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病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肝炎研究所
中华肝脏病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肝炎研究所

任红

月刊

1007-3418

zhgz@vip.163.com

023-63727251

400010

重庆市渝中区临江路74号

中华肝脏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性学术期刊,反映了肝脏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水平,报道了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学术动态,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内容包括肝脏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病理生理、免疫学、发病机理、 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进展。杂志适合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肝病防治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预防和基础科研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影像引导原发性肝癌消融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梁萍于杰...
    9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引导的原发性肝癌消融治疗具有疗效肯定、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易耐受、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其中又以射频和微波经皮消融应用最为成熟,已被多个国内外指南认定为小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法.中国在消融治疗肝癌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体系化研究成果.该指南规范了肝癌消融治疗的穿刺路径、引导技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操作方法、术后处理及随访、并发症防治策略等内容,并就影像引导原发性肝癌消融方式进行技术对比及其在综合治理中的地位进行阐述.

    肝癌消融影像指南

    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后肝炎发作特点的真实世界研究

    曾湛周明芳林妍洁毕潇月...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在分娩后肝炎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后,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检验系统收集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时、分娩后6、24、36和48周时的肝功能和HBV病毒学检查,并收集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种类和停药时间.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孕妇533例,所有患者年龄(29.5±3.7)岁,共有408例为了母婴阻断在怀孕期间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时服用药物患者和未服用药物患者分娩时的丙氨酸转氨酶(ALT,z=-1.981,P=0.048)、天冬氨酸转氨酶(AST,z=-3.956,P<0.001)、HBV 载 量(z=-15.292,P<0.001)和 HBeAg(z=-4.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娩后所有患者的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都在6周内出现呈上升趋势;分娩后48周内共有231例发生肝炎,其中有173例是在产后6周内就首次出现了 ALT的异常.结论 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后6周或停药后6周为肝炎高发期.

    妊娠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UGT1A1基因突变谱

    沈颖郭红梅郑玉灿郑必霞...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突变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的16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Gilbert综合征(GS)、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CNS-Ⅱ)及UGT1A1基因突变无法解释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组,比较其一般临床资料、基因突变位点信息的差别,并通过t检验分析探讨基因突变谱与胆红素水平的关系.结果 16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患者中,10例为GS,3例为CNS-Ⅱ,3例为UGT1A1基因突变无法解释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共检测到6个变异类型,其中c.211G>A占37.5%(6/16),c.1456T>G占62.5%(10/16),TATA占37.5%(6/16);与GS相比,CNS发病较早,且血清总胆红素(t=5.539,P<0.05)及间接胆红素水解(t=5.312,P<0.05)均较高,但两组直接胆红素水平(f=1.223,P>0.05)和发病年龄(t=0.36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GT1A1基因变异的数量与血清胆红素水平之间无相关性,c.1456T>G纯合突变儿童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最高.结论 儿童UGT1A1基因常见致病变异依次为c.1456T>G、c.211G>A、TATA,说明这些位点突变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相关,对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诊断基因变异病因分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糖基转移酶1A1

    地黄叶总苷胶囊对核苷类药物肾损伤的疗效及线粒体自噬的作用

    钟凯张曼曼朱紫馨廖心...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地黄叶总苷胶囊对核苷类药物所致肾损伤的疗效及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方法 使用阿德福韦酯(ADV)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乙型肝炎小鼠肾损伤模型,造模1周及2周检测各组肾功能,造模2周时检测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指标,透射电镜检测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现象.后分别予地黄叶总苷胶囊或等渗盐水对肾损伤小鼠灌胃治疗8周,检测肾功能,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并检测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指标.观察不同浓度毛蕊花糖苷(地黄叶总苷胶囊主要有效成分)对ADV引起HK-2细胞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将HK-2细胞分为对照组、ADV以及ADV加毛蕊花糖苷组.观察不同时间及不同浓度毛蕊花糖苷对HK-2细胞线粒体自噬指标的影响.收集50例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出现肾损伤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29例按常规治疗,治疗组2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地黄叶总苷胶囊治疗,8周检测血清肌酐(Scr)、尿蛋白.统计学方法用x2或t检验.结果 ADV组造模2周引起HBV小鼠肾功能损伤,ADV组肾组织自噬指标表达高于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到ADV组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现象.与对照组相比,地黄叶总苷胶囊治疗2个月HBV小鼠肾功能好转,自噬指标表达下调.毛蕊花糖苷促进ADV损害的HK-2细胞的增殖,且较单独ADV组自噬指标表达下调.50例有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中,治疗组的尿蛋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18例、无效3例,对照组有效12例、无效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75 0,P=0.001 6).治疗组血肌酐减低,治疗组有效11例、无效10例,对照组有效12例、无效17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3 5,P=0.4411).结论 地黄叶总苷胶囊可改善核苷(酸)类似物所致慢性乙型肝炎的肾功能损伤,可能通过抑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发挥作用.

