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医学
中国职业医学

黄汉林

双月刊

2095-2619

zgzyyx@21cn.com,zgzyyx@gdoh.org

020-84197595

510300

广州市新港西路海康街68号

中国职业医学/Journal China Occupational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为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执行规范优秀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欢迎踊跃投搞、订阅。本刊主要报道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科研成果;新的监测技术、标准和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监督与管理经验;职业病诊断、治疗及中毒急救、有关病例分析和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评述性文章;与职业有关病伤或新危害因素的调查和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论析

    胡世杰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是一项法律制度.法律意义上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是以重点职业病监测和专项调查为手段,通过分析采集的相关信息,最终识别出存在高危风险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并为降低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职业健康风险,提出合理、可行、科学的风险管理控制建议.信息的采集与选择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因果关系判断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信息分类的重要依据;数学模型建立与应用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前景与方向.然而,当前对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数学模型研究未受到重视,导致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未见有实质性的进展与提升.未来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中的重点在于准确把握法定意义上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定义,梳理并不断完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和应用数学模型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以不断提升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识别信息采集因果关系数学模型

    2024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推荐宣传用语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
    128页

    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探讨

    胡贵平张亚丽洪诗怡苏泽康...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周围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遗传损伤指标间的接触-反应关系,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的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某企业2010-2017年515名铬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918次观察结果和队列中的基线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肺功能检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全血铬水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的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测定的周围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MNF)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的线粒体DNA拷贝数(mtCN).结果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国内外六价铬化合物生物监测相关研究逐年增加;其中,全血铬水平可较好地反映六价铬化合物的职业接触情况.六价铬化合物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男性、女性人群总体全血铬水平几何均数分别为2.77和1.79 μg/L.当全血铬水平为6.00 μg/L时,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指标、遗传损伤指标的接触-反应曲线均出现转折节点;其中,自然对数转换的全血铬水平每升高1个单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降低0.05 L、1秒率降低0.67%,呼气峰值流量降低0.15 L/s,最大呼气中期流量降低0.09 Us,MNF增加 0.149‰,尿8-OHdG增加 0.090 μg/g,mtCN增加0.013.当全血铬水平>6.00 μg/L时,尿 8-OHdG、MNF和 mtCN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高(P值均<0.01).结论 全血铬水平可作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初步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的生物接触限值为6.00μg/L.

    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接触-反应关系生物监测接触限值

    HSP60对铅与高血压联合暴露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干预作用

    李欣颖朱毅冯佩佩王健...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60(HSP60)对铅与高血压联合暴露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作用,以及髓样细胞激发受体2(TREM2)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血压组、铅暴露组和铅暴露+高血压组,同时另设对照组、铅暴露+高血压组和HSP60干预组,每组10只.高血压组和铅暴露+高血压组小鼠均腹腔注射剂量为0.5 mg/(kg·d)的血管紧张素Ⅱ,连续7 d,制备高血压模型.其后,铅暴露组、铅暴露+高血压组和HSP60干预组小鼠均饮用质量浓度为250 mg/L的乙酸铅饮用水,对照组、高血压组和HSP60对照组小鼠均饮用纯净水,连续12周.第12周时,HSP60对照组和HSP60干预组小鼠均予腹腔注射剂量为4 mg/kg体质量的HSP60溶液,每2天1次,共3次.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和TREM2蛋白表达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 (1)高血压组和铅暴露组小鼠穿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与对照组、高血压组和铅暴露组比较,铅暴露+高血压组小鼠第3天的逃避潜伏期延长(P值均<0.05),穿台次数减少(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小鼠海马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铅暴露组和铅暴露+高血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IB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但TREM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铅暴露+高血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和IB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P值均<0.05),TREM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高血压组(P<0.05).铅暴露+高血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TNF-α水平和IB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铅暴露组(P值均<0.05).(2)铅暴露+高血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穿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与铅暴露+高血压组比较,HSP60干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台次数增多(P<0.05);且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和IB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TREM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铅与高血压联合暴露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铅可抑制高血压小鼠海马组织中的TREM2表达,加剧神经炎症反应有关.TREM2受体激动剂HSP60干预可通过上调海马组织中TREM2表达,进而改善铅与高血压联合暴露所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

    高血压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学习记忆功能热休克蛋白60海马组织小鼠

    亚慢性铝暴露致大鼠认知障碍ALKBH5/PTEN/AKT信号通路机制

    刘衍张晓宇张伟涛萧非凡...
    144-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麦芽酚铝暴露对miR-193a-3p、去甲基化酶AlkB同源蛋白5(ALKBH5)、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和蛋白激酶B(AKT)的影响,以及miR-193a-3p是否通过调控ALKBH5/PTEN/AKT信号通路参与铝致认知障碍的机制.方法 将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3个剂量组大鼠分别予浓度为10.00、20.00和40.00μmol/kg体质量的麦芽酚铝溶液腹腔注射染毒,对照组大鼠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每周连续染毒5 d,持续3个月.染毒结束后,以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miR-193a-3p和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ALKBH5、PTEN和AKT2蛋白的表达.结果 高剂量组大鼠辨别指数和偏好指数分别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值均<0.05).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iR-193a-3p和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值均<0.05),Bax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值均<0.05),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5).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ALKBH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TEN蛋白相对表达水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值均<0.05),AKT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值均<0.05).结论 亚慢性铝暴露可抑制大鼠海马组织中miR-193a-3p的表达,从而破坏ALKBH5/PTEN/AKT通路,影响正常的神经元稳态和细胞功能;此机制可能在铝诱导的认知障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miR-193a-3p去甲基化酶AlkB同源蛋白5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蛋白激酶B认知障碍信号通路大鼠

