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智慧农业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智慧农业导刊
智慧农业导刊
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乡融合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的生态观视角

    张威威杜欢政陆莎
    164-167,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生态观的指导下,挖掘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的过程中面临城乡生态制度、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创新难融合的困境.建议促进城乡生态政策体系融合,夯实乡村生态发展制度保障;推进城乡生态产业全流程融合,加速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强化城乡生态科技创新融合,提升乡村生态科技创新水平,以此加快乡村生态振兴的进程.

    马克思的生态观城乡融合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政策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吴娟娟
    16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结构失衡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从拓宽引才渠道、加大培养力度、健全人才机制体制、优化人才环境等途径入手,切实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乡村人才人才机制队伍建设建设路径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耕文化复兴路径研究——以湖州荻港桑基鱼塘为例

    张羽祯蔡佩宏关琮严
    172-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母,拥有悠长的历史,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和基础.该文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如何让传统农耕文化焕新发展并赋能乡村振兴进行研究.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当下,透过传统农耕文化所面临的传承、认同、没落等方面的生存困境,剖析其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并以湖州荻港桑基鱼塘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窥探并总结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历史经验.该文分别从文化内在塑造文化场域、特色文化产业链形成融合布局开发及多方聚合协同治理3方面切入,探寻乡村振兴视野下农耕文化的复兴路径,为农耕生存空间扩容.

    农耕文化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桑基鱼塘乡村生态文明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以大理喜洲为例

    李容霞
    176-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兴盛、良好生态、乡村文明风尚、有效治理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在十九大中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的一个总体要求;为吹响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在党的二十大中,明确提出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大理喜洲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和非遗特点进行分析,在现有成果之上,创新方法、探索路径,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路径与实践大理喜洲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困境与进路研究

    李颜丁晓彤张津珠
    18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发展目标.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能够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凝聚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对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弥补乡村文化建设短板,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现实性难题.

    乡村振兴乡村公共文化公共服务乡村发展基层治理

    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路径——以广东省为例

    肖小爱
    18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突出,乡村振兴任务重.新时代条件下,广东要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该文通过深入阐释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分析广东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还存在引领动力不足、引领能力不够突出、引领凝聚力不够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党组织体制机制、提升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效能、创新基层党建方式方法及探索"党建+生态"模式等方面,构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路径.

    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新时代路径广东省

    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以"藤富之路"项目为例

    刘佳瑶杨欢欢方恒鑫冯宁...
    189-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该项目以传统藤编手艺为基础,将碳中和时代下追求个性化、自然主义的消费市场作为核心,利用"非遗+产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提高藤编市场占有率,扎实推进藤编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非遗文化汉中藤编电子商务增收致富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以苏区大埔县为例

    郭文招古碧梅
    19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区大埔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主要做好粮食安全和防返贫监测、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农村治理及产业振兴等工作,荣获"2018-2020年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平安中国示范县"等称号,为苏区县的共同富裕路径作有益探索.该县在实践中发现短板,如认识不足是关键、思维不活缺出路、人力不足欠活力和基础薄弱少支撑等,并提出用好上级苏区政策、抓党建促振兴、抓特色产业促发展等工作设想.

    苏区大埔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做法设想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