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编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编辑
中国编辑

张增顺

双月刊

1671-9220

010-58582210/2208/2209

100011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中国编辑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编辑》杂志为中国编辑学会会刊。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现为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   《中国编辑》自2002年创刊以来,努力为出版和传媒产业搭建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其前沿视野、新颖视角和独特的人文情怀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关注。它以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改革和繁荣,促进编辑学的研究为宗旨;以各类编辑人员、编辑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编辑专业的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举凡关于编辑工作的、与编辑工作相关的、编辑所关注的均列入视野,学术性、实用性、可读性、资料性的统一为其特色。核心内容是反映中国编辑的工作及生活,研究中国编辑出版的历史及现状,关注全球报刊等媒体发展趋向,介绍海外编辑出版现状。是研究编辑理论的净土,交流编辑经验的园地,提高编辑素质的课堂,更是编辑人的精神家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认识与新命题

    张涛甫翁之颢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时代,受多重因素影响,探索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特殊规律、建构当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新闻传播学需要从学科独特定位和鲜明特点出发,确定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与路径.其中,概念、知识、观念和文化,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展开与推进的四个具体层次;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下、本土与全球、守正与创新、总体与部分这五组关系,则共同构成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命题.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人工智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

    视听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与路径探析

    陈鹏叶茜林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视听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具有学科体系层面的先导性、理论层面的创新性以及实践层面的指引性.结合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来看,当前视听传播知识体系存在碎片化、滞后性、前瞻性不足等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视听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秉持的基本逻辑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行业实践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学科层面,要突出以视听内容创作表达为根本的学科特色;学术层面,坚持问题导向,面向理论、历史、技术与产业、内容叙事、国际传播五个维度加强研究;话语层面,积极开发视听传播"核心概念束"和"理论工具箱",形成学界业界公认的话语体系;行业层面,推动新质生产力转化落地,实现视听行业内协同发展,并辐射带动相关行业.就具体路径而言,视听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立足本土实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尤其关注学科体系和行业之间的互动互促,聚焦内容精品化、防止过度娱乐化、视听人才培养、传统文化挖掘等具体问题.

    视听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新质生产力三大体系

    基于国外出版业大模型最新应用的思考

    秦艳华侯玉丽李一凡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模型应用于出版业,国外出版机构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在我国,大模型在出版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仍存在诸多短板.基于国外出版业大模型最新应用的启示,我们应通过进一步构建精细化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高精深出版语料库、规范大模型合作机制、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跨模态营销方式、打造"智能体+"交互生态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实践,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模型应用之路.

    大模型出版业语料库内容生成营销方式复合型人才

    数智时代出版数据要素价值问题探究

    杨军陶安涛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出版数据要素已成为数字出版与出版数字化中的关键生产要素,逐渐渗透至出版的知识生产、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和价值.出版与数据双向融合互构所产生的出版数据要素价值,主要受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出版数据要素价值的功能表现在催生数字出版新业态与研究新范式、赋能文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参与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资源体系建设等方面.出版数据要素价值的生成过程及机理体现于出版数据资源化激活价值、出版数据资产化创造价值、出版数据商品化实现价值以及出版数据资本化增加价值的出版数据形态变化与出版数据要素价值生成耦合一体的过程中.出版数据要素价值的激活、凸显,推动了数据出版的创新发展.

    出版数据数字出版数据要素价值属性价值生成

    产业和公共利益维度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问题研究

    孔祥俊魏奕荧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的创作因素更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生成物可版权性问题更需要基于产业利益和公共利益考量.在生成端,生成物具有不可避免的财产化倾向.可版权性问题并非纯粹的理论问题,需基于公共利益进行反思,并以实践的真实需求为最终取舍标准.不同赋权方案下,投资原则的适用应回归激励创作的版权目标,创作原则的质疑可以通过产业激励解决.在输入端,人工智能机器训练构成合理使用主要以产业利益为推手,但仍存在充分的公共利益正外部性.技术发展下产业利益和公共利益更多表现出一致性,公共利益的实现依托于前沿技术的突破,以产业发展为媒介而间接得到满足.在来源端,模型训练核心在于高质量数据,更涉及产业利益上的争夺,成为竞争法上的数据权益问题,需要构建版权与数据权益衔接的利益体系.整体上应明确版权的功能和局限,非依赖于单一的版权框架解决全部问题.

