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吿目次

    28页

    基于软骨脱细胞外基质微载体体外构建软骨类器官

    蒋洪宇刘伟陈嘉杰管延军...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软骨脱细胞外基质微载体体外构建具有功能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软骨类器官.方法 取新鲜的猪关节软骨,将部分仅粉碎处理的软骨微粒设置为天然软骨组;利用物理离心化学萃取相结合的脱细胞方法,制备粒径合适的细胞外基质(ECM)微载体,设置为微载体组.通过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将人脐带干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和人软骨细胞(hCho)按照3:1的比例与微载体负载,体外构建软骨类器官,将诱导不同时间的类器官分为诱导0、7、14及21 d组.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观察、DNA定量评估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细胞残留情况;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微载体ECM保留情况,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胶原蛋白含量;二甲基亚甲蓝(DMMB)比色法测定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糖胺聚糖(GAGs)含量.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微载体进行进一步表征;将添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杜尔伯克改良伊戈尔低糖培养基(DMEM)培养的hUCMSCs作为对照组,将微载体浸提液培养的hUCMSCs作为实验组,两组分别设置培养1、3、5d共3个时间点的亚组,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两组生物相容性.活死染色检测诱导0、7、14及21 d组的软骨类器官细胞活性,Ki67荧光染色鉴定诱导14d软骨类器官的自我更新能力.RT-PCR测定诱导7、14、21 d组的软骨类器官,包括软骨形成相关标记物聚蛋白聚糖(ACAN)、Ⅱ型胶原(COL2A1)、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及软骨肥大、矿化相关标记物Ⅰ型胶原(COL1A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的表达水平;比色法和DMMB法测定诱导0、7、14及21 d组的类器官分泌胶原蛋白和GAGs能力.结果 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天然软骨组具有大量细胞核,而微载体组则基本无细胞核.微载体组DNA含量为(7.8±1.8)ng/mg,较天然软骨组的(526.7±14.7)ng/mg显著降低(P<0.01).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微载体着色较深且均一,保留大量软骨ECM成分.微载体组胶原蛋白含量为(252.9±1.4)μg/mg,GAGs含量为(173.4±0.8)μg/mg,均显著低于天然软骨组的(311.9±2.2)μg/mg、(241.3±0.7)μg/mg(P<0.01).扫描电镜显示,微载体表面有凹凸不平相互交错的胶原纤维网络.能谱分析结果显示,C、O、N元素均匀分布在微载体,表明该微载体成分组成均匀.微载体生物相容性良好,培养1、3 d时,对照组和实验组CCK-8实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5 d,实验组A值为0.53±0.02,优于对照组的0.44±0.03(P<0.05).诱导0、7、14及21 d组中,hUCMSCs和hCho贴附在微载体表面且细胞活性好,活死比例分别为(70.6±1.1)%、(80.5±0.6)%、(94.5±0.9)%、(90.8±0.5)%(P<0.01);诱导14 d时,软骨类器官有大量Ki67阳性细胞.RT-PCR显示,诱导7 d组ACAN、COL2A 1、SOX9、COL1 A1、RUNX2、OCN 表达水平分别为 1.00±0.09、1.00±0.24、1.00±0.18、1.00±0.03、1.00±0.06、1.00±0.13;诱导 14 d组 ACAN、COL2A1、SOX9、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 4.16±0.28、5.09±1.25、5.65±1.05、0.47±0.01、1.68±0.02、0.21±0.06;诱导21 d组 ACAN、COL2A1、SOX9、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 13.42±0.92、3.07±0.21、1.84±1.08、2.72±0.17、2.91±0.18、3.32±1.20.与诱导7 d组比较,诱导14d组ACAN、COL2A1、SOX9、RUNX2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COL1A1表达水平降低(P<0.05),OCN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7 d组比较,诱导21 d组ACAN、COL1A1、RUNX2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COL2A1、SOX9、OCN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14 d组比较,诱导21 d组ACAN、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COL2A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X9表达水平降低(P<0.05).诱导0、7、14及21 d组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219.15±0.48)μg/mg、(264.07±1.58)μg/mg、(270.83±0.84)μg/mg、(280.01±0.48)μg/mg,GAGs含量分别为(171.18±1.09)μg/mg、(184.06±1.37)μg/mg、(241.08±0.84)μg/mg、(201.14±0.17)μg/mg.与诱导0d组比较,诱导7、14、21d组胶原蛋白和GAG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在诱导7、14、21d组中,诱导7 d组胶原蛋白含量最低(P<0.01),诱导21 d组胶原蛋白含量最高(P<0.01);诱导7d组GAGs含量最低(P<0.01),诱导14d组GAGs含量最高(P<0.01).结论 物理化学方法结合制备的微载体脱细胞成功,其基质保留较多,成分均一且无细胞毒性.基于微载体负载hUCMSCs与hCho体外成功构建软骨类器官,具有细胞活性好、自我更新能力、软骨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强及分泌胶原蛋白和GAGs等特点,诱导14d时构建的软骨类器官成软骨活性最佳.

