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

    韩云贾飞飞鹿青肖杏玲...
    769-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髋部骨折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手术是老年髋部骨折的首选治疗手段,但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极高,一旦进展为肺栓塞将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针对这一问题,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均强调对此类患者应积极采取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的全面预防措施.在此预防体系中,基础预防是物理和药物预防的基石.目前,临床上对于基础预防措施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为此,中华护理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护理学部组织相关护理专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制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共提出10条推荐意见,以规范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DVT的基础预防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髋骨折老年人静脉血栓形成专家共识

    脑机接口赋能运动损伤康复

    何崇儒陈晓王光超苏佳灿...
    781-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损伤源于运动时遭遇的外伤,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活动障碍,严重者可致残.但当前的传统康复训练疗效有限,个性化治疗不足.脑机接口(BCI)技术通过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通信与控制通道,为运动损伤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BCI技术可通过运动意图解码、神经反馈、人工感觉反馈等方式,在运动功能重建、感觉缺陷改善和神经性疼痛调控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BCI系统包括脑电信号采集、分析与处理和外部设备控制三个关键环节,其中与人工智能(AI)结合为脑电信号分析处理提供了新思路.为进一步推动新型康复技术的发展、降低治疗成本、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笔者就BCI技术特点、运动损伤康复存在的问题和BCI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发,加速BCI技术的创新突破和转化应用,造福更多运动损伤患者.

    运动损伤,康复人工智能脑机接口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常规疗法联合地舒单抗抗骨质疏松的疗效

    吴晨阳顾燚平邱学力单华建...
    787-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常规疗法与常规疗法联合地舒单抗抗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1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56~90岁[(71.4±8.1)岁].术前腰椎骨密度T值为(-2.6±1.0)SD.骨折节段:T1-T945例,T10~L2146例,L3~L5 69例.174例行单节段手术,25例行2节段手术,12例行3节段及以上手术.按照患者意愿,107例PKP术后每日口服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常规治疗组),104例PKP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地舒单抗(地舒单抗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骨密度T值;术前,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再骨折发生率.观察两组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3.5±2.0)个月].术前地舒单抗治疗组腰椎骨密度T值为(-2.7±1.1)SD,常规治疗组为(-2.5±0.8)SD(P>0.05);末次随访时,地舒单抗治疗组腰椎骨密度T值为(-2.1±1.1)SD,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2.5±0.9)SD(P<0.05).末次随访时,地舒单抗治疗组腰椎骨密度T值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而常规治疗组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地舒单抗治疗组VAS分别为(8.5±0.9)分、(2.8±0.8)分,ODI分别为48.7±4.8、25.6±4.0,较常规治疗组的(8.5±1.3)分、(2.8±0.9)分和47.9±7.0、25.9±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地舒单抗治疗组VAS分别为(2.2±0.8)分、(1.7±0.8)分,ODI分别为24.2±3.6、23.2±4.1,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8±0.9)分、(2.8±1.1)分和26.4±3.2、27.3±4.0(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地舒单抗治疗组术后VAS持续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术后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ODI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地舒单抗治疗组术后ODI持续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术后6个月ODI较术后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DI较术后3 d上升(P<0.05).地舒单抗治疗组术后再骨折发生率为6.7%(7/104),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6.8%(18/107)(P<0.05).两组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OVCF患者,与PKP术后每日口服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相比,术后联合地舒单抗可有效增加骨密度、持续减轻疼痛并促进功能恢复、有效降低再骨折发生风险.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椎体成形术地舒单抗

