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杨荣

双月刊

1008-6838

shandongnzxb@163.com

0531-86526071,86526072

250352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研究妇女理论、妇女问题和妇女教育为特色的专业性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宗旨,以探讨性别平等理论、女性与社会发展、女性与法律、女性文化、妇女教育等女性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妇女整体素质,促进妇女的社会参与和两性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稳定工作、父母经济依赖与性别观念的代际传递

    刘爱玉罗聪聪姜凤姝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 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代际匹配与夫妻匹配数据,基于性别地位实践视角,可考察性别观念在代际间的传递与变迁.父母以教育、职业、收入为核心表征的绝对地位和由此型构的父母相对地位,以及父母的性别角色观念,共同塑造了子代的性别角色观念.在性别观念代际传递上,父母双方的性别观念对子代性别观念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父亲的影响程度高于母亲.父母性别观念的传递在不同性别的子代间存在差异,儿子要比女儿更倾向于继承传统的性别观念.工作稳定性状况所代表的父母绝对地位,显著影响了子代性别观念.父母相对地位上存在的经济依赖关系,对女儿持有现代性别观念具有显著性影响.子女的性别观念正是在以父母为核心组建的家庭场域中,通过社会化和文化传承,经由父母的教养实践和性别角色期待所形塑.

    不稳定工作性别角色观念代际传递性别地位实践

    易地迁建中"大娘"的性别身份与生计重构——以黄河滩S安置社区农村老年妇女的经济实践策略为例

    闫红红郭燕平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滩区迁建等移民搬迁民生工程能有效帮助群众走出发展的困境,但移民安置后面临的生计冲击亦不容小觑.学界对移民搬迁后的生计状况及政策支持已作出详尽的探讨,然而相关研究往往缺乏性别研究的视角,也较少考察移民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来应对生计的变化和重构日常生活.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项目作为背景,聚焦鲁西北S外迁安置社区老年妇女这一常被认为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分析她们如何运用各种性别化策略应对安置后生计危机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在移民安置后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农村老年妇女既会通过展演"弱势的女性气质"与基层干部进行利益协商,也会及时切换自身性别角色,成为重建家庭生活的主导者;但另一方面,受制于"贤妻良母"、隔代抚养"代母职"等性别身份想象,她们只能在繁重的家务和看护劳动的缝隙打着各式零工帮补家计.通过照见农村老年妇女应对生活困难的非凡韧性,不仅可呈现出移民安置这一特定情境下女性主体性的具体实践经验,还可勾勒出移民搬迁中性别身份认同与经济实践相互作用的复杂路径.

    农村老年妇女易地迁建性别身份性别展演生计重构

    民族乡村旅游治理中女性精英参与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

    史玉丁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乡村旅游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路径备受关注.研究发现,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经验行为、参与特征对女性精英参与民族乡村旅游治理的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经验行为的正向影响最大.行为态度不直接影响女性精英的行为意向,但通过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经验行为与行为意向进行间接关联.可从性别平等、政府政策导向、乡村旅游和乡村治理培育三个方面推动女性精英参与民族乡村旅游治理.

    女性精英参与机理民族乡村旅游治理计划行为理论

    社会资本视角下工程移民女性就业融入研究

    吴晓晴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移民时代,工程移民女性作为传统农村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转变的典型代表,其就业融入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工作视角,结合实地调查,重点考察女性就业融入实践机理可以发现,女性移民就业意愿较为强烈,但其理想就业与现实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其就业资本面临人力资本、性别分工、移民身份以及社会网络等困境.社会工作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小组活动和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了女性移民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构建了女性移民社会支持网络.为进一步强化女性移民就业融入网络和保障,可从劳动力人口瞄准、社会工作介入、性别歧视监控和人际网络强化四个方面着手.

    工程移民女性社会资本社会工作移民就业融入

    反性别意识形态:基于"生物—社会学"的性别文化审思

    蒋洪利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社会,一谈起性别问题,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将之归为"妇女问题",甚至在很多时候,性别权利、性别平等等话语可以直接等同于妇女权利、妇女平等.殊不知,这正是性别意识形态所设下的认知陷阱.它在窄化性别观念、驱逐男性的同时也放逐了性别话语的有效性.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种基于"生物—社会学"建立起来的性别意识形态因其"自然化"而被视为一种不证自明的存在.它使得性别解放的概念很容易被挪用、误置和错置.在这种"非反性别意识形态"认知的作用下,性别差被固化在某些知识结构与观念谱系里,成为阻碍性别解放的关键性要素.

