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编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编辑
中国编辑

张增顺

双月刊

1671-9220

010-58582210/2208/2209

100011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中国编辑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编辑》杂志为中国编辑学会会刊。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现为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   《中国编辑》自2002年创刊以来,努力为出版和传媒产业搭建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其前沿视野、新颖视角和独特的人文情怀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关注。它以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改革和繁荣,促进编辑学的研究为宗旨;以各类编辑人员、编辑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编辑专业的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举凡关于编辑工作的、与编辑工作相关的、编辑所关注的均列入视野,学术性、实用性、可读性、资料性的统一为其特色。核心内容是反映中国编辑的工作及生活,研究中国编辑出版的历史及现状,关注全球报刊等媒体发展趋向,介绍海外编辑出版现状。是研究编辑理论的净土,交流编辑经验的园地,提高编辑素质的课堂,更是编辑人的精神家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动力、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庄红权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核心驱动力.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与基本内涵,提出新质生产力能够作为发展引擎强化出版动能、作为协同源泉活化出版要素、作为跃迁创新丰富出版业态,从而赋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研究、挖掘、应用和适配新质生产力四个核心维度,详细阐述了完善出版理论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出版生产关系等实践进路,以期全面促进出版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新质生产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

    建构中国新闻学标识性概念:根本来源、概念化方法与生命周期

    涂凌波马娅萌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打造标识性概念是一项基础工作,文章围绕标识性概念的来源,建构的过程、条件与方法,以及概念的生命周期等基本问题展开研究.中国的新闻实践及其经验知识是中国新闻学标识性概念的根本来源,这是"标识性"所具有的文化意涵、自主意涵.概念化是将新闻实践经验上升为学术概念的必要过程,需要经历确定概念指向的对象、出入经验语境、对经验材料进行分类和学术论证等环节.标识性概念的生命力在于其在学术共同体和社会领域的流通与认同,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其生命周期越长,而提炼中层概念是建构中国新闻学标识性概念的重心.文章还探讨了提升新闻学标识性概念的抽象层次、延长概念生命周期的具体路径.

    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新闻学标识性概念新闻实践知识生产生命周期

    智能传播时代"智能鸿沟"的走向探询

    彭兰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传播时代,数字鸿沟将发展为智能鸿沟,智能鸿沟在四个方面的走向尤其值得关注:其一是"知识沟"的升级,知识沟的新表现体现在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质量差异,以及知识生产能力的差异;其二是"生存沟"的深化,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差异会带来人们生存能力与权利保护方面的差异,也会带来新的社会分化;其三是"表达与参与沟"的延续,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人文精神、社会参与动因等差异,会导致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落差;其四是"反异化沟"的凸显及其挑战,不同人群对技术异化风险的认知、反思意识和对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会不断显现,技术精英在这方面的"落伍"风险更不可小视.

    智能传播智能鸿沟数字鸿沟知识沟生存沟技术异化

    国际传播与技术政治:海底电缆与数字平台作为国家间权力变量

    任孟山穆亭钰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底电缆作为全球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设施,推动了数字平台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国际信息流动的关键枢纽,在物理和认知层面实现了"国家边界"的跨越.由此,数字平台成为跨越国家边界参与国际传播的新兴权力变量,通过嵌入日常生活和实践,改变了国际传播中权力博弈的模式.特别是以美国的数字平台为代表,呼吁"自由开放数字环境",借助海底电缆和数字平台的领先地位实现对他国的信息渗透,以维护其科技、经济和政治优势.面对这些数字平台带来的国际信任和安全危机,应发挥国家监管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博弈和信息流动中维护国家安全与主权.