    改良双窗与传统单窗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屈曲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刘志元周维波黄建峰陈伟...
    793-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双窗与传统单窗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屈曲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屈曲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31~58岁[(44.4±9.1)岁].左侧25例,右侧19例.23例行传统单窗后内侧倒"L"形入路复位内固定(传统单窗入路组),21例行改良双窗后内侧倒"L"形入路复位内固定(改良双窗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面塌陷距离、胫骨平台内翻角(m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SA)及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术前、术后7 d及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 d膝关节伸屈活动度;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血栓形成、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7±3.2)个月].改良双窗入路组手术时间为(121.6±19.2)min,短于传统单窗入路组的(149.5±22.4)min(P<0.01).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改良双窗入路组关节面塌陷距离分别为0.7(0.5,0.9)mm、1.0(0.8,1.1)mm、0.9(0.8,1.0)mm,均短于传统单窗入路组的 1.0(0.7,1.2)mm、1.1(1.0,1.3)mm、1.1(0.9,1.2)mm(P<0.05或0.01);改良双窗入路组mTPA分别为 87.0(86.0,87.0)°、87.0(86.0,87.0)°、86.0(85.5,87.0)°,均大于传统单窗入路组的 85.0(84.0,86.0)°、85.0(84.0,86.0)°、85.0(84.0,86.0)°(P<0.01);改良双窗入路组 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分别为(17.0±0.9)分、16.0(15.0,17.0)分、16.0(15.0,16.0)分,均高于传统单窗入路组的(16.4±1.1)分、13.0(13.0,15.0)分、14.0(13.0,15.0)分(P<0.05或0.01);两组P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改良双窗入路组VAS为3.0(3.0,3.0)分,低于传统单窗入路组的3.0(3.0,4.0)分(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改良双窗入路组膝关节伸屈活动度为90.0(85.0,95.0)°,大于传统单窗入路组的80.0(75.0,85.0)°(P<0.01).术后3个月,改良双窗入路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7.9±2.8)分,高于传统单窗入路组的(66.1±2.7)分(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骨折均骨性愈合.传统单窗入路组1例术后胭静脉部分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4.4%(1/23),改良双窗入路组1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为4.8%(1/21)(P>0.05).结论 与传统单窗入路相比,改良双窗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屈曲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及关节功能.

    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内手术入路

    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腓骨棒植骨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王沛源李子平张志昂焦振清...
    801-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腓骨棒植骨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5例中青年股骨颈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31例;年龄34~56岁[(46.1±12.7)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26例,Ⅲ型35例,Ⅳ型 14例;Pauwels分型: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35例.49例行单纯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空心螺钉组),26例3枚行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腓骨棒平行植骨治疗(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复位质量;术后4、8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股骨颈短缩分级、扶拐行走患者数、Barthel指数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时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6~37个月[(23.2±4.5)个月].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手术时间为(86.3±16.1)min,长于空心螺钉组的(76.9±20.8)min(P<0.05).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术中出血量为100.0(50.0,200.0)ml,多于空心螺钉组的50.0(50.0,100.0)ml(P<0.01).两组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股骨颈短缩分级[1级24例(92.3%),2级2例(7.7%),3级0例(0.0%)]优于空心螺钉组[1级18例(36.7%),2级28例(57.1%),3级3例(6.2%)](P<0.01).术后8个月,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股骨颈短缩分级[1级22例(84.6%),2级3例(11.5%),3级1例(3.8%)]优于空心螺钉组[1级13例(26.5%),2级27例(55.1%),3级9例(18.4%)](P<0.01).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股骨颈短缩分级[1级19例(73.0%),2级5例(19.2%),3级2例(7.6%)]优于空心螺钉组[1级8例(16.3%),2级31例(63.2%),3级10例(20.4%)](P<0.01).术后4、8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扶拐行走患者数分别为12例(46.2%)、8例(30.8%)、5例(19.2%),空心螺钉组分别为38例(77.6%)、27例(55.1%)、20例(40.8%),除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术后4、8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Barthel指数分别为 85.3±3.2、90.3±4.3、95.3±3.9,均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的80.8±7.3、85.4±7.4、90.9±7.8(P<0.05或0.01).术后4、8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7.0±2.9)分、(92.0±2.9)分、(91.3±2.4)分,均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的(81.0±6.1)分、(85.7±5.8)分、(89.6±2.0)分(P<0.01).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联合植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26),明显低于空心螺钉组的22.4%(11/49)(P<0.05).结论 对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比较,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腓骨棒植骨虽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但在纠正患者股骨颈短缩、恢复独立生活活动能力和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股骨颈骨折骨折固定术,内成年人骨螺丝

