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仑伐替尼、PD-1抑制剂联合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疗效

    杨宇光唐辉谭志明麦聪...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仑伐替尼、PD-1抑制剂联合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TACE-HAIC)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69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5例;平均年龄(51±12)岁。37例患者接受仑伐替尼、PD-1抑制剂联合TACE-HAIC治疗(TAHPLa组),32例患者接受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SoraTACE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两组手术转化率、肿瘤反应情况、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生存情况等。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生存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TAHPLa组手术转化率为30%(11/37),明显高于SoraTACE组的3%(1/32) (χ2=8.454,P<0.05)。根据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修订版(mRECIST),TAHPLa组客观缓解率为70% (26/37),明显高于SoraTACE组的31%(10/32) (χ2=10.470,P<0.05)。总体不良反应事件中,TAHPLa组疲劳、恶心、感觉神经性病变、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46%(17/37)、54%(20/37)、27%(10/37)、41%(15/37),明显高于SoraTACE组的19%(6/32)、16%(5/32)、0、9%(3/32) (χ2=5.711,10.968,8.051,8.644;P<0.05);TAHPLa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8%(3/37),明显低于SoraTACE组的28%(9/32) (χ2=4.786,P<0.05)。3~4级不良反应事件中,TAHPLa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24%(9/37),明显高于SoraTACE组的3%(1/32) (χ2=4.630,P<0.05)。两组均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TAHPLa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生存期(OS)分别为10.3、27.8个月,SoraTACE组相应为5.1、1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71,27.539;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AHPLa治疗是患者P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HR=0.053,0.179;P<0.05)。结论:对于不可切除肝癌,与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相比,仑伐替尼、PD-1抑制剂联合TACE-HAIC治疗安全性良好,可提高手术转化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癌,肝细胞肝动脉灌注化疗肝动脉栓塞化疗仑伐替尼程序性死亡受体-1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早期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Nomogram模型

    王建磊马德林靳斌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早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癌症特异性生存(CSS)的Nomogram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本研究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及结局项目数据库(SEER)中筛选出943例早期ICC患者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663例)和验证组(280例)。训练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基于独立危险因素的预后Nomogram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ROC曲线、校准曲线验证Nomogram模型的准确性。采用决策分析曲线(DCA)来评价Nomogram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并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进行比较。根据Nomogram模型计算的总分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模型的分层效果。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婚姻状态、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手术及放疗是早期ICC患者CSS的独立影响因素(HR=1.364,1.237,0.555,1.269,1.350,0.244,0.587;P<0.05)。基于危险因素构建患者CSS的Nomogram预测模型,训练组C-index为0.724,验证组为0.676;训练组及验证组1、3、5年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7。校准曲线分析显示,Nomogram预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DCA分析显示,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与AJCC分期相比,该模型准确度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建立风险分层系统,患者分为高、中、低危险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患者低、中、高危组的1年CSS率分别为88.4%、65.5%和35.5%,3年CSS率分别为63.4%、32.0%和7.6%,5年CSS率分别为48.2%、20.4%和4.5%,3组间CS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27,P<0.05)。结论:基于SEER数据库成功构建早期ICC预后Nomogram模型,该模型较传统AJCC分期有更好的预测效能,且可对患者生存风险进行分层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早期SEER数据库Nomogram模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在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冯其柱王思雨袁文康张超...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在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6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1例,女35例;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57岁。根据胆总管直径将患者分为正常组(27例)和扩张组(39例)。正常组胆总管平均直径为(7.4±0.5)mm,扩张组为(12.8±2.4)mm。术中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手术时间等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胆漏发生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正常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中位数分别为115(45)min、4(2)d、2.1(0.6)万元,扩张组相应为120(62)min、4(3)d、2.0(0.8)万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35,-0.375,0.633;P>0.05)。正常组围手术期发生胆漏2例,经通畅引流、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治愈;扩张组未发生胆漏;两组术后胆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两组术后3个月彩超均未见结石残留。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胆管炎、胆道狭窄和胆道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在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应用安全、有效,不会增加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

    胆总管一期缝合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

    姚礼吴金秀唐流康谢峰...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一期缝合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浦南医院收治的3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86例,女134例;年龄38~53岁,中位年龄46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各160例。采用四孔法进腹,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后分别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一期缝合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100±9)min、(12.4±1.6)d、(2.9±0.3)万元,明显低于T管引流组的(113±11)min、(18.3±2.7)d、(3.5±0.5)万元(t=-4.545,-0.485,-3.577;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1.3%(18/160),T管引流组为10.0%(16/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中,采用胆总管一期缝合安全、有效;与T管引流相比,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优势,更加微创。

    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

    磁锚定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

    张苗苗雷蕾徐庶钦冒健骐...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磁锚定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学习曲线,总结该手术学习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磁锚定两孔法LC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由同一组有丰富LC手术经验的医师完成。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4例,女76例;年龄20~74岁,中位年龄44岁。原发病: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81例,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8例,单纯胆囊息肉15例。采用累积和分析法及最佳拟合曲线制作学习曲线,观察不同学习期患者情况。两组手术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磁锚定两孔法LC,无中转三孔法及开腹手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0±11)min。学习曲线分为2个阶段,37例以前为学习期,37例以后进入稳定期。学习期时间跨度为12个月。手术时间由学习期的(53±9)min降至稳定期的(3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3,P<0.05)。所有患者均无术中胆道及动脉损伤,无胆漏、胆道狭窄、出血、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无术后1个月再入院。结论:磁锚定两孔法LC学习过程安全,对于有丰富LC手术经验的医师,通过12个月37例手术学习期积累即可熟练掌握,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磁锚定技术磁外科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学习曲线