    机械制造工人职业性噪声接触与动脉硬化的关联性研究

    陈兆敏黄雪赞陶月情张淏喆...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制造工人职业性噪声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某机械制造企业453名员工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工作场所噪声接触水平,结合工种-噪声暴露矩阵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评估其累积噪声暴露量(CNE).对研究对象进行纯音听力测试,测量其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 研究对象CNE为(91±11)dB(A)·年,baPWV中位数为1 278.0 cm/s.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NE每增加1 dB(A)·年,总人群baPWV增加0.20%[95%置信区间(CI)为0.10%~0.30%,P<0.01],男性增加 0.17%(95%CI为 0.06%~0.28%,P<0.01),女性增加0.28%(95%CI为0.07%~0.49%,P<0.01).采用听力损失作为高强度噪声接触结局指标,结果显示,双耳听力损失人群baPWV增加7.04%(95%CI为2.42%~11.87%,P<0.01),双耳和任一耳高频听阈提高人群baPWV分别增加9.84%和6.53%(95%CI分别为3.07%~17.07%和2.13%~11.11%,P值均<0.01),而语频听阈提高与动脉硬化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职业性噪声接触可能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职业性噪声动脉硬化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听力损失关联性

    广东省重点行业高强度噪声频谱特征分析

    郭建宇徐国勇何智鹏严茂胜...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广东省重点行业高强度生产性噪声的频谱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广东省21个地级市2 806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测量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噪声,并测量噪声声压级≥85.0dB(A)工作场所的噪声频谱.结果 共监测30个重点行业的23 076个工作场所噪声和20 969个工作岗位噪声;工作场所噪声声压级中位数(M)和第25、75百分位数(P25,P75)为82.3(78.6,86.5)dB(A),噪声超标率为30.4%;工作岗位噪声声压级M(P25,P75)为78.6(70.0,83.5)dB(A),噪声超标率为18.0%;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噪声超标率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86,P<0.01).工作岗位噪声超标率≥25.0%的重点岗位噪声超标率为46.5%,相应工作场所噪声超标率为58.1%.共监测5 636个工作场所噪声声压级>85.0 dB(A)的场所的噪声频谱,结果显示,数量最多的噪声源为打磨机(441个),噪声源平均噪声声压级最大的为筛分机[93.0 dB(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噪声源可分为3类,包括:除8 000.0 Hz外各频段均>80.0 dB的宽频型噪声;噪声声压级最大的频段在1 000.0、2 000.0和4 000.0 Hz且低频<75.0 dB的中高频型噪声;500.0 Hz以下且噪声声压级均>85.0 dB的中低频型噪声.结论 广东省重点行业工作场所中的工作岗位噪声超标率较高,涉及行业广泛,其对应的噪声源噪声声压级较高且频谱特征明显.可根据不同的频谱特征和大小制定相应的噪声治理策略.

    重点行业噪声频谱特征高强度工作场所工作岗位

    人物介绍

    162页

    职业性和非职业性噪声接触导致高频听力损失的交互作用

    白卢皙肖颖段丹萍张晋蔚...
    16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性和非职业性噪声接触的交互作用对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HFHL)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某汽车生产企业2016-2018年上岗的602名听力正常男性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职业性与非职业性噪声接触对HFHL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结果 研究对象于2020年的HFHL发生率为34.1%,无发生语频听力损失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自评居住环境嘈杂、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且自评居住环境嘈杂人群发生HFHL的风险均增加(P值均<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自评居住环境嘈杂的联合作用[相对危险度(RR)=2.40,P<0.01]分别高于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的单独作用(RR=2.09,P<0.01)和自评居住环境嘈杂的单独作用(RR=2.39,P<0.01),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与自评居住环境嘈杂之间存在拮抗作用(交互作用指数<1.00).结论 职业性与非职业性噪声接触均可增加噪声作业工人发生HFHL的风险,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

    职业接触非职业性噪声听力损失交互作用工人

    某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噪声综合治理效果分析

    陈琳舒友梅廖阳张海...
    16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某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综合治理噪声的措施与效果.方法 以某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接触噪声的岗位为研究对象,调查企业噪声危害现状,对噪声超标岗位进行综合治理,分析治理效果.结果 检测该企业395个接触噪声岗位.其中,噪声超标岗位16个,噪声超标率为4.1%.超标岗位主要在机加工车间和铸造车间,其8 h等效声级分别为86.8~89.2和85.2~90.2 dB(A);除铸造车间模具保全岗位噪声作业分级为Ⅱ级外,其余噪声超标岗位噪声作业分级均为Ⅰ级.企业采用改革工艺、设备替代、隔声、消声、吸声和隔振等噪声综合治理措施后,9个岗位整改后8 h等效声级低于整改前[(86.7±1.1)vs(83.3±1.3)dB(A),P<0.01].结论 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可实现从源头降低噪声的目的,可供存在噪声危害的相关企业借鉴.

    发动机制造业噪声危害隔声降噪综合治理工程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