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郭应禄 谌贻璞

半月刊

1674-0785

lcdoctor@163.com,lcyszz@163.com

010-62219211

100082

北京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B座606C室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批准立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具有标准国际、国内刊号(ISSN1674-0785 CN11-9147/R)。邮发代号:80-728。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美国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收录。  本刊制作精美,编审严谨,以纸质导读附带光盘的形式面向全国出版发行,实现了传统纸版、光盘版、网络版的有机结合。本刊特有的经典术式视频,动态影像诊断、病例讨论实况等栏目大大提升了医学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开创了多媒体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的先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鼻内镜下改良高选择性翼管神经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效果研究

    戴俊李硕曹影汪守峰...
    689-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高选择性翼管神经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并确诊为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43例,年龄(48.74±1.26)岁,病程(6.65±0.64)年。将接受规范化药物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鼻内镜下改良高选择性翼管神经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治疗前、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鼻结膜炎生存质量(RQLQ)评分评估,并统计分析治疗前、治疗后的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及并发症(眼干、鼻腔干燥、上腭麻木、鼻出血)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6个月、1年、3年的RQLQ评分(0.96±0.55、1.13±0.52、1.26±0.51)均低于对照组(1.87±0.46、1.98±0.61、2.01±0.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打喷嚏、流鼻涕和鼻肿胀等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1.03±0.24比1.58±0.50、0.86±0.25比1.33±0.41、0.59±0.18比0.88±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眼干、鼻腔干燥、上腭麻木、鼻出血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鼻内镜下高选择性翼管神经阻滞术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变应性鼻炎改良高选择性翼管神经阻滞术药物治疗中重度患者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细菌学分析

    杨艳丽陈昱赵若辰杜伟...
    694-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细菌学分布。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试验组共纳入SLE合并血流感染的21例患者,对照组按1∶2年龄、性别匹配随机配对42例的无血流感染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基线特征、SLE活动性指数(SLEDAI)、并发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感染组病原学分析资料。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LE合并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21例血流感染组中,有4例(19%)为SLE初发患者。在单因素分析中,与非血流感染组相比,血流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淋巴细胞计数较低、血清肌酐升高、浆膜炎更多见及近3个月平均激素用量更高≥12.5 mg/d(均P<0.05),所有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均纳入最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下降(OR=13.070,95%CI:1.535~111.285,P=0.019)及浆膜炎(OR=0.208,95%CI:0.050~0.867,P=0.031)为SLE合并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关于SLE患者血流感染细菌学分布,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感染来源依次为泌尿道、肺部、消化道。血流感染组3例患者死亡,1例为合并颅内感染的隐球菌感染,1例为大肠杆菌合并EB病毒感染,1例为合并脑脓肿的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结论:临床工作中,对于淋巴细胞减少及浆膜炎的SLE患者,如果出现发热及其他感染症状,应警惕合并血流感染,及时进行血培养及抗生素治疗,改善预后。

    红斑狼疮,系统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细菌学分布

    基于真实世界的完全性直肠脱垂治疗方式评价

    李莹倩李华山
    700-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完全性直肠脱垂常用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174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88例,年龄为58(32,72)岁。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以回顾性队列研究为设计方法,以电子病历和随访资料为数据来源。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注射治疗组、经腹手术组和经会阴手术组。分析患者病历和随访资料,比较各组人群特点;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控制混杂因素,评价三种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最终注射组110例,经腹组35例,经会阴组29例。3组在年龄、性别、直肠脱垂手术史、脱垂长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注射组、经腹组男女比例占比接近,会阴组男女比例差异较大,约为1∶3。经会阴组中位年龄为70(59,81)岁,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经腹组直肠脱垂手术史占比最大(54.3%),显著高于另外两组。经腹组患者脱垂长度最长为(7.20±2.65)cm,注射组最短为(5.59±2.82)cm。3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注射组复发率为39.2%,经腹组为23.8%,经会阴组为46.7%。结论:注射疗法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法经济安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然术后复发率偏高;经腹手术治疗花费高,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然术后复发率最低。经会阴手术治疗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与经腹手术相当,术后复发率最高。