    类器官软骨细胞外基质组织工程微载体

    《中华创伤杂志》对一些常用英文词汇缩写的要求

    39页

    3D打印皮肤成体干细胞来源类器官人工皮肤修复小鼠皮肤缺损

    张涛崔进刘媛媛苏佳灿...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3D打印皮肤成体干细胞来源类器官人工皮肤并探讨其修复小鼠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2∶1∶1制备细胞混合悬液,在超低吸附培养板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球的形态变化.培养7d后收集细胞球,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真皮、表皮及血管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及结构分布情况.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类器官人工皮肤,观察打印出的人工皮肤的形态.将10只免疫缺陷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凝胶组和类器官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建立直径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水凝胶组创面覆盖水凝胶敷料,类器官组创面覆盖相同大小类器官人工皮肤.建模后0、4、8、12及16d观察两组创面愈合大体情况及创面愈合率.建模后16d时创面皮肤取材,HE染色观察创面表皮角化情况及表皮真皮连接情况,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纤维的疏松致密程度及真皮层纤维厚度.结果 (1)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混合悬液在超低吸附培养板中可自聚集形成细胞球;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球体积逐渐增大.(2)细胞球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球外层表达表皮标志物如角蛋白(K)1、K10及K14,核心表达真皮标志物如波形蛋白(VIM)及血管标志物CD31,即表皮位于球体的外层,真皮和血管位于球体的中央,符合皮肤类器官的结构特点.(3)3D打印出的类器官人工皮肤呈圆形透明状,直径10 mm,厚度1mm.(4)小鼠创面大体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小鼠创面面积随治疗时间延长均有缩小,类器官组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建模后4 d时即出现明显上皮化,16d时创面基本愈合.建模后0 d时两组创面外观无差异;建模后4、8 d时类器官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7±1.0)%、(52.4±5.4)%,水凝胶组分别为(24.3±6.8)%、(45.4±7.0)%(P>0.05);建模后12、16 d时类器官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8.6±8.0)%、(91.1±5.6)%,水凝胶组分别为(58.5±5.4)%、(71.9±7.8)%(P<0.01).(5)创面皮肤HE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组表皮角化更好,表皮层更完整,表皮与真皮贴附良好,连接紧密;水凝胶组表皮角化不全且表皮与真皮明显分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创面真皮层均由胶原纤维结构生成,呈蓝色网状结构,但类器官组创面胶原纤维结构更加致密,真皮层纤维厚度更小;而水凝胶组胶原纤维结构松散,真皮层胶原纤维厚度更大.结论 皮肤成体干细胞在3D培养条件下可形成皮肤类器官,并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类器官人工皮肤.与水凝胶敷料相比,类器官人工皮肤可明显提高小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速率,创面表皮角化程度更好,表皮与真皮连接更紧密,并且创面胶原纤维结构更加致密,真皮层纤维厚度更小.

    类器官成体干细胞软组织损伤伤口愈合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以及知情同意的规范

    47页

    血管化类器官芯片构建的研究进展

    李彰杰周晨阳王晓林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微加工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的进展推动了一种新型药物筛选和疾病建模平台的发展,即类器官芯片.这一平台结合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成为人体器官体外建模的有潜力的方案.类器官芯片利用微流体装置模拟特定器官的生理环境,提供更动态和灵活的微环境,可模拟更完整的人体生物学.然而,缺乏功能性血管一直是该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血管化对于类器官的长期培养和体外建模至关重要,对于药物研发和个性化医疗方案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体外构建血管化模型方法和类器官血管化的策略两方面就血管化类器官芯片构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构建功能完善的血管化类器官芯片提供参考.

    类器官新生血管化,生理性多能干细胞微流控芯片

    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

    张涛崔进苏佳灿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重创伤致大面积皮肤缺损发生率高、危害大、治疗困难、预后较差,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是临床常见难题.大面积皮肤缺损难以自愈,主要采用皮肤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自体皮瓣移植来源有限,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人工皮肤机械完整性差、无法整合,会形成瘢痕,同时也有免疫排斥的风险.皮肤类器官技术能够高度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及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创面治疗上的不足,为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目前,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相对较为成熟,但现有皮肤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对较为单一,与真实的人体皮肤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每种构建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哪种构建方法最佳尚无定论.因此,笔者从类器官与皮肤类器官技术及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两方面对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构建结构及功能更为复杂的皮肤类器官提供参考.

    皮肤伤口愈合类器官干细胞三维培养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

    64页

    关节镜下外排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评价

    韩大伟刘慧涛张庆国章国银...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外排张力带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55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1例;年龄26~80岁[(61.7±10.5)岁].3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切开组),20例采用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张力带固定治疗(关节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外展及后伸);末次随访时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9个月[(16.9±4.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关节镜组VAS为3(2,3)分,低于切开组的4(3,4)分(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ASES评分为(70.6±4.2)分、(90.2±3.7)分,均高于切开组的(64.7±6.4)分、(87.5±4.9)分(P<0.05或0.01).术后1个月关节镜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71.8±4.3)分,与切开组的(70.9±5.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1±3.1)分,高于切开组的(89.2±4.7)分(P<0.01).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前屈[(52.7±12.3)°、(140.0±16.9)°]、外展[(57.4±8.6)°、(125.0±14.3)°]、后伸[16(15,19)°、25(20,30)°]活动度均大于切开组前屈[(42.2± 5.2)°、(110.9±14.0)°]、外展[(52.8±6.0)°、(103.7±11.7)°]、后伸[10(10,20)°、16(15,25)°]活动度(P<0.05或0.01).末次随访时两组骨折均已愈合.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切口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切开组2例患者术后1~3个月出现内固定失效,行翻修手术;6例患者术后3~6个月出现肩关节僵硬,经门诊康复治疗.关节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20)]明显低于切开组[23%(8/35)](P<0.05).结论 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关节镜下外排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早期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功能改善更佳、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更好、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肩关节关节镜检查缝线肱骨大结节骨折

    《中华创伤杂志》关于论文作者署名与志谢的要求

    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