    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赵婷孙颖昕张武文周思源...
    809-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47例;年龄17~96岁[(55.2±19.5)岁].根据入院后96 h内的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58例)和非DVT组(50例).其中DVT组骨创伤后7d内发生下肢DVT42例,7d后发生下肢DVT16例.收集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致伤原因、骨折部位、是否手术、入院时Caprini评分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和血栓四项[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体(tPAIC)、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体(PIC)].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价并比较各危险因素对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并进一步评价各危险因素对骨创伤后7d内发生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Caprini评分、D-D、TAT、TM和PIC与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aprini评分(OR=1.36,95%CI 1.12,1.65,P<0.01)、TAT(OR=1.05,95%CI 1.00,1.10,P<0.05)和TM(OR=1.34,95%CI 1.02,1.77,P<0.05)与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TAT(AUC=0.76,95%CI 0.67,0.86)的诊断效能最大,TM(AUC=0.72,95%CI0.62,0.81)和Caprini评分(AUC=0.72,95%CI0.62,0.82)的诊断效能次之.将各危险因素进行联合分析能有效提高对 DVT 的诊断效能(AUC=0.84,95%CI 0.77,0.92).另外,TAT(AUC=0.81,95%CI 0.71,0.91)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更优,且高于Caprini评分(AUC=0.72,95%CI0.61,0.83)和TM(AUC=0.71,95%CI0.60,0.83);同时,将各危险因素联合分析也能有效提高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AUC=0.85,95%CI 0.77,0.93).结论 Caprini评分、TAT和TM是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三者对发生下肢DVT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将三者联合分析能显著提高诊断效能,较单独使用各指标的诊断效能更高.同时,TAT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更优,将各危险因素进行联合分析同样能提高其诊断效能.

    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下肢骨折危险因素

    《中华创伤杂志》已启用万方数据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816页

    双"Z"形缝合与改良Kessler缝合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比较

    薛晗刘丹肖丰旭张晨...
    817-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双"Z"形缝合与改良Kessler缝合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例;年龄14~53岁[(35.7±8.2)岁].患者均首次接受跟腱断裂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其中16例行双"Z"形缝合技术治疗(双"Z"形缝合组);11例行改良Kessler缝合技术治疗(改良Kessler缝合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2、4、6周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6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跟腱总断裂评分(ATRS)、踝关节活动度(背屈角度和跖屈角度)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结果记为剪切波弹性速度值(SWV)]评估跟腱功能及质量恢复情况;采用高频超声技术评估跟腱形态结构恢复情况及软组织黏连程度.比较两组术后2周时早期康复训练耐受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6±1.3)个月].双"Z"形缝合组和改良Kessler缝合组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6周,双"Z"形缝合组VAS分别为4.6(4.0,5.0)分、1.6(1.0,2.0)分、0.5(0.0,1.0)分,均低于改良 Kessler缝合组的6.9(6.0,8.0)分、2.5(2.0,3.0)分、1.4(1.0,2.0)分(P<0.05或0.01);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均降至0.0(0.0,0.0)分.双"Z"形缝合组VAS于术后2周即较术前显著降低,且术后各时间点均呈降低趋势(P<0.05).改良Kessler缝合组VAS术后2周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6周及末次随访时均呈降低趋势(P<0.05).术后2、4、6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ATRS、SW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6周,双"Z"形缝合组踝关节背屈角度分别为(-18.2±3.9)°、(-13.7±2.8)°、(-6.6±2.4)°,均优于改良 Kessler缝合组的(-24.1±2.7)°、(-18.3±3.0)°、(-12.0±2.8)°(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背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周,双"Z"形缝合组踝关节跖屈角度分别为(37.5±3.8)°、(42.1±3.3)°,均优于改良Kessler缝合组的(34.6±2.0)°、(38.0±1.4)°(P<0.05或0.01).术后4、6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背屈角度和跖屈角度、SWV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或0.01).双"Z"形缝合组ATRS术后2、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时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术后2、4、6周,改良Kessler缝合组ATRS未见明显变化趋势(P>0.05),仅末次随访时较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2、4、6周及末次随访时,高频超声提示两组患者跟腱形态恢复良好,但双"Z"形缝合组软组织黏连程度较改良Kessler缝合组明显降低.双"Z"形缝合组和改良Kessler缝合组分别有13例(81.3%)、3例(27.3%)患者可按康复计划于术后2周时耐受早期康复训练(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改良Kessler缝合技术相比,双"Z"形缝合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可术后早期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踝关节活动度恢复、降低术后软组织黏连风险、提高康复训练耐受性.