    "生物—社会学"性别意识形态性别解放文化反思

    性别·制度·权力——以近代湖南新式女子教育为中心

    侯杰朱旭华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女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女性不断摆脱传统性别制度、文化和观念的束缚,逐渐实现自我的解放,并进一步争取性别权力.位于两湖地区的湖南女子教育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从 1903 年第一所女子学校建立到 1921 年"男女同学",是湖南新式女子教育的重要发展时期,为湖南女性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接受新式教育的湖南女性不仅坚决反抗"男尊女卑"的传统伦常,而且追求男女平等,获得一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职业权、婚姻自决权等,改变着性别制度和社会制度.

    湖南"兴女学"妇女解放性别权力

    发掘本土资源,辩证"性别"有别——读李小江《史学的性别》

    康正果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学的性别》是一部书评集,立论基于两个要点:一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基于各自的生理性别;二是不同的性别制度基于各自的地缘环境.通过与所评之书作者的对话,首先厘定了华夏语境中"别男女"的性别秩序,及其男外女内和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进而详析妇女"三从"的性别制度何以得受父权制荫庇,女性的弱势身份在传统宗法社会中何以反比男人更易幸存;同时剖析男性中心的史书如何编造"红颜祸水"的故事,并特别赞赏边缘文人编著的类书所记录的妇女创造的物质文明.

    性别本土性性别制度女性文献史观

    对"性别化记者"的质疑:新世纪中国女记者媒介形象的建构、流变及其语境

    徐星星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20 世纪末,中国女记者多以知识分子或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现身公共领域.进入 21 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新的建构与流变.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分析新世纪六位代表性女记者的新闻文本及评论文本,可回溯女记者媒介形象流变的发生及时代语境.将新闻文本关键词和评论文本情感数值对照分析可发现一对矛盾关系:女记者的性别身份愈发凸显,网民对女记者的情感表达愈发正向.换言之,这种正向的认可更多是建立在女记者的性别身份之上,而非职业身份.新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媒体宝贝""战地玫瑰""网红记者""国民初恋"等流变,其背后隐匿着社会文化观念对女记者乃至女性整体的时代认知.重性别身份轻职业身份的吊诡现象值得警惕,高曝光个案营造出女记者享有较高关注度及职业地位的幻象,但本质上消解了女记者作为"职业记者"而非"性别化记者"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同时削弱了女性艰难获取的公共话语权.

    女记者性别化记者媒介形象公共话语权自然语言处理

    "教""养"之间:父亲育儿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马缨马冬玲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从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理论出发,考察性别意识、时间约束与相对经济资源三个因素对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和"养"的影响以及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发现性别意识越平等,父亲越倾向于较多地参与"教"和"养";父亲在家庭中相对其配偶的经济资源越丰富,越倾向于较少地参与孩子的日常照料和学习辅导,尤其是年龄较大孩子的日常照料;配偶工作对父亲参与的作用不显著,但与长辈同住会降低父亲参与0~6岁孩子的日常照料的概率.受益于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我国男性在育儿方面的参与得到增加,但男性对"教"和"养"仍存在选择性投入,我国独特的家庭居住模式和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使时间约束对父亲参与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

    父亲育儿参与性别意识时间约束相对经济资源

    中国家庭婚姻支付的变动趋势、城乡差异与地区模式(1978-2018)

    王尚慧
    10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中涉及婚姻支付的数据,对改革开放40 年来(1978-2018年)中国家庭婚姻支付的变动趋势、城乡差异和地区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地区彩礼和嫁妆的发展比农村地区更为均衡,城镇地区彩礼和嫁妆上涨趋势基本一致,而农村地区2000年以后彩礼增长速度远超嫁妆,农村地区彩礼快速增长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大于城市地区.根据各地区城乡的彩礼金额和彩礼与嫁妆的比值,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划分26个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婚姻支付模式,可将婚姻支付模式划分为"非均衡式高彩礼""非均衡式中等彩礼""均衡式中等彩礼"和"均衡-非均衡式低彩礼""均衡式高彩礼"(城市地区独有)5种类型.不同婚姻支付模式中的彩礼和嫁妆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不同,未来应从彩礼与嫁妆并行的角度分析"天价"彩礼的成因.

    婚姻支付彩礼嫁妆城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