    完全性直肠脱垂真实世界研究注射疗法经腹部手术经会阴手术临床疗效

    甲状旁腺切除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

    周加军余永武周涵刘勇...
    706-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术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至2017年7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的61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年患者的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患者的血钙、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血磷、碱性磷酸酶(ALP)手术前后变化不明显(均P>0.05)。术后1年患者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由术前6.90(4.69,10.28)U/L降至2.50(1.97,3.1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X-I由术前的2.27(1.46,3.05)μg/L降至0.36(0.23,0.9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1NP由术前1062(438,1200)μg/L降低至169(116,34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AP由术前60.00(33.36,90.00)μg/L降至12.44(10.95,16.4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N-MID-OC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P=0.499)。术后1年L1-4 BMD由1.02 g/cm2升至1.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L1-4 T值由术前-0.76±1.70升至0.28±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髋BMD及T值术后交术前均明显升高,分别由0.76(0.67,0.88)g/cm2升高至0.87(0.76,1.00)和由-1.70(-2.40,-0.80)升高至-0.75(-1.52,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甲状旁腺切除术可以改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骨代谢状态,增加患者骨密度。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切除术骨密度骨代谢

    北京市石景山区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孙培培张二明时延伟赵春燕...
    71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北京石景山区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9年6月至12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石景山区10个社区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监测。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吸入支气管舒张药物前、后肺功能检查以调查COPD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有4096名监测对象具有可靠的药后肺功能结果并被纳入最终研究,其中男性1886名(46.0%),女性2210名(54.0%)。总体患病率为10.2%,男性为13.8%,高于女性的7.1%,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COPD患病率亦升高。在诊断的COPD患者中,49.8%的患者为中-重度阻塞(GOLD分级Ⅱ~Ⅳ级),37.5%的人群做过肺功能检查,12.5%了解自己曾诊断COPD。吸烟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OR=1.94,95%CI:1.45~2.58,P<0.05),COPD的患病率与吸烟包年数呈正相关,仍有已知自己为COPD的患者未戒烟。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OR=1.52,95%CI:1.22~2.05,P<0.05)、年龄增加(OR=1.66,95%CI:1.34~2.41,P<0.05)、呼吸道疾病家族史(OR=1.73,95%CI:1.33~2.23,P<0.05),幼时支气管炎/肺炎病史(OR=2.035,95%CI:1.339~3.095,P<0.05)。结论:北京石景山区40岁及以上居民COPD患病率较高。目前需要制定针对疾病预防、早期诊断、疾病管理的策略以降低COPD疾病负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情况危险因素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对女性阴道-宫颈菌群的影响研究

    高红琴陈晨陆瑞科王小雨...
    720-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对女性阴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从苏州高新区参与2018至2019年“两癌”筛查的35~65岁女性中招募本项目受试者,并采集宫颈分泌物样本以及相关表型信息,从入组的女性中,筛选出123名女性的样本进行分析,包括36名诊断为VVC的女性和87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对分泌物样本进行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检测微生物菌群,并分析阴道微生态与VVC的相关性。结果: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VVC女性和健康女性阴道微生物菌群有明显差异(PermANOVA检验,P=0.003),VVC女性中惰性乳杆菌型占比明显更高(VVC组:61.11%;健康组:32.18%),但卷曲乳杆菌型差异不大(VVC组:16.67%;健康组:14.94%)。此外,VVC女性阴道中,雷沃菌属型的占比相对较少,尤其是二路普雷沃尔菌型(VVC组:0;健康组:8.05%)。进一步筛选菌群标记物,发现相对于健康女性,VVC女性阴道菌群中,惰性乳杆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Q<0.05);而韦荣球菌科和Sneathia amnii相对丰度有减少的趋势(P<0.05,Q>0.05)。结论:与健康女性相比,VVC女性阴道菌群有明显差异。阴道中高丰度的惰性乳杆菌可能与增加的VVC发病风险相关。

