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引领创伤医学研究

    刘国栋张连阳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中华创伤杂志》通过建设学术平台,充分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聚焦创伤医学研究前沿,开展制订指南、组织重点专题、主办学术会议、建立学术协作单位等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持正确学术导向、严格把关稿件学术质量、筹办系列学术活动,为创伤医师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引领创伤医学研究方向,推动我国创伤医学高水平发展.

    创伤和损伤期刊研究方向

    《中华创伤杂志》已发表论文的检索渠道

    3页

    《中华创伤杂志》已启用万方数据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

    3页

    《中华创伤杂志》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3页

    现代战伤救治的新概念和新策略

    付小兵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伤救治是军事医学的核心内容.武器的发展、战争模式的改变及卫勤的需要使得战伤救治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战伤多是全域环境下混合战争造成的损伤.外军特别是美军通过局部战争和相关军事行动,实施或完善了不少有关战伤救治技术和卫勤对策,提出战伤救治相关新概念和新策略,对未来作战条件下我国战伤救治体系建设、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战伤救治体系极具参考价值.为此,笔者从整体健康、自救互救训练及救援力量前伸和新技术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两方面阐述现代战伤救治新概念和新策略,为构建未来作战条件下具有我国特色的战伤救治体系提供参考.

    创伤和损伤军事医学战争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10页

    基础研究与中国骨科发展

    张英泽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骨科从起步到发展、从发展到飞跃、从理论革新到技术进步、从骨科疾病诊疗到追因求源防治,每一步都离不开相关基础研究的突破式成果.笔者根据我国骨科发展史中基础研究促进和推动临床应用革新的代表性成果,总结和梳理基础研究对于推动中国骨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剖析中国骨科基础研究的现存问题,旨在探讨中国骨科基础研究努力的方向.愿广大骨科同仁接续奋斗、瞄准科学前沿、深耕基础研究,为中国骨科事业的常青之树灌溉不竭的源头活水!

    研究中国骨科

    《中华创伤杂志》新投稿系统正式上线启用

    13页

    骨类器官构建:挑战与应对策略

    陈晓苏佳灿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类器官是一种体外培养的细胞组织结构,可模拟真实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目前,骨类器官、软骨类器官和骨痂类器官等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些类器官可以通过使用干细胞或特定细胞类型的组合进行构建,并具有骨生成潜能和功能特点.尽管骨类器官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但其构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骨骼干细胞种类、来源、鉴定和分离方法仍有诸多争议;如何选择和优化适合用于骨类器官构建的细胞外基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骨类器官血管化是制约骨类器官尺寸的关键.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为骨类器官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基础研究困境与骨缺损修复等现实需求为骨类器官研究创造了新机遇.为此,笔者系统阐述骨类器官构建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应对策略,为骨类器官的研究和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类器官干细胞细胞外基质

    双层含骨基质骨器官芯片的构建

    张浩周晨阳胡衍陈晓...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双层含骨基质骨器官芯片并用于体外模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为抗骨质疏松药物开发提供新平台.方法 使用WorkSoild软件制作双层双通道骨器官芯片设计图,利用光刻技术制备浇注母版.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通过模具浇注制备芯片主体.以牛皮质骨片为间隔,分隔培养室4个通道进出口采用储液柱封闭.芯片验证实验分为成骨、破骨诱导组和成骨、破骨对照组,成骨、破骨诱导组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别接种于芯片上,成骨诱导14 d,破骨诱导7 d.成骨、破骨对照组为不进行诱导的MC3T3-E1细胞和RAW264.7细胞.观察指标包括:(1)芯片外观及密封性:芯片制备完成后拍照观察外观并通过密封实验观察密封性能.(2)生物相容性:MC3T3-E1细胞和RAW264.7细胞接种于芯片培养3d及培养1、3、5d后,分别采用钙黄绿素乙酰氧基甲酯/碘化丙啶(AM/PI)染色和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实验观察细胞存活情况.(3)成骨分化情况:对成骨诱导组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诱导情况.收集成骨诱导组和成骨对照组细胞RNA,qPCR检测成骨细胞标志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Ⅰ型胶原(COL1A1)表达情况,观察成骨细胞分化程度和成骨能力.(4)破骨分化情况:对破骨诱导组细胞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化情况.提取破骨诱导组和破骨对照组细胞RNA进行破骨分化基因qPCR,检测破骨细胞标志基因TRAP、组织蛋白酶K(CTSK)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表达水平.结果 双层含骨基质骨器官芯片大小为3cm×3 cm,整体透光,芯片系统结构对接紧凑,无渗液.钙黄绿素AM/PI染色结果显示,MC3T3-E1细胞和RAW264.7细胞培养3 d后,呈红色荧光死细胞极少.CCK-8实验结果显示,MC3T3-E1细胞和RAW264.7细胞培养5 d内,细胞活力均在90%以上,表明芯片生物相容性好,细胞可以正常存活并增殖.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成骨诱导14 d,成骨诱导组MC3T3-E1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并产生钙化结节.qPCR结果显示,成骨诱导组MC3T3-E1细胞的RUNX2相对表达量为4.98±0.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99± 0.03(P<0.01);MC3T3-E1细胞的OCN相对表达量为7.98±0.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06(P<0.01);MC3T3-E 1细胞的COL1A1相对表达量为7.07±0.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97±0.03(P<0.01).TRAP染色结果显示,破骨诱导7 d,破骨诱导组RAW264.7细胞形成巨大的多核破骨细胞,破骨细胞表达大量TRAP蛋白.qPCR检测结果显示,破骨诱导组RAW264.7细胞的TRAP相对表达量为3.35± 0.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1±0.06(P<0.01);RAW264.7细胞的CTSK相对表达量为3.46±0.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1±0.05(P<0.01);RAW264.7细胞的DC-STAMP相对表达量为1.92±0.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98±0.08(P<0.01).结论 双层含骨基质骨器官芯片结构紧凑,可长期体外培养,生物相容性好,可进行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诱导,有望为骨质疏松机制探究和药物筛选提供新的研究平台.

    骨质疏松类器官骨重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器官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