    海底电缆基础设施数字平台国际传播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训练的版权争议与解决

    谢宜璋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规模作品训练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进步的关键,逐一授权许可的主流版权交易模式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海量作品学习的基础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训练直面版权合法性障碍,在技术发展与版权人利益间如何抉择成为全球焦点议题.比较法层面,日本采取较为宽松的版权豁免政策,欧盟秉持严格的有条件限制例外,美国、英国及加拿大则经历了从聚焦技术发展到兼顾版权利益的态度转变.在适用合理使用抑或法定许可的学理争论之际,自发于市场的"作者—内容提供商—人工智能服务商"授权许可模式已经形成.在利益平衡理念下,我国应在人工智能作品训练中引入版权人"选择退出"机制,在版权侵权责任中适用避风港规则,在保护版权人利益的同时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留足空间.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训练版权合理使用法定许可

    数据资源持有权:机构媒体应对AI侵权的升维因应

    徐偲骕李凤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知识产权框架可能无法妥善解决机构媒体内容被大规模抓取以供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的矛盾.机构媒体生产的内容对AIGC产业而言并非用来"读"的内容,而是数据语料;而且,后者获取内容后提供的并非简单的信息聚合服务,对媒体产业构成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替代,而是一种全方位的"降维打击",甚至不具有主观刻意,只是附带性后果.因此,二者的冲突实质其实并不是知识产权.新旧产业之间的矛盾不可能单纯依靠司法裁决来化解,形成新的利益平衡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文章提出,中国数据三权分置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应对思路,机构媒体可从主张三权之一的数据资源持有权的角度来"升维"应对AI侵权.文章最后建议应以激励相容为目标,一方面确保具有公共性价值的传媒业能够在经济上继续有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建立起能够持续、合法供给高质量数据集的产业环境,这关系到中国大模型产业未来的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机构媒体著作权数据要素数据三权分置

    "他山之石"与"中国路径":有声读物海外出版市场概况、特征及启示

    陈丹王元欣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我国有声读物出版蒸蒸日上,实现突破性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有声读物出版市场.然而,我国虽在市场规模上占有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不足.放眼全球,有声读物海外出版市场上仍有大量可借鉴的"他山之石".基于此,本文围绕市场规模、政策环境、国际化道路、内容评价机制几方面,剖析了当前有声读物海外市场概况,发现海外有声读物出版市场上呈现出产业主体不断增多、内容生态渐进变革、技术革新持续赋能、社交媒体协同营销等特征趋势,进而从传播环境、主体、内容、渠道、技术、效果等角度提出未来有声读物出版持续发展的"中国路径".

    有声读物听书海外出版市场内容生态商业模式阅读形态

    数据生产要素驱动新闻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时代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田自豪王斌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生产要素推动了新闻传播实践的系统性重构,媒体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闻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时代化的新命题,需要从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方面综合考量.首先,在时代特征层面,进入数智时代后,数据生产要素的关系偏向性使媒体在数据资源的占有、相关产品的分配和人际交往的协调方面均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要求媒体变革产业结构、提升从业者素养、改变舆论引导方式.其次,在理论逻辑层面,新闻业需要认识到数据生产要素的结构二重性,即数据既是劳动对象也是劳动工具、既是实践产物也是社会秩序.最后,在实践路径层面,媒体应开掘数据动能,塑造新型主流媒体产业结构;提升数据素养,培育新型主流媒体从业者;推进数据规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格局.

    数据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新型主流媒体中国式现代化主流思想舆论

    以短视频为媒: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实践进路

    何天平蒋贤成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当前具有复调特性的国际交往环境,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是极具重要性的时代使命.本文以短视频介入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为考察对象,指出短视频作为塑造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型中介系统,形成依靠视听语言与文化符号实现意义锚定的中介特性,具有以平台算法逻辑为基的中介机制,探寻共创国际交往良性生态的中介目标.在相关实践中,涌现出文化元素复调性、社群联结多维性、线上线下交往空间互构转换等新趋向.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应以共融创新思维深度挖掘转化文化资源,用共情理念促成情感联结的构建与延续,立足算法逻辑构建多平台多主体的复调传播矩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国际传播复调文化出海

    AI主播在我国主流媒体中的话语权力、伦理责任与全球共治

    刘娜王若宇田由甲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各个环节的应用,以人工智能主播为代表的智能传播主体成为活跃于主流媒体中的新兴角色.人工智能主播因为对人类主播在吐字归音、语言表达上的模拟以及类人的身份属性,决定了其拥有影响社会价值观输出、进行人类思想行为塑造的可能.本研究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让渡、弱化与失温三个面向出发,指出人工智能主播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效能的削弱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与伦理问题,并提出关于人工智能法制规范与伦理规约的实践方案,以实现智能化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主播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效能伦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