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脑-肠轴"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及治疗

    田志华姜天童王少丽陈丁铭...
    603-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脑-肠轴"联系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系统,参与GERD的发病.本研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阐述现代医学、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功能异常为GERD的发病机制,提出与之相应的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基础,并调畅肝、脾、肺气机,恢复"脑-肠轴"功能,为GERD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胃食管反流病脑-肠轴病机治疗

    基于"心胃相关"理论探析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病机

    罗楠王少丽李萌姜天童...
    607-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最常见的食管源性病因,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胸痛极易混淆,在临床上需认真鉴别,以便明确诊疗.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通,生理与病理上相互联系,心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心胃相关"理论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提供了理论基础.脾胃虚弱,推动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脾虚,肝木乘克脾土,肝胃不和,气郁日久,郁而化热,热扰心神,胃气挟火热上逆,日久耗伤阴血.因虚致瘀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胸脉瘀阻,引起胸痛.本文基于"心胃相关"理论从"虚、郁、瘀"角度出发,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思路.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心胃相关

    基于热-瘀-虚-毒探析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叶王宇王少丽李萌丁媛...
    611-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初起多因嗜食肥甘,壅堵中焦,气机失运,或情志不畅;木土郁滞,脾胃失和,食、湿、痰、热诸邪内生而阻滞中焦,致使胃气上逆而发病.热-瘀-虚-毒是胃食管反流病重要的病机演变阶段;热邪伏留胃系是本病病机进展的始动因素;气分郁热久稽,内迫血分,损伤络脉,耗伤气津为中心环节;正虚邪留,邪蕴成毒为最终进展.基于此,认为本病早期以火热邪实为主,治宜清热降逆、祛邪开郁;病至中后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在清热化痰、祛瘀解毒的同时,重视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胃食管反流病火热瘀血正虚毒邪

    刘震基于"郁、痰、瘀"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总结

    陈丁铭刘震田志华罗楠...
    614-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类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西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与食管功能障碍、食管清除能力下降有关,其胃内容物酸性物质常对食管黏膜产生刺激与损害.中医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不适症状,降低其复发率.刘震教授认为本病与气机郁滞、痰湿阻滞以及瘀血内停等病因密切相关,"郁、痰、瘀"三种不同病理产物常兼夹出现于疾病进程中.本病初始以肝郁脾虚为主,以致水液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日久瘀血内停,病性常见为虚实夹杂;治疗方面应根据不同证型采取健脾、开郁、化痰、散瘀等不同治法,同时兼顾调护预防,防止反复,临床上能有效抑制反流症状,改善胃食管功能.文章总结了刘震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借鉴.

    胃食管反流病行气开郁活血化瘀刘震

    刘震运用"去菀陈莝"法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

    李萌陈丁铭田志华罗楠...
    618-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GERD具有独特优势.刘震教授提出"菀陈致酸"理论,认为GERD的核心病机为"菀陈"内生,影响中焦气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而发为本病.针对这一核心病机归纳出运用"去菀陈莝"法分期论治GERD的学术思想,即"早期肝胃同治,中期痰气并调,后期气血兼治",并围绕合并症、并发症和微观病理征象进行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本文系统总结了刘震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学术思路及临证经验,并附医案一则,佐以说明.

    "去菀陈莝"胃食管反流病分期论治理论探讨

    中医药团体标准评价体系(SCORE-TCM)解读

    宗星煜王丁熠王丽颖赵学尧...
    622-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全面解读了中医药团体标准评价体系(System of Consortium Standards Rating and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CORE-TCM).SCORE-TCM是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全面评估中医药团体标准在制定主体、文本编写、技术内容、推广应用和实施效益等几方面特征的综合评价工具.文中详述了SCORE-TCM的构建目的、定义和构建过程,解释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并对每项指标的评价材料进行介绍.本文旨在帮助中医药团体标准的制定者、第三方评价机构和其他相关方更好地理解SCORE-TCM各评价条目的含义,更有效地运用于中医药团体标准的自评价或第三方评价,SCORE-TCM将为《中医药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以及中医药团体标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中医药团体标准SCORE-TCM评价工具解读