    阴道菌群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宏基因组鸟枪法女性健康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PD1/PD-L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符梅沙周玉华李慧薛春颜...
    726-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120例RSA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20名健康女性为对照组。研究组年龄(28.57±7.22)岁,对照组为(29.55±6.28)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分布和PD1/PD-L1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研究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62.77%±6.95%比69.02%±7.17%)、CD8+(34.16%±4.82%比39.67%±5.06%)均较对照组低,CD4+(55.16%±7.11%比47.66%±6.69%)、CD4+/CD8+(1.62±0.53比1.32±0.40)较对照组偏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PD1在T淋巴细胞CD4+和CD8+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D-L1在T淋巴细胞CD4+和CD8+表达水平亦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和CD8+均较治疗前升高,CD4+和CD4+/CD8+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PD1在T淋巴细胞CD4+和CD8+表达水平以及PD-L1在T淋巴细胞CD4+表达和CD8+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健康女性相比,RS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PD1/PD-L1表达水平更低,可能参与RSA病情进展。采取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可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PD1/PD-L1表达水平,改善患者免疫状态。

    复发性流产淋巴细胞免疫治疗T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及其靶向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王苏贵皇立媛姜福金吴自余...
    731-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HNRNPA2B1)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筛选靶向治疗前列腺癌的中药活性成分。方法:通过GEPIA、UALCAN和THPA数据库分析HNRNPA2B1在前列腺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前列腺癌预后关系,并分析HNRNPA2B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关系。使用TIMER数据库分析HNRNPA2B1与前列腺癌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使用LinkedOmics和DAVID数据库分析HNRNPA2B1基因的正相关基因和KEGG通路。使用比较毒理基因组数据库(CTD)筛选能靶向作用于HNRNPA2B1的中药活性成分。结果:HNRNPA2B1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与前列腺癌预后相关,且与淋巴结转移及Gleason评分有关。HNRNPA2B1与细胞纯度、B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均呈正相关(r=0.197、0.355、0.363、0.114、0.327、0.258,均P<0.05),其参与前列腺癌细胞的免疫浸润。KEGG通路分析HNRNPA2B1及其正相关基因主要参与剪切体通路和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通路。进一步通过比较毒理基因组数据库筛选发现槲皮素、白藜芦醇、染料木黄酮等可能是靶向作用于HNRNPA2B1的中药活性成分。结论:HNRNPA2B1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与前列腺癌预后及免疫浸润有关。槲皮素、白藜芦醇、染料木黄酮等中药活性成分可能通过靶向作用于HNRNPA2B1在前列腺癌中发挥作用。

    前列腺癌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生物信息学中药活性成分

    动脉血气分析判读Excel电子表格在实习生酸碱平衡紊乱教学中的应用

    李瑞琦吴子健吴杰斌任佳佳...
    737-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动脉血气分析判读Excel电子表格临床路径在医学实习生酸碱平衡紊乱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名徐州市中心医院实习的201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名,女28名,年龄22~25岁。将50名学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由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名资历相似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试验组采用动脉血气分析判读Excel表格设计思路的四步分析法进行临床路径教学,对照组采用经典动脉血气分析判断方法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培训后理论考核成绩、酸碱失衡判读的理解用时,以及师生对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授课前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教学培训后试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93.4±5.1)分]高于对照组学生[(87.4±5.6)分],试验组学生被激发兴趣的比率[84.0%(21/25)]高于对照组[44.0%(11/25)],参与课堂满意度的比率[76.0%(19/25)]高于对照组[40.0%(10/25)],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比率[92.0%(23/25)]高于对照组学生[56.0%(14/25)],方便课后自主练习的比率[88.0%(22/25)]高于对照组[44.0%(11/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酸碱失衡判读的理解用时[(88.6±12.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21.6±24.1)min],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师问卷调查带教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认为基于血气分析判读Excel电子表格的临床路径辅助教学更有助于理论授课。结论:基于动脉血气分析判读Excel电子表格的临床路径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酸碱平衡紊乱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酸碱失衡的理解与判断。

    临床路径Excel电子表格血气分析酸碱失衡临床教学

    氢气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展望

    张敏洁张小杉段莎莎施依璐...
    74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心肌损伤的最重要原因,常见于冠心病和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率和死亡率高,其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等。目前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但效果不佳。氢气作为一种小分子无毒还原性气体,在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明显保护作用,是未来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方向,本文就氢气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未来应用临床的初步展望进行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氢气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