等方随于后,形成了完整的内伤病辨治体系.李东垣理法十分精妙,多脱胎于先贤经典,笔者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选甘温除热、按而收之、风药升阳三点,思辨推敲其本义,以便灵活运用于临床.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时令气机升降甘温生发

    明代《古今医鉴》版本、订补及学术贡献

    朱克傅海燕
    190-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今医鉴》八卷,明代龚信编辑,其子龚廷贤续编,成书于明万历四年(1576),刊刻于万历五年(1577),由周曰校的万卷楼刊刻.此后周庭槐再版刻印,八卷,改书名为《新刊古今医鉴》.周四达又请王肯堂对《古今医鉴》进行校正,以初刻本为底本重新刊刻,名《重刻古今医鉴》,仍为八卷,此本显示出由王肯堂校注修改的痕迹,其成书时间当在初刻本与周庭槐本之后王肯堂十六卷本之前.王肯堂之后又对《古今医鉴》重新进行了全面修订整理,勘误补漏,阐释医理,调整方药,加工润色,并改成十六卷本重新刊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叶华生刊印完成《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尚见"姑苏文台沈公本",是以初刻本为底本刻印的活字本,刻印时间为日本元和年间(1615-1624).本书对临床各科百余种病证进行阐述,荟萃古今诸家之论,完整保存了确有效验的官府、民间验方及父子二人所创方剂,在诸多方面具有创新,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古今医鉴》版本学术贡献龚信龚廷贤

    情志失调与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性探讨

    张思韩斐
    195-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抽动障碍患儿所伴有的性格特点、心理情绪问题属于中医情志失调的范畴.情志失调不仅促进抽动障碍的发生,还是加重其病情进展的中心环节,抽动障碍与情志失调的相关性体现在患儿生物脆弱、心理脆弱和社会脆弱的交互影响.调理情志是临床治疗抽动障碍的思路之一,包括疏导患儿、家长情志,运用中药调理心、肝、脾、肺,由此阻断情志刺激→抽动障碍→异常情志→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相互作用角度认识本病,为抽动障碍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情志失调抽动障碍儿童易感易伤性

    基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机制从"痰"论治血管性痴呆

    杨杰王平王广李莉...
    199-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多继发于脑血管病,其患病率高,发病机制不明.脑血管病使神经元缺血、缺氧,进而诱发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异常,大量强氧化物质释放,最终造成神经元氧化损伤,因此"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机制是VaD认知障碍的关键机制.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的研究和报道,将氧化应激损伤和中医学呆病关键病理因素"痰浊"结合,从而建立VaD"痰浊-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的中西医结合病理理论,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VaD认知障碍修复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论述"治痰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中医药防治VaD提供新的思路.

    血管性痴呆线粒体氧化应激呆病痰浊痰浊蒙窍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和"整体观念"探讨慢性肺系病合并功能性便秘的诊治思路

    董可欣冯文烨吴蔚
    20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肺系病和功能性便秘均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且易合并出现.对二者分别进行干预是现代医学的常规治疗模式,但疗效及安全性均不能令人满意.课题组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药治疗慢性肺系病合并功能性便秘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在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和"整体观念"指导下,提出慢性肺系疾病合并功能性便秘的病机涉及肺失宣肃致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司致肺气上逆、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气血两虚、久病瘀滞等方面,治疗当以"肺肠合治"为总则,辅以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以扶本虚,行气化瘀以祛实邪,并据此整理临床常用方药,系统总结了本病的中医诊治思路.

    肺与大肠相表里整体观念慢性肺系病功能性便秘诊治

    基于五脏相音理论运用中华五行音乐治疗失眠探讨

    刘渊王平
    209-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包括总睡眠时间缩短、夜间觉醒次数多等.长期失眠不仅会引发多种身心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而且会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意外等.五行音乐疗法是以五脏相音为理论基础,将五音与五脏相结合,通过辨证施乐,给予对证曲目对特殊群体的患者进行治疗.此疗法通过对声音的感知来调节相应的脏腑以及经络气血,从而促进人体五脏相调,气血相和,心宁神安,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系统讨论了中医五脏相音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在失眠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为今后建立和推广相对完善的五行音乐库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五脏相音失眠五行音乐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临证法轨

    付莹坤王欢房玉涛史欣德...
    213-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析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剖析中医治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整体思维.本文结合自身临证体会,并分析了《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的过敏性鼻炎治疗经验以及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总结发现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原因强调内因,认为其发病主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治疗以祛风解表治标、平调脏腑治本,兼顾肺热、肺寒、脾虚、肝风、胆热、肾阴虚、肾阳虚等多种脏腑功能失调以及饮停、湿浊、痰垢、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保持与理法一致的前提下,选方常方无定方,贵在圆通.用药在对证用药基础上,配合对症用药.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理法方药体系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规律,理、法是方、药之依据,方、药是理、法之具体体现.

    过敏性鼻炎理法方药临证

    庞氏妇科治疗湿热瘀结型围绝经期崩漏经验探讨

    潘扬张大伟
    216-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原三大著名妇科流派之一的庞氏妇科对治疗湿热瘀结型围绝经期崩漏认识独到,探究其治疗思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对其治法及用药规律归纳总结发现,庞氏妇科认为此型围绝经期崩漏病机虚实夹杂,涉及肝脾肾三脏,以湿热瘀之邪实为标.治法上运用"逐瘀止血以塞流、清热补虚以澄源、补脾宁神以复旧"三法,重视分期而治,急则治标,缓则培本,因时制宜,身心同调.在此基础上重视配伍,用药精准,善用益母草-枳壳、墨旱莲-藕节、柴胡-白芍及黄柏-知母等对药,创立了"庞氏逐瘀止血汤""庞氏清热止血汤"及"庞氏更年安汤"三方,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崩漏提供了更多思路与参考.

    庞氏妇科湿热瘀结型围绝经期崩漏

    肾虚三证大鼠模型子宫血管构筑的比较研究

    苏先芝陆华黎欣韵强玲侠...
    220-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虚三证对雌鼠子宫血管构筑的影响.方法 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肾精亏虚组、肾阴虚组和肾阳虚组,每组 12 只.分别予反复超促排卵 5 次、甲状腺片联合利血平混悬液灌胃连续21 日和4℃羟基脲混悬液灌胃连续21 日构建肾精亏虚、肾阴虚和肾阳虚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 15 日,于动情后期处死大鼠,各组随机选取 8 只大鼠取血及子宫,ELISA法测定血清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抗谬勒管激素(anti-meulerian hormone,AMH)、雌二醇(estrogen,E2)、孕酮(progesterone,P)水平,苏木精-伊红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计数腺体数.剩余大鼠采用硫酸钡溶液进行血管灌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观察并量化子宫血管构筑.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三模型组大鼠血清FSH显著升高,E2、P、AMH和血管体积占比均下降(P<0.05);肾精亏虚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子宫二、三、四级血管数减少(P<0.05);肾阴虚组大鼠子宫出血,一、二级血管平均直径和二、三、四级血管数减少(P<0.05);肾阳虚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子宫各级血管平均直径减少(P<0.05).结论 肾虚三证能够造成雌鼠子宫内膜形态改变、容受性下降,子宫血管构筑的变化可能是原因之一.

    肾精亏虚肾阴虚肾阳虚子宫血管血管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