    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产业利益公共利益生成端输入端来源端

    人机关系之辩:基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司法保护实践的思考

    杨昆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各国在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方面的司法实践存在差异,其分歧主要是对人的创造性与人工智能工具属性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看法.从人机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类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过程中关于模型、提示词、参数的选择修改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与传统辅助创作工具存在本质区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因缺乏人类创作主体而不构成作品.虽然目前不宜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提供著作权保护,但在知识产权法的范围内仍有适合其保护水平的可能.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作品独创性

    技术可供性视域下全民阅读的升维发展

    蔡骐聂海清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可供性为全民阅读的升维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时代机遇.在时间维度上,技术可供性创造了多线程阅读的可能,同时加速社会下人们对效率的追逐使得游牧式阅读模式逐渐流行.在空间维度上,技术可供性让阅读空间进一步开放,加之互联网时代对关系逻辑的强调,社会化阅读成为人们缓解孤独、积累资源的新途径.在感知维度上,体验逻辑贯穿阅读演变的全过程,在技术可供性的助力下,阅读从二维的身体交互走向了立体化的沉浸式体验.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未来应借助智能技术打造全时态阅读方案,利用连接技术培育极具行动力的自组织阅读社区,以虚拟技术构建多模态阅读界面,实现全民阅读在时间、空间和感知维度上的升维发展.

    全民阅读技术可供性游牧式阅读社会化阅读沉浸式阅读书香社会

    何以"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叙事策略与美学表达

    廖秉宜狄鹤仙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展演、大众化传播和创新性传承.借助良好的叙事策略和美学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在短视频平台中成功出圈.通过对抖音平台高赞的短视频进行分析,出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因囿于平台生态而表现出活态演绎型的题材偏好和多中心化的创作结构.在叙事框架上,出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以长幼同框、中外共域、古今结合的关系建构实现了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意义生产;在美学表达上,出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把握了受众的审美嬗变,以日常随拍的生活美学、精工匠意的劳动美学、东方韵味的服饰美学创建了审美通道.此外,该类短视频中流动出的民族自豪、代际情感及节庆情感为受众提供了情感按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社会化媒体叙事策略美学表达

    从情理融通到共鸣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情"观念的媒介构建

    吴飞颜繁冰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中,媒介不仅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扮演着文化价值观的塑造者和文明交流的桥梁等角色.数字化媒体的普及和发展重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共情的表达和感知也因此更加丰富和立体.而在这一过程中,共情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文章通过分析文明观念中的"情""理"脉络、描绘现代性危机与重构共鸣关系的可能,批判性地分析数字交往世界中的共情价值与共情风险,并进一步探讨在现代社会和新兴传播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的语境下,如何通过媒介有效地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情传播理性共情媒介构建数字交往文明标识

    立象尽意:中华文明意象传播的自我表征与话语建构

    谢清果韦俊全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象尽意""观象取意"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言说交流的重要表征,而浮沉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的各式文明意象亦成为中华文明言说的媒介符码、民族意识的媒介装置与文明生命的时空铭刻.意象内蓄着民族的生存认知、精神气质,而以"意象"进行交流、传播又显化着中华民族"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象中,意在言外"的独特传播思维与取向.中国意象与西方符号互为参照,与西方符号学不同,中国意象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情感本位上,强调以情化象、以情制象,超越表层的符码信息而进入到主体的意志层面,使符码更具情感力和传播力.可以说,中华文明意象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承载与象征,是文明与民族气质的自我表征,以意象言说的"立象尽意"方式也贯彻在中华民族交流交往的生活实践中.因而,将传统意象话语与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当下建构中国自主传播学知识体系,彰显中国传播学的自主性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传播文明意象主体性华夏传播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