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顾万清

月刊

1007-8118

zhgdwkzz@vip.163.com

010-66936223

100853

北京市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院内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范围包括肝、胆、胰、脾外科疾病、门脉高压、外科营养等的临床防治与实验研究。主要栏目:述评、热点聚焦、学术思考、论著、实验研究、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等。该刊自1999年起成为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是国内外同行了解我国肝胆胰脾外科专业现状和趋势的重要资料源和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循环肿瘤细胞的肝细胞癌术后超进展复发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覃水玲徐静轩韦浩文黄异跃...
    72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循环肿瘤细胞(CTC)的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超进展复发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行肝切除术治疗的231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0例,女性31例,年龄46(39,52)岁.231例患者分为两组:建模组(n=154)和验证组(n=77).依据术后超进展复发情况,154例建模组患者分为超复发组(n=39)和未超复发组(n=115).77例验证组患者中超进展复发16例,未超进展复发61例.收集患者的CTC计数、甲胎蛋白、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超进展复发的影响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临床影响曲线(CIC)验证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5岁(OR=6.704,95%CI:1.619~27.760,P=0.009)、肿瘤包膜不完整(OR=13.292,95%CI:3.084~57.295,P=0.001)、高 CTC 计数(OR=1.101,95%CI:1.023~1.186,P=0.011)、高 Ki67 指数(OR=52.659,95%CI:3.215~862.604,P=0.005)的 HCC 患者,肝切除术后超进展复发的风险高.基于3个术前变量构建了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符合度.分别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绘制列线图模型预测HCC患者肝切除术后超进展复发的 ROC 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07(95%CI:0.856~0.959)和 0.833(95%CI:0.721~0.945).DCA表明,该列线图模型可作为有价值的预测工具预测肝切除术后超进展复发的风险.CIC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判断发生超进展复发的群体与实际发生超进展复发的群体高度匹配.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基于年龄、肿瘤包膜、CTC计数的列线图模型可在术前较为准确地预测HCC患者术后超进展复发,经验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癌,肝细胞循环肿瘤细胞超进展复发列线图

    肿瘤负荷评分在预测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中的应用

    俞建达陈志坚林泽润洪汉崟...
    727-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负荷评分(TBS)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0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8例,女性74例,年龄(53.66±11.93)岁.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BS预测术后肿瘤复发的准确性.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通过校准曲线和C-指数验证.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 TBS预测HC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717~0.842),最佳临界值为6.2,据此将患者分为两组:TBS≤6.2的患者纳入低TBS组(n=133);TBS>6.2的患者纳入高TBS组(n=69).单因素分析表明,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肿瘤最大径、TBS与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BS>6.2(OR=3.60,95%CI:1.081~12.012,P=0.037)、肿瘤最大径(OR=1.240,95%CI:1.034~1.487,P=0.020)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其C指数达到0.78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TBS组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均优于高T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BS可作为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预测指标,TBS和肿瘤最大径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预测.

    癌,肝细胞术后复发列线图肿瘤负荷评分

    基于三维重建下的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中央部位肝细胞癌的疗效分析

    郭宇麒郭亚欣李世朋王亚峰...
    733-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三维重建下的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中央部位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中央部位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5例,女性33例,年龄(57.5±8.9)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行开腹肝切除术的患者纳入开腹组(n=66);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患者纳入腹腔镜组(n=52).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三维重建,评估肿瘤位置.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结果 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年龄较小[(55±9)岁比(59±8)岁],手术时间增加[212.5(152.5,262.3)min 比 161.5(135.8,210.0)min],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1.0(9.0,13.0)d比13.0(11.0,15.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为R0切除.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6%(18/52)和39.4%(26/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P=0.594).开腹组患者术后1、3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7%、53.0%,腹腔镜组术后1、3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1.2%、53.8%,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3).结论 基于三维重建下的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中央部位肝细胞癌均安全可行,腹腔镜手术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同样的临床预后,且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癌,肝细胞腹腔镜肝切除术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737页

