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王兴

月刊

1002-0098

cjst@cma.org.cn

010-85158255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3年8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口腔医学界公认的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权威性。读者为广大口腔医师。本刊有由国内著名权威专家撰写的“述评”、“专论”、“回顾与进展”、“专家笔谈”;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拟订的“诊疗指南”;有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会议纪要”;有规范临床操作的各种系列“讲座”等,还有按专业分栏目的论著。本刊是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等10余个著名国际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一直保持着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的荣誉称号;连续9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连续3年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精品工程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口腔颅颌面系统组织再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毛学理施松涛
    407-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腔颅颌面系统是包含多种组织的复杂综合性系统,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并赋予个体形貌,口腔颅颌面系统组织缺损后的再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口腔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回顾口腔颅颌面系统组织再生领域的研究历程,总结当前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聚焦口腔颅颌面系统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再生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进行探讨和展望,旨在增进口腔医学工作者对本领域的了解,并为口腔颅颌面系统组织再生领域的创新性治疗方法和临床实践提供可能的方向.

    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口腔颅颌面系统间充质干细胞牙髓牙周组织

    本刊对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417页

    间充质凝聚指导牙发育与再生的理论与实践

    隋秉东金岩
    418-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以及微环境的时空调控下可自发聚集形成致密化区域,这一现象称为间充质凝聚.间充质凝聚是跨物种保守的发育事件,对启动牙及全身器官的形态发生至关重要.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中也具有自组装聚集能力,利用此特性构建干细胞聚合体以模拟发育性间充质凝聚已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再生医学手段.本文讨论间充质凝聚的原理及其在牙形态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并总结干细胞聚合体的工程化构建策略及应用于牙再生领域的实践经验,旨在从"发育指导再生"的理念出发,为理解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建立新的器官再生策略提供参考.

    组织工程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凝聚干细胞聚合体牙再生

    本刊对论文中统计学处理的要求

    425页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颅颌面硬组织发育和再生中的作用

    蒋欣泉
    426-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腔颅颌面硬组织主要包括颅颌面骨及牙齿组织,是口腔颅颌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畸形、肿瘤、外伤等疾病可造成颅颌面硬组织大面积缺损,严重损害患者面部形貌与功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研究最早、最广的组蛋白修饰方式,是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共同调控的表观遗传修饰机制.本文对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颅颌面硬组织发育与再生修复中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以期为颅颌面硬组织发育缺陷以及缺损的再生修复提供新线索.

    再生医学组蛋白乙酰化颅颌面硬组织表观遗传调控

    本刊对文稿附图的要求

    434页

    肝组织细胞外囊泡调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小鼠颌骨缺损愈合初探

    李成汉雷啸郑晨曦金岩...
    435-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组织细胞外囊泡(LT-EV)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并治疗小鼠颌骨缺损的生物学过程,以期为临床颌骨缺损治疗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方法 使用酶解法和差速离心法提取小鼠LT-EV,使用扫描电镜、蛋白质印迹法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仪鉴定和表征LT-EV,并通过蛋白质组学、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进一步探索LT-EV的生物学功能.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T-EV血浆浓度,计算LT-EV的血浆半衰期.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注射LT-EV 24h后的生物学分布.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将6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LT-EV组(每组3只),所有小鼠行颌骨缺损手术,每7天行尾静脉注射(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LT-EV组注射LT-EV),术后28 d使用显微CT检测小鼠颌骨愈合程度,通过HE染色分析LT-EV的多器官生物安全性,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颌骨缺损区域成骨标志蛋白表达量.采用LT-EV处理成骨分化诱导的人颌骨间充质干细胞(hJBMSC)(取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创伤与正颌外科提供的正颌手术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颌骨骨片),并比较hJBMSC组与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差异,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LT-EV的体外促成骨分化作用.结果 LT-EV产量较高,蛋白组学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显示,LT-EV含有调节细胞生物功能的系列蛋白质.尾静脉注射的LT-EV可到达小鼠颌骨缺损区域,并促进颌骨缺损的再生修复[LT-EV组和对照组骨体积分数分别为(36.06±4.20)%和(18.58±5.61)%;t=4.32,P=0.013],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LT-EV在体外可以促进hJBMSC成骨分化,相比对照组,hJBMSC组成骨分化后ALP染色和成骨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强(P<0.05).结论 LT-EV产量大、易获取、生物安全性高并具备优良的促成骨作用,有望成为颅颌面骨骼缺损再生的无细胞疗法新策略.

