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男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黄宇烽

月刊

1009-3591

editor@androl.cn

025-80860178,84815775

210002

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

中华男科学杂志/Journal National Journal of And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男科学、生殖医学最新研究诊治进展,有关男女不育症、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等诊治与研究动态、实验诊断方法、男科重要新闻、重大学术活动、出版消息、书刊评论等。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核心引文医学类核心期刊,并被美国CA、Medline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转录组学联合网络药理学探究高血压通过cGMP/PKG信号通路诱导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

    冯隽龙李海松孙松王彬...
    771-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探讨高血压诱导勃起功能障碍(E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L-精氨酸组(LA组),Wistar Kyoto大鼠为对照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400 mg/kg 9 g/L生理盐水.LA组大鼠腹腔注射400 mg/kg L-精氨酸,每天一次,连续7 d.然后评估所有大鼠的血压和勃起情况.使用ELISA、Western印迹和RT-qPCR评估通路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转录组学联合网络药理学发现,cGMP/PKG信号通路是高血压诱导ED发生的关键信号通路,动物体内实验中,模型组的勃起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印迹和RT-qPCR显示,模型组eNOS和PKG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模型组sGC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A组eNOS、sGC和PKG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高血压抑制了 cGMP/PKG信号通路,降低了 eNOS、NO、sGC、cGMP和PKG蛋白的表达以及睾酮水平,从而抑制了阴茎血管平滑肌松弛,降低了勃起功能.

    转录组学网络药理学高血压勃起功能障碍cGMP/PKG信号通路

    欢迎订阅《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编辑部
    781页

    弱精子症患者精子lncRNA与mRNA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石水波罗龙华刘莲黄学明...
    782-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DNBSEQ平台测序技术构建文库,并以此来确定人类正常与弱精子症精子中lncRNA和mRNA的表达差异,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在弱精子症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将9份正常精液样本及9份弱精子症精液样本分组后,分离精子,提取总RNA,通过DNBSEQ测序平台检测得到RNA-seq在精子中的表达情况,通过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进一步分析其相关功能情况.结果:使用DNBSEQ平台检测,每组平均产出10.64G数据,共检测到282 185个RNA,包含有107 009个lncRNA,其中15 157个lncRNA具有表达差异,2 190个lncRNA表达上调,12 967个表达下调;共检测到19 514个mRNA,其中13 736个mRNA具有表达差异,4 995个mRNA表达上调,8 741个mRNA表达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精子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功能以及精子发育、受精相关的通路上.结论:通过对弱精子症与正常精子的测序分析,鉴别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可通过胞膜离子通道对精子功能进行调控,进而导致弱精子症的发生,可为弱精子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分子基础.

    长链非编码RNA弱精子症RNA测序差异表达分析

    《中华男科学杂志》论著中、英文摘要书写要求

    《中华男科学杂志》编辑部
    788页

    基于流固耦合的膀胱颈角对排尿影响程度的应用研究

    贾旭东郭小皖张婉泽路丽娟...
    789-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利用膀胱颈角(BNA)评估膀胱颈开口变形程度,并通过流固耦合分析,评估膀胱颈角对排尿的影响.方法:建立理想化的膀胱、前列腺及尿道的几何模型:BNA正常模型、BNA增大模型.通过流固耦合模拟尿液在膀胱、膀胱颈、尿道内的流速和压力变化及前列腺的位移,评估BNA变化对尿流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145例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的下尿路症状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急性尿潴留(AUR),将其分为AUR组(39例)和无AUR组(106例),并根据前列腺体积及尿流率大小分组,评估BNA对排尿的影响.结果:通过对BNA正常模型与BNA增大模型对比仿真分析发现两组模型流体域总压及流速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前列腺位移最大的部位为膀胱颈部,BNA正常模型膀胱颈部位移较小且尿道内径未发生变化,BNA增大模型膀胱颈部位移更大且尿道开口内径缩小.通过流固耦合结果分析证明BNA增大对排尿有显著影响.AUR组与无AUR组间PSA、TPV、TZV、IPSS、Qmax、IPP、PUA、BNA存在明显差异(P<0.05).按照尿流率大小分为3组,各组平均BNA:Qmax<10 ml/s组为83.7°±2.5°、Qmax 10~15ml/s组为67.5°±1.8°,Qmax>15ml/s组为65.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间对比,Qmax<10ml/s组BNA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前列腺增生分组各组平均BNA:Ⅳ度组为105.8°±6.0°,Ⅲ 度组为 82.8°±3.5°,Ⅱ 度组为 71.5°±2.0°,Ⅰ 度组为 67.2°±3.1°,正常组为 65.0°±3.7°(P<0.05),正常组、Ⅰ度组、Ⅱ度组的组间BN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组、Ⅳ度组的组间B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组、Ⅳ度组分别与正常组、Ⅰ度组、Ⅱ度组之间B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NA与TPV、TZV、IPP、PUA、IPSS、Qmax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P<0.05).结论:BNA的改变会对排尿造成影响,且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严重程度关系密切.BNA可能是评估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下尿路症状严重程度的重要的解剖学因素.