    载药微球的TACE与碘化油乳剂的TACE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韩大千李浩王满周梁超...
    738-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载药微球的TACE(D-TACE)与碘化油乳剂的TACE(c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时,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D-TACE或cTACE治疗的11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6例,女性17例,年龄(56.8±9.8)岁.针对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D-TACE组(n=57)和cTACE组(n=56).对比两组患者术前、首次TACE术后1个月、第二次TACE术后1个月和首次TACE术后12个月4个时间点的肝纤维四项、纤维化指数(FIB-4)、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肝脏硬度值(LSM)等指标.以门诊复查或电话沟通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接受TACE次数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期内D-TACE组接受治疗(2.84±1.12)次,cTACE组为(4.05±1.4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01).D-TACE组和cTACE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0.0个月和5.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2次TACE术后1个月以及首次TACE术后12个月时,cTACE组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四项指标均高于D-TAC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次TACE治疗后1个月和首次TACE术后12个月时,cTACE组患者的APRI、FIB-4、LSM均高于D-TAC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TACE组1年内接受TACE治疗的次数少于cTACE组,且D-TACE组肝纤维化加重程度低于cTACE组.

    肝肿瘤化疗栓塞肝功能肝纤维化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

    刘绍平林书瀚罗汉传罗家辉...
    74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患者转化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51例初治不可切除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5例,年龄(53±1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TKI治疗.对于转化治疗成功的初治不可切除HCC患者,序贯行手术切除.通过门诊定期复诊或住院治疗结合电话联系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手术转化、无复发生存期、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51例初始不可切除HCC患者中,中国肝癌分期Ⅰb期12例、Ⅱa期14例、Ⅱb期10例和Ⅲa期15例.51例患者根据改良实体肿瘤缓解评价标准进行评估,肿瘤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26例、疾病稳定5例、疾病进展5例,客观缓解率为80.4%(41/51),疾病控制率为90.2%(46/51).转化成功率为49.0%(25/51),2例放弃手术,实际手术转化率为45.1%(23/51).23例行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不规则肝切除11例,肝叶切除8例,半肝切除4例.常见的治疗相关总体不良事件为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牙龈出血等,大部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为1~2级,共10例患者(19.6%,10/51)发生3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无4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发生.23例初始不可切除HCC患者转化序贯肝切除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4.7%.结论 TACE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TKI的三联组合模式治疗初始不可切除HCC的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安全可控.

    癌,肝细胞替雷利珠单抗靶向治疗转化治疗不可切除

    循环炎症蛋白与肝癌的关系: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周金陈景瑞白易李金明...
    749-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R)探究循环炎症蛋白与肝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91种循环炎症蛋白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来源于GWAS目录,研究对象来自11个队列的14 824名欧洲血统参与者.肝癌的汇总统计数据来源于GWAS数据库,总样本197 611例.通过双样本MR分析评估91种循环炎症蛋白与肝癌的因果关系.其中,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值法、Mr-Egger 回归法、简易模式法和加权模式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并且使用优势比(OR)评估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使用Cochran's Q检验、Mr-PRESSO、MR-Egger回归法的截距项和留一分析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反向MR和Steiger用来排除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结果 在91种循环炎症蛋白中,C-C基序趋化因子 20 水平(OR=1.28,95%CI:1.01~1.62)、CD40L 受体水平(OR=1.31,95%CI:1.00~1.28)、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水平(OR=1.47,95%CI:1.18~1.83)、神经胶质细胞系衍生神经营养因子水平(OR=1.29,95%CI:1.08~1.54)、白细胞介素(IL)-13 水平(OR=1.24,95%CI:1.02~1.50)、IL-20 水平(OR=1.78,95%CI:1.30~2.44)、IL-20 受体亚基 α 水平(OR=1.43,95%CI:1.06~1.9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0水平(OR=1.21,95%CI:1.04~1.39)与肝癌的发生存在正向因果关系;IL-1α 水平(OR=0.83,95%CI:0.71~0.96)、IL-24 水平(OR=0.68,95%CI:0.47~0.99)、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OR=0.77,95%CI:0.60~0.98)和干细胞因子水平(OR=0.87,95%CI:0.78~0.97)与肝癌的发生存在负向因果关系.12种循环炎症蛋白的异质性检验均不存在异常变量,敏感性分析均显示稳健,且均未发现基因多效性,反向MR和Steiger检验都不支持炎症蛋白与肝癌之间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结论 C-C基序趋化因子20、CD40L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神经胶质细胞系衍生神经营养因子、IL-13、IL-20、IL-20受体亚基α、基质金属蛋白酶-10、IL-1α、IL-24、白血病抑制因子和干细胞因子可能与肝癌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