    骨再生再生医学细胞外囊泡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衰老清除药物对规模化长期培养牙髓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影响

    王冠玉廖立田卫东
    44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间断清除衰老细胞对规模化长期培养中牙髓干细胞(DPSC)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影响,探索维持体外培养DPSC年轻状态的方法.方法 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的因正畸或阻生拔除的健康恒牙中提取人DPSC,模拟DPSC体外规模化长期培养过程,并对年轻DPSC(第5代,P5)、衰老DPSC(第25代,P25)进行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集落形成实验、成骨分化诱导茜素染色实验.利用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比较5种衰老清除药物[那维克拉(ABT-263)、姜黄素、达沙替尼、非瑟酮、槲皮素]的清除效率,选择清除效率最高的药物进行后续实验.选取衰老细胞占比开始显著增多的代数,给予间隔3代、累计3次的衰老清除药物处理,对对照组和药物处理组细胞进行荧光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实验.体内验证使用裸鼠皮下异位成骨实验,对移植物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衰老细胞占比随培养周期延长而增加,相比年轻DPSC,衰老DPSC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减退(P<0.05).与年轻DPSC相比,衰老DPSC衰老相关蛋白p21、p16INK4a、白细胞介素6(IL-6)mRNA及增殖相关蛋白Ki67 mRNA表达量均发生显著改变(P<0.001).5种衰老清除药物中,ABT-263衰老细胞占比最少.培养过程中间断使用ABT-263后,药物处理组衰老细胞占比[(6.72±2.34)%]显著小于对照组[(31.82±0.57)%](P<0.001);RT-qPCR证实,药物处理组p21、p16INK4a、IL-6 mRNA表达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Ki67 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药物处理组的细胞愈合能力、成骨分化能力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处理组DPSC的移植体内后相对新生骨质面积[(2.36±0.48)%]显著大于对照组[(1.00± 0.46)%](P<0.05).结论 ABT-263可有效清除规模化长期培养DPSC的衰老细胞,培养过程中不断给予的ABT-263处理可维持规模化长期培养DPSC的体内及体外增殖、分化功能.

    牙髓干细胞细胞衰老细胞培养技术衰老清除药物

    原花青素通过转录因子EB诱导的自噬-溶酶体途径促进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

    刘卓李麒麟巫雅欣汪向垚...
    453-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原花青素(PA)调节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成骨分化的具体机制,探讨PA对转录因子EB(TFEB)的表达和自噬-溶酶体途径的影响.方法 将PDLSCs分为对照组和PA组,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胞成骨能力和自噬水平.通过划痕实验和Trasnwell实验检测PDLSCs的迁移能力,溶酶体荧光探针(Lysotracker)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溶酶体的生物发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FEB总蛋白及其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TFEB的核易位.使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敲低TFEB基因,进行PA处理或无处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自噬标志物苄氯素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和成骨标志物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ALP和骨钙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A组中PDLSCs的成骨和自噬相关基因出现差异性表达(P<0.05).PA组中成骨相关基因RUNX2(2.32±0.15)、Ⅰ型胶原蛋白a1 链(COL1a1)(1.80±0.18)和自噬相关基因 LC3B(1.87±0.08)、Beclin 1(1.63±0.08)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1±0.16、1.00±0.10、1.00±0.07、1.00±0.06)(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PA组的ALP活性更高,TEM镜下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目更多.PA显著促进了PDLSCs的迁移(P<0.05),并增加了溶酶体的数量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的表达.PA组中TFEB总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1.49±0.07)和TFEB在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相对表达水平(1.52±0.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11、1.00±0.13)(均P<0.01).PA组TFEB的细胞核/细胞质相对荧光强度(0.79±0.09)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11±0.08)(t=8.32,P<0.01).敲低 TFEB 后,PDLSCs 中 TFEB(0.64±0.04)、LAMP 1(0.69±0.09)、Beclin 1(0.60±0.05)和LC3B Ⅱ/Ⅰ(0.73±0.07)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 1.00±0.15、1.00±0.10、1.00±0.05、1.00±0.06)(P<0.05,P<0.05,P<0.01,P<0.01).敲低 TFEB 后PA 组中 Beclin1(1.05±0.11)、LC3B Ⅱ/Ⅰ(1.02±0.09)、RUNX2(1.04±0.10)、ALP(1.04±0.16)和骨钙素(1.03±0.15)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敲低前(分别为 1.28±0.03、1.44±0.11、1.38±0.11、1.62±0.11、1.65±0.17)(P<0.05,P<0.01,P<0.05,P<0.01,P<0.01).结论 PA通过促进PDLSCs 中TFEB 的表达和核易位,激活自噬-溶酶体途径,促进PDLSCs的成骨分化.

    原花青素类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转录因子EB自噬-溶酶体途径核易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及联系方式

    4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