    跟腱软组织损伤超声检查缝合技术

    缺氧对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鼠发生外伤性脑肿胀的影响

    鲜亮陈力林珑叶丹...
    826-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对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大鼠发生外伤性脑肿胀(TBS)的影响.方法 取4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9只:假手术常氧组,作假手术操作,置于密闭容器中通入空气;假手术缺氧组,作假手术操作,置于氧气体积分数8%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缺氧诱导;ASDH常氧组,制作ASDH模型,置于密闭容器中通入空气;ASDH缺氧组,制作ASDH模型,置于氧气体积分数8%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缺氧诱导;ASDH缺氧+吸氧组,制作ASDH模型并缺氧诱导后持续吸入体积分数40%的氧气.每组各取6只大鼠在造模后立即通过开颅观察术中脑膨出的情况,评估TBS程度;使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在造模前、开颅术前、开颅术后即刻观察微血管血流量.每组剩余3只大鼠分别在造模后直接处死,取脑组织标本.Western blot检测造模后0、30、60 min的周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造模后0 min的周细胞a-SMA、PDGFR-β和微血管标记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31(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 造模后,假手术常氧组无脑膨出;假手术缺氧组脑膨出高度为0.5(0.0,1.0)mm,与假手术常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H常氧组脑膨出高度为2.2(2,2.5)mm,较假手术常氧组和假手术缺氧组均显著增高(P<0.01);ASDH缺氧组脑膨出高度为3.1(2.9,3.2)mm,较假手术常氧组、假手术缺氧组和ASDH常氧组均显著增高(P<0.01);ASDH缺氧+吸氧组脑膨出高度为2.8(2.7,2.9)mm,较ASDH缺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假手术常氧组、假手术缺氧组和ASDH常氧组显著增高(P<0.01).造模前、开颅术前和开颅术后,假手术常氧组微血管血流量分别为224.2±49.7、224.8±50.3、225.1±50.3,假手术缺氧组分别为224.7±43.7、220.9±45.9、221.8±45.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H常氧组微血管血流量分别为226.5±52.7、173.4±40.7、172.0±40.7,较假手术常氧组、假手术缺氧组均显著下降(P<0.05);ASDH缺氧组微血管血流量分别为225.7±46.4、131.4±23.6、131.0±23.5,较假手术常氧组、假手术缺氧组、ASDH常氧组均显著下降(P<0.05);ASDH缺氧+吸氧组微血管血流量分别为226.2±56.1、132.6±21.7、131.7±21.9,较假手术常氧组、假手术缺氧组、ASDH常氧组均显著下降(P<0.05),较ASDH缺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0、30、60 min,假手术常氧组a-SMA表达量分别为0.70±0.02、0.67±0.01、0.55±0.05,PDGFR-β表达量分别为0.65±0.03、0.56±0.03、0.59±0.02;假手术缺氧组a-SMA表达量分别为0.63±0.04、0.60±0.01、0.55±0.05,PDGFR-β表达量分别为0.62±0.01、0.51±0.01、0.60±0.0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H常氧组a-SMA表达量分别为0.88±0.06、0.87±0.05、0.82±0.03,PDGFR-β表达量分别为0.85±0.03、0.85±0.03、0.88±0.04,较假手术常氧组和假手术缺氧组均显著增高(P<0.01);ASDH 缺氧组a-SMA表达量分别为 1.19±0.08、1.10±0.10、0.97±0.04,PDGFR-β表达量分别为1.04±0.06、1.19±0.07、1.27±0.08,较假手术常氧组、假手术缺氧组和ASDH常氧组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ASDH缺氧+吸氧组a-SMA表达量分别为1.20±0.07、1.10±0.04、0.96±0.04.PDGFR-β表达量分别为1.04±0.05、1.15±0.11、1.20±0.07,较假手术常氧组、假手术缺氧组和ASDH常氧组均显著增高(P<0.01),较ASDH缺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0min,假手术常氧组a-SMA和PDGFR-β荧光表达较弱,CD31荧光表达较强.假手术缺氧组a-SMA、PDGFR-β和CD31与假手术常氧组荧光表达强弱差异不大;ASDH常氧组a-SMA和PDGFR-β较假手术常氧组和假手术缺氧组荧光表达更强,而CD31荧光表达更弱;ASDH缺氧组a-SMA和PDGFR-β较假手术常氧组、假手术缺氧组和ASDH常氧组荧光表达更强,CD31荧光表达更弱;ASDH缺氧+吸氧组a-SMA和PDGFR-β较假手术常氧组、假手术缺氧组和ASDH常氧组荧光表达更强,CD31荧光表达量更弱,较ASDH缺氧组a-SMA、PDGFR-β和CD31荧光表达强弱差异不大.结论 ASDH大鼠缺氧会刺激周细胞发生收缩,致使脑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TBS.短时间中等浓度的吸氧干预无法舒张周细胞和微循环血管,也对TBS无明显改善.

    脑损伤大鼠缺氧周细胞微循环

    广告目次

    8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