    术前胆道引流对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的影响

    武帅吴含雪莫建涛杨沛泽...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PBD)对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4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39例;年龄39~78岁,中位年龄62岁。壶腹癌55例,远端胆管癌5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7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前是否进行PBD,将患者分为PBD组(36例)和未引流组(7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生存情况。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PBD组术后TB中位数为110(132)μmol/L,明显小于未引流组的156(117)μmol/L(Z=-2.588,P<0.05)。PBD组术后TB变化值为43(163)μmol/L,明显大于未引流组的25(87)μmol/L(Z=2.140,P<0.05)。PBD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2%(56/78),未引流组为67%(2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0,P>0.05)。生存分析显示,PBD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未引流组为20个月,两组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1,P>0.05)。结论:对于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前PBD仅能明显改善黄疸情况,而对术后并发症和长期生存并无明显获益,不推荐常规PBD减黄。

    壶腹周围癌引流术黄疸,阻塞性手术后并发症预后

    人工控制性胆道加压注水在复杂肝胆管结石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李嘉李雄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控制性胆道加压注水在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9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1例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61±9)岁。胆总管结石合并左、右肝管结石3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右肝管结石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左肝管结石1例,左、右肝管结石3例,右肝管结石1例,胆总管结石1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行PTCD引出感染性胆汁1周后,建立人工控制性胆道加压注水,使肝内胆管扩张,采用PTCSL取石。观察患者胆道穿刺造瘘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围手术期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TCD胆道穿刺平均造瘘时间(15±3)min,穿刺造瘘成功率100%(11/11),手术时间(130±27)min,术中出血量(15±14)ml,总住院时间(22±13)d,术后无腹腔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石清除率91%(10/11)。结论:对于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利用人工控制性胆道加压注水的方法建立经皮经肝取石通道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胆结石胆道镜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胆道加压注水

    胆囊息肉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进展影响因素分析

    张海森叶金宝高鹏飞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PLG)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进展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就诊的627例PLG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3例,女284例;年龄21~70岁,中位年龄42岁。同时收集2020年1月3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所有入组人员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分析PLG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PLG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一般资料。根据随访情况,将PLG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无进展组。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LG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27例PLG患者中,30~4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其次为40~50岁年龄段,分别为38.4%和34.8%;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占比为1.21∶1;办公室职员占比最高,为58.4%;单发息肉占比略高于多发息肉,分别为53.3%、46.7%;息肉直径在1~6 mm内占比63.3%;非宽基底型息肉占88.4%。PLG患者糖尿病、肥胖、脂肪肝、血脂升高占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χ2=13.646,21.567,17.758,19.04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宽基底型息肉、血脂升高、BMI升高、长期熬夜是PLG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66,3.367,4.124,2.373;P<0.05)。结论:宽基底型息肉、血脂升高、BMI升高和长期熬夜是PLG进展的危险因素。

    胆囊息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在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李硕周金婵李宇王卫东...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在治疗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21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17)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LPS组(15例)和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TS)组(13例)。LPS组与LTS组均以单发病灶为主;LPS组肿瘤分布主要位于脾脏上下极,LTS组主要位于脾门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以及手术方式、术后时间对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影响。手术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比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术后3 d及3个月WBC分别为(9.0±2.7)×109/L、(6.0±1.9)×109/L,明显低于LTS组的(14.1±4.5)×109/L、(8.2±1.3)×109/L(t=-3.694,-3.488;P<0.05) ;手术方式(t=-2.775,P<0.05)和术后时间(F=53.182,P<0.05)均为影响WBC的主效应因素,二者存在交互效应(F=5.574,P<0.05)。LPS组术后3个月Plt为(236±92)×109/L,明显低于LTS组的(301±59)×109/L(t=-2.199,P<0.05);术后时间是影响Plt的主效应因素(F=10.490,P<0.05)。结论:对于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LPS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LPS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对WBC和Plt恢复正常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能降低术后感染及血栓形成风险。

    脾肿瘤腹腔镜脾切除术

    供肝免冲洗灌注的大鼠肝移植实验研究

    卢强杨丽斐刘康余佳薇...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供肝免冲洗灌注的大鼠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将72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供体全身肝素化的供肝免冲洗灌注(NFLS组),供体不行全身肝素化的供肝免冲洗灌注(NFL组),供体行全身肝素化的供肝UW液冲洗灌注(对照组)。每组各24只,组内大鼠随机作为供受体进行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分别于移植术后24、72 h获取组织及血清标本送检,检测血清AST、ALT及TB;同时观察各组供肝术后大体观和组织病理学变化。3组AST、TB等肝功能指标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3组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术后受体均顺利存活。NFLS组受体术后72 h血清AST、TB水平分别为112(89,181)U/L、0.5(0.4,0.6)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3(361,692)U/L、1.8(1.5,2.2)μmol/L(Z=-2.56,-2.89;P<0.05)。3组术后24、72 h移植肝灌注良好,移植肝表面均未见明显坏死灶。HE染色显示NFLS组和对照组移植肝肝小叶结构正常,仅有轻微肝脏小叶中心微空泡脂肪变性;NFL组移植肝肝窦内部可观察到微循环血栓形成。结论:与传统的器官保存液冲洗灌注相比,免冲洗灌注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和组织学损伤并无明显加重,供肝免冲洗灌注肝移植可能具有一定可行性,供体全身肝素化是其关键条件。

    肝移植供肝免冲洗灌注大鼠肝素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微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