    核苷(酸)类似物地黄叶总苷胶囊肾功能不全线粒体自噬毛蕊花糖苷

    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伤关系的研究

    陈凤黎倩卉吴英杰吕丽媛...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对乙酰氨基酚(APAP)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ALDH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将获得的杂合子型小鼠与异性杂合子交配,提取子代小鼠鼠尾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ALDH2基因型鉴定;进一步采用APAP在野生型和ALDH2基因敲除小鼠中诱导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模型,采集小鼠血液和肝脏组织行肝功能指标检测及苏木素-伊红染色、F4/8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方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ALDH2基因敲除小鼠成功繁殖,子代小鼠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ALDH2+/+)、杂合突变型(ALDH2+/-)、纯合突变型(ALDH2-/-).APAP造模后的生化和组织学实验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水平无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AP实验组的ALT、AST、ALP和TBil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其中突变组的ALT(P=0.004)、AST(P=0.002)、TBil(P=0.012)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组,且这些指标在纯合突变型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杂合突变型(P值分别为0.003、0、0.006).另外,杂合突变组小鼠的ALP水平高于纯合突变组(P=0.085)和野生型组小鼠,但只与野生型小鼠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HE染色结果显示APAP实验组小鼠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增多,以突变型小鼠最明显;同时,F4/8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PAP实验组小鼠肝组织内可见棕褐色颗粒,其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 APAP所致肝功能异常与ALDH2基因多态性相关,ALDH2突变型小鼠在APAP造模后的肝损伤症状有所加重,ALDH2基因缺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APAP诱导的肝生物化学指标异常.

    肝损伤基因多态性乙醛脱氢酶2对乙酰氨基酚

    征稿启事

    139,中插1页

    多组学联合检测可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有效机会性筛查

    谢婵林炳亮邓洪张晓红...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拟验证一项多组学联合检测在肝癌高危人群进行肝癌早筛的性能.方法 在真实世界环境下前瞻性筛选173例肝癌高危患者,最后入组16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B超、甲胎蛋白(AFP)和HCCscreen检测.HCCscreen检测是一项合并多基因甲基化、TP53/TERT/CTNNB1突变、AFP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的多组学肝癌早筛检测.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校正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率的差异;等级资料使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法比较两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 HCCscreen检测对肝癌的筛查灵敏度为100%,对肝癌及癌前疾病的筛查灵敏度为93.8%,阳性预测值34.1%,阴性预测值99.2%,曲线下面积(AUC)为0.89.平行检测的AFP、AFP+B超和甲基化+突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31.3%/88.5%(AUC=0.78)、56.3%/88.2%(AUC=0.86)和 81.3%/82.4%(AUC=0.84).同时,疾病严重程度与甲基化+突变评分、HCCscreen评分或阳性检出率存在显著相关性.虽然AFP血清水平与甲基化+突变或HCCscreen评分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甲基化+突变评分与HCCscreen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0.73,P<0.001).结论 在真实世界机会性筛查条件下,HCCscreen显示出对肝癌高危人群筛查高灵敏度,可有效发现肝癌及癌前疾病,其表现优于AFP及AFP+B超.HCCscreen有潜力成为优于现有筛查方法的肝癌高危人群的有效筛查工具.

    肝细胞癌基因突变筛查肿瘤生物标志物DNA甲基化早期诊断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投稿网址的声明

    147页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釉丛蛋白和KLF-5过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杨君伶方蓉菲谢群邰伯军...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组织中釉丛蛋白(TUFT1)和锌指蛋白家族Krüppel样因子5(KLF5)表达,评估其对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依据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资料,比较癌及非癌组 KLF5 mRNA 及 TUFT1 mRNA转录状态,分析组间差异及其预后价值;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术后肝癌及其配对癌周组织制作组织芯片,以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KLF5和TUFT1表达及其细胞内定位;以免疫印迹法分析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以SPSS软件行单/多因素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依据TCGA资料,HCC组TUFT1或KLF5 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癌组(P<0.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蛋白质印迹法证实人HCC组织TUFT1和KLF5过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HCC 组织中 TUFT1 阳性率为 87.1%(x2=18.563,P<0.001),KLF5 阳性率为 95.2%(x2=96.435,P<0.001),二者均显著高于癌旁组;在国际抗癌联盟的标准Ⅲ~Ⅳ期其表达强度均高于Ⅰ~Ⅱ期(P<0.01).临床病理特征显示,二者异常均与患者HBV感染、瘤体大小、伴肝外转移、TNM分期及伴腹水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均与瘤体大小、HBV感染和患者生存率相关;多因素分析均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TUFT1和KLF5可能均为HBV相关HCC诊断和预后具有临床价值的新标志物.

    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TUFT1KLF5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

    应用Ⅱ型Amplatzer血管塞治疗先天性肝内门体分流Ⅴ型合并肝肺综合征1例

    熊祎申刚李三林陈程浩...
    15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天性肝内门体分流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血管畸形,其异常分流道连接肝内门静脉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导致部分血液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引发高氨血症、高半乳糖血症等,严重者并发肝肺综合征、肺动脉高压、肝性脑病,治疗较为棘手.现报道1例以肝肺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先天性肝内门体分流Ⅴ型患儿,应用Amplatzer血管塞Ⅱ型成功介入栓塞的案例,术后1d复查血氨降至正常,术后6个月患儿缺氧症状消失,临床指标改善.以期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示介入治疗可作为部分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案.

    肝肺综合征先天性门体分流肝内门体分流静脉导管未闭介入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