    膀胱颈角流固耦合计算流体力学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腹膜外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治疗顽固性膀胱颈挛缩的疗效分析

    李金东张冲吕蔡刘振湘...
    798-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膜外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治疗顽固性膀胱颈挛缩(BN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采用腹膜外途径的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治疗的1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顽固性BN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BNC患者均有反复尿道扩张以及≥2次经尿道手术处理瘢痕失败的病史.术前膀胱镜明确诊断,同时切除部分狭窄的瘢痕组织削平抬高的膀胱颈.手术采用达芬奇Si机器人系统,通过腹膜外途径的四孔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术中倒"T"型切开膀胱颈及前列腺部尿道狭窄环,切除前列腺部尿道腹侧3点→9点的倒"V"形瘢痕区域,3-0倒刺缝线连续全层缝合膀胱颈与倒"V"形尿道,留置F20硅胶导尿管2周.术后3个月进行膀胱镜检查、最大尿流率检测、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最大尿流率显著提高[(20.3±1.77)ml/svs(3.65±1.27 ml/s]、IPSS 评分和 QOL 评分均显著改善[分别为(5.9±2.02)分 vs(30±1.15)分和(1.3±0.95)分vs(5.2±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镜检查显示膀胱颈宽阔且平坦,膀胱瓣存活且血运良好.中位随访13.2个月,均达到治愈标准.结论:经腹膜外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为顽固性BNC提供了一种新的尿路重建方式,具有微创、高效、成功率高的优势.

    膀胱颈挛缩改良YV成形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和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关系研究

    薛松张祥潘鑫易晓明...
    803-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前列腺癌患者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和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XRCC1)基因多态性与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行雄激素剥夺治疗+双药化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0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PCR-PFLP方法对患者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GSTP1-rs1695位点和XRCC1-rs25487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并探究GSTP1和XRCC1基因多态性与患者3年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103例前列腺癌化疗患者GSTP1-rs1695位点和XRCC1-rs25487位点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x2=9.794,P>0.05).GSTP1-rs1695 位点中 AA 基因型占比为 65.05%(67/103),AG 基因型占比为 23.30%(24/103),GG 基因型占比为 11.65%(12/103);XRCC1-rs25487 位点中 AA 基因型占比为 29.13%(30/103),AG 基因型占比为 50.49%(52/103),GG 基因型占比为 20.39%(21/103).GSTP1-rs1695 AA 型化疗敏感性为 35.82%,低于 AG/GG 型 58.33%(P<0.05).XRCC1-rs25487 AA 型化疗敏感性为 40.00%,AG/GG 型45.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TP1-rs1695、XRCC1-rs25487不同表型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GSTP1-rs1695 AA型3年总生存率低于AG/GG型;XRCC1-rs25487 AA型低于AG/GG型(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STP1-rs1695 AA型、XRCC1-rs25487 AA型均为前列腺癌患者化疗后3年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GSTP1-rs1695、XRCC1-rs25487基因多态性对前列腺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和预后均有一定影响,GSTP1-rs1695和XRCC1-rs25487 A等位基因突变均可导致更短的3年生存率,G等位基因突变可带来更好的化疗敏感性和生存期.

    前列腺癌谷胱甘肽S转移酶P1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基因多态性化疗敏感性

    盐酸舍曲林联合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在早泄治疗中的应用

    李树根高尚顾振卫赵道华...
    809-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盐酸舍曲林联合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在早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早泄患者80例,分组依据为计算机随机法,对照组实施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治疗,观察组实施盐酸舍曲林联合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ELT)、每周成功性生活次数、早泄诊断量表(PEDT)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ELT、每周成功性生活次数[(5.39±1.17)min、(1.82±0.45)次/周]显著优于对照组[(2.49±0.73)min、(0.93±0.19)次/周,P<0.05];治疗前两组PEDT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ED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7.42±2.04)分vs(9.85±2.36)分,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盐酸舍曲林联合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在早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且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盐酸舍曲林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早泄应用效果

    探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聚精汤通过抗氧化应激改善精子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治疗弱畸形精子症的临床研究

    樊千陈赟薛建国孙志兴...
    813-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与抗氧化应激药联合精子能量代谢剂对比观察聚精汤治疗弱畸形精子症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纳入标准将弱畸形精子症患者分为聚精汤治疗组(聚精汤口服)和阳性对照组(天然型维生素E软胶囊联合左卡尼汀口服液).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患者精液常规参数、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MP)、精浆活性氧(R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精子和精子线粒体超微结构.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差异,分析聚精汤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结果:共纳入并完成治疗随访60例患者,其中聚精汤治疗组30例,阳性对照组30例.聚精汤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76.8%vs43.3%,P<0.05).与治疗前比较,聚精汤治疗组治疗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PR%)、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DFI和MMP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精浆ROS水平有所下降(P>0.05),SOD水平明显提高(P<0.05);阳性对照组治疗后PR%、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DFI和MMP亦有改善(P>0.05),精浆ROS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SOD水平有所提高(P<0.05).聚精汤治疗组治疗后PR%(42.68±15.86%)、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3.66±1.72%)、DFI(16.61±4.20%)和MMP(61.79±8.61%)的改善均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聚精汤治疗组治疗后精浆ROS水平略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SOD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聚精汤治疗后精子线粒体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随访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聚精汤可以显著提高弱畸形精子症患者PR%、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MMP和精浆SOD水平,有效降低DFI和精浆ROS水平,并改善精子线粒体超微结构,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改善精子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途径发挥临床疗效机制;聚精汤临床治疗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天然型维生素E软胶囊联合左卡尼汀口服液.

    聚精汤阳化气、阴成形弱畸形精子症精子线粒体抗氧化应激机制

    "肾-精室"理论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应用探析

    王浩张继伟晏斌王福...
    819-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男性不育症的发生多与"肾精亏虚,精室失用"有关.本文提出"肾-精室"理论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应用,概述了肾与精室的理论溯源,并阐明肾中精、气、阴、阳之不足影响生殖之精的化生,从而导致精室藏泄功能失用,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临证中,遵循精室"以通为用"的特性,针对不同证型明辨病因病机,补肾与通利精室相结合,有利于精液质量的恢复,提高男性生育率.

    精室男性不育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