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阴茎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362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57.0±0.7)岁.临床N分期N.期239例,N1期57例,N2期37例,N3期29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远处转移.根据肿瘤直径及位置,50例行扩大包皮切除术,283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29例行阴茎全切术.183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47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肿瘤病理类型、肿瘤直径、HPV病毒亚型、术后病理分期、总体生存率(OS)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阴茎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并计算患者5年OS.结果 术后病理分期:T1a期137例,T1b期24例,T2期51例,T3期136例,T4期14例;N0期235例,N1期54例,N2期31例,N3期42例.病理类型:鳞状上皮癌300例,疣状癌40例,肉瘤样癌7例,原位癌6例,基底样癌6例,腺鳞癌3例.最常见的细胞分化类型为高分化(160例,44%),其次为中分化(130例,36%);低分化46例(13%),未判定分化类型26例.135例肿瘤直径<3 cm,142例肿瘤直径≥3 cm,85例肿瘤直径未明确.173例(48%)HPV阳性,189例(52%)HPV阴性.362例术后随访(43.9±1.4)个月,79例随访过程中因肿瘤广泛转移而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PV阳性患者的5年OS高于HPV阴性患者(79%与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原发灶肿瘤直径≥3 cm(142例)患者的5年OS低于肿瘤直径<3 cm(135例)患者(69%与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高、中、低分化患者的5年OS分别为85%、70%、58%,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分期T1a、T1b、T2、T3、T4期患者的 5 年 OS 分别为 90%、67%、71%、68%、37%(P<0.01);其中,T1a、T1b、T2 期患者 5 年 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N0、N1、N2、N3期患者的5年OS分别为91%、62%、57%、30%(P<0.01);患者N分期越高,预后越差.24例T1b期患者中7例未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17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T1b期清扫淋巴结、T1b期未清扫淋巴结及T2期患者的5年OS分别为73%、57%、71%(P=0.22).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 分期(HR=4.55,95%CI2.64~7.85,P<0.01)和肿瘤分化程度(HR=2.09,95%CI 1.09~4.02,P=0.03)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细胞分化越差,患者预后越差.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手术能改善T1b期阴茎癌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