    益气解毒方对12 Gy60 Coγ射线诱导的支持细胞铁死亡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庄鑫丽姜荟茜徐旻灏叶一帆...
    627-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 12 Gy60 Coγ射线对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铁死亡的影响,并探究益气解毒方干预对支持细胞铁死亡的防护机制.方法 支持细胞分为空白(NC)组,模型(IR)组、铁死亡激动剂(Erastin)组、铁死亡抑制剂(Lip-1)组、益气解毒方高剂量(YQJD-H)组、益气解毒方低剂量(YQJD-L)组,分别按照相应的条件培养,除NC组和Erastin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均使用12 Gy60 Coγ射线进行一次性照射,建立支持细胞辐射损伤模型.照射后 24 h,用细胞计数试剂(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活性;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铁离子比色法检测细胞内Fe2+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1,HMGB1)水平;JC-1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细胞GPX4、ACSL4、LPCAT3 mRNA的表达.结果 照射后24 h,与NC组比较,Erastin组和IR组支持细胞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均显著下降(P<0.01),ROS、Fe2+、HMGB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GPX4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IR组ACSL4、LPCAT3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IR组比较,YQJD-H组、YQJD-L组、Lip-1组的细胞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ROS、Fe2+、HMGB1 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YQJD-H组GPX4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ACSL4、LPCAT3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 12 Gy60 Coγ射线诱导支持细胞发生铁死亡,而益气解毒方能减轻支持细胞铁死亡,起到辐射防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GPX4/ACSL4/LPCAT3信号通路有关.

    益气解毒方电离辐射支持细胞铁死亡

    醒神通督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自噬的作用研究

    兰瑞邹旭欢马云枝付雪琴...
    63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自噬探讨醒神通督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和脑缺血再灌注+醒神通督针刺组(简称针刺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针刺组大鼠造模前 5d开始干预,取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每日针刺1 次,直至再灌注 24 h.另外2 组大鼠只抓取不针刺.再灌注 24h后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及自噬的亚显微结构,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缺血皮层微管相关蛋白1 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B,LC3)、肌球蛋白样BCL2 结合蛋白(coiled coil moesin like BCL2 interacting protein,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Atg)12、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与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Akt,p-Akt)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明显增加(P<0.05),且缺血皮层神经元结构严重破坏,自噬明显激活,自噬蛋白Beclin-1、Atg12表达及LC3Ⅱ/I比值显著升高(P<0.05),p-Akt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减少(P<0.05),透射电镜显示神经元结构较为正常,自噬体较少.此外,针刺组自噬蛋白Beclin-1、Atg12 表达及LC3Ⅱ/I比值明显降低(P<0.05),p-Akt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 针刺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自噬的活化实现.

    醒神通督针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自噬

    中风病古籍病名考辨

    邱月华周冉冉张聪马莹莹...
    639-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风病古籍挖掘工作当以病名梳理甄别先行.本文对中风病古籍病名进行考辨,认为"中风"初为"中于风"之省文,以"中风"命名中风病始自汉代张仲景,至宋代才逐渐成为中风病的专称;卒中诸证与厥证和中风病的疾病内涵存在交叉,明清时期常被归属到类中风范畴;中风病古籍病证名称命名方式可以概括为以症状、病因、病情、病性命名四种;中风病古籍病名梳理,应秉持以症识病的原则,以中风病主证确定核心范围,以中风病兼证确定疾病外延,能够提高古籍挖掘的精准程度.

    病名中风中风病中医古籍

    论《古今医鉴》的版本与王肯堂订补的贡献

    谷佳音傅海燕
    644-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今医鉴》八卷,明代医家龚信编辑,其子龚廷贤续编,成书于明万历四年(1576),初刻于万历五年(1577),由周曰校刊刻.之后周庭槐再次刻印,是为再刻本.周四达又请王肯堂对初刻本《古今医鉴》进行校正,重新刊刻,名《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此后王肯堂又重新订补,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叶华生刊印,名《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十六卷.王肯堂对《古今医鉴》八卷本出现的若干错误加以勘正,如"嗽"改作"漱",将"精遗"乙正为"遗精"等,加强了中医古籍用字的整理与研究.王氏在原刻本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医理、大范围修订方药并对其语言进行了大量的修饰,以弥补其缺漏.由王氏整理订补的《古今医鉴》,对完善并保存《古今医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本研究亦修订和完善了《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中国印刷史》《明代版刻综录》等工具书关于《古今医鉴》刊刻者及刊行时间的记载.

    《古今医鉴》版本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