    癌,肝细胞循环炎症蛋白孟德尔随机化

    MUC5B与PDCD4蛋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李金海蔡福景翟华伟杨雨...
    75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黏蛋白5B(MUC5B)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的表达特点,构建预测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CC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56.9±12.2)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ICC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MUC5B和PDCD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使用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ICC组织中MUC5B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6.0%(76/100),高于癌旁组织的27.0%(2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3,P=0.015);ICC组织中PDCD4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1.0%(21/100),低于癌旁组织的73.0%(7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7,P=0.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肿瘤糖类抗原19-9>37 kU/L、肿瘤长径>5 cm、肿瘤TNM分期Ⅱ/Ⅲ期、肿瘤中/低分化、MUC5B阳性表达、PDCD4阴性表达的ICC患者,切除术后生存时间短的风险高(均P<0.05).基于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801,术后生存校准曲线图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生存贴合度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2.结论 ICC组织中MUC5B蛋白阳性表达与PDCD4蛋白阴性表达提示ICC患者的预后不良,基于MUC5B及PDCD4蛋白表达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好、预测效能理想.

    列线图肝内胆管细胞癌黏蛋白5B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免疫组化

    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杨刚刘学民张谞峰董鼎辉...
    761-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HCCA)根治性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72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36例,年龄57(47,63)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39例和开腹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安全性、肿瘤根治性、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及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2.6)h比(6.3±2.4)h,P>0.05],但腹腔镜组出血量低于开腹组[(531.9±273.3)ml比(674.6±33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P=0.049).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R0切除率[92.3%(36/39)比93.9%(31/33)]、淋巴结清扫数量[(7.7±2.6)个比(7.6±2.4)个]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5%(8/39)比18.2%(6/3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腹腔镜组在术后镇痛时间[(2.0±0.7)d比(2.8±0.9)d]、术后恢复进食时间[(1.6±0.5)d比(3.9±0.9)d]及术后住院时间[(8.6±1.5)d比(12.8±2.2)d]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4、8.23、9.47,均P<0.001).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术后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P=0.480).结论 腹腔镜HCCA根治术与开腹手术具有相近的疗效,且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的优势.

    腹腔镜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并发症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张晓阳于瀚翔温军业鲍文娟...
    76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行LCBDE联合LC的344例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79例,年龄(62.72±13.56)岁.依据随访期内结石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两组:复发组(n=37)和未复发组(n=307).收集患者的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目、T管留置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总管结石数量≥2个(OR=3.094,95%CI:1.069~8.954,P=0.037)的胆管结石患者,LCBDE联合LC术后结石复发的风险高,而术后规律口服利胆药物(OR=0.160,95%CI:0.072~0.354,P=0.001)是LCBDE联合LC术后结石复发的保护因素.基于胆总管结石数量和术后口服利胆药物情况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胆管结石患者LCBDE联合LC术后结石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0.758~0.885).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7.26,P=0.509,提示该模型预测概率与理想概率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结石数量(≥2个)是胆管结石患者LCBDE联合LC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规律口服利胆药物是LCBDE联合LC术后结石复发的保护因素.基于胆总管结石数量和术后口服利胆药物情况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术后结石复发的预测效能较好.

    胆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复发因素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