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彭卫

季刊

1002-7963

010-85195836

100732

北京市建内大街5号

中国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论文、读书札记和书评等。以刊登名家名作为主,适当选登新人新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来稿须知

    2页

    殷墟甲骨南北两系演进关系探论——以胛骨钻凿布局、特色卜辞布局、占卜形式为视角

    赵鹏
    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殷墟村中南系历组二类与村北系典宾类以后各类胛骨上的钻凿布局、特色卜辞布局、占卜形式的演进序列来看,村中南系比村北系更早进入钻凿、卜辞沿骨边布局阶段,更早使用同一日对同一事件不同环节焦点进行占卜的组合方式,在这些方面是村中南系发展在先且影响了村北系.两系基本同时从多卜发展为一卜.

    钻凿布局特色卜辞布局占卜形式两系演进

    多语种史料中的成吉思汗御极叙事

    张晓慧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丙寅(1206)建号成吉思被普遍视为铁木真御极、蒙古帝国建立的标志.建号称汗所承载的铁木真开国御极的历史意义,似乎不容质疑.但实际上,蒙古开国史的讲述方式,在蒙元时代的多语种史料中不尽相同.讲述蒙古开国史,涉及如何赋予"事件"以"意义"的问题.除了丙寅建号,铁木真在猪年(1202-1203)战胜王汗的事件,以及1180年代首次称汗的事件,都曾被时人视为开国御极的标志性事件.受到不同语言文化中历史书写传统的影响,汉文、波斯文和蒙古文史籍在讲述成吉思汗开国史时,对上述事件各有侧重.

    成吉思汗御极丙寅建号

    金至民国全真道祖真信仰的形成与演进

    宋学立
    3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祖七真"是全真道祖真信仰的核心内容.金元时期,全真道祖真信仰呈现"祖真不分"与"祖真分立"并存、以"五祖七真"圣像崇拜构建宗祖认同的特点.元代中后期,"五祖""七真"的构成、祖真分立的格局逐步定型.明清民国时期,全真圣像崇拜渐趋多元化,文本书写成为传承祖真信仰的重要形态.圣像崇拜与文本书写成为不同历史时期构建传承全真祖真信仰的两大途径.

    全真道祖真信仰圣像崇拜文本书写

    《读书分年日程》在元末明初的流通与应用考

    蔡春娟
    5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一书旨在指导学者读书应试,使理学与举业毕贯于一.该书在元代尚未广泛流通开来,其流通地域以江浙行省北部尤其是程端礼行迹所至地区为主.该书虽然获得官府推广,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国家的用人政策、社会环境以及该书本身具有的特质,都使得程端礼瞩目的明经修行价值未得到充分实现.

    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辽东佟恩家族由明入清研究

    杨海英
    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清廷忌讳暴露与明朝的真实关系及后金建国后多次内部斗争,辽东佟恩家族由明入清之后谱系连接断裂.通过清理《满文原档》、《满文老档》、八旗世袭谱档、佟氏墓志铭及家族谱系,可知连接断裂的关键点是佟登的三弟"佟暹",他是明、清史料中唯一都提到的确切存在,但在《满文原档》中却了无踪迹.寻找"佟暹"的关键,在于他被掳入清后变为"佟延",即汉名"tungxian"译成满文时因"x"音缺位变成"hiyan",老满文写成"tungyan";在清史中往往又称为"佟三""佟山""佟选""佟显"等,无法与明代的"佟暹"挂钩.其父佟恩入清后则"一气化三清",同样变成了三四个不相干的人.由此造成佟氏家族的后裔,支离破碎者如佟镇国;离散无根者如佟养恭、佟养谦、佟养矩等;他们的确切关系还需确认,在新材料出现之前只能略作推测.

    佟恩佟登佟暹佟延《满文原档》

    "三正说"源流考

    任建芳
    8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正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先秦时期,尽管于春秋后期已存在夏商周"三正"的构建,但真正意义上的"三正说"并未成形.作为"三正"一词最早出现的"怠弃三正"之言,无论如何,不可能含有改正朔之意."三正说"的正式形成,源于西汉伏生《尚书大传》的阐释,经董仲舒将之与五德终始说相结合,而发挥为"黑白赤三统说",并成为《太初历》改正朔的重要依据,进而跻身官方正统学说之列.在刘歆"天地人三统说"的影响下,经《礼纬》等西汉末东汉初谶纬论著的进一步完善,最终被东汉官方钦定学说《白虎通义》所吸收,成为后世理解"三正说"的不二选择,"三正说"的内涵亦由此得以完整解释.

    三正说怠弃三正夏商周三统说黑白赤三统说天地人三统说

    秦汉时期的校长、士吏与游徼——兼论刘邦"为泗上亭长"事

    孙闻博
    10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长、士吏与游徼,是秦汉县下治安官吏的重要构成.秦及汉初,亭的长官不称亭长,也不称亭啬夫,多称校长.校长是有秩吏,署亭任职,不持亭印.县市亭负责人称亭啬夫,文书中省称"亭",持亭印.二者并不相混.刘邦"为泗上亭长",乃是《史记》用武帝时职官称谓予以比附,应为泗上亭校长.秦代"亭长"秩级高于汉代中期以后,刘邦禄秩高于萧、曹,同属"豪杰吏",身份并不特别低微.士吏在早期各县普遍存在,以捕盗为主责,相较于校长主亭,士吏主鄣,受令可领导鄣亭警备力量,并在乡亭徼循,"远其县廷".西汉武帝以降,军事色彩突出的士吏、发弩、髳长,已退出日常职官序列,各县不复常设;亭校长均称亭长,秩级降低,地位下降;加之县尉所属尉史改属县廷,县级武吏系统多有变动.与此同时,游徼作为外部吏,由县廷功曹署任,负责徼循.东汉在"部游徼"的基础上,复增"部贼捕掾".后者受县廷所遣,因事派出,更有助于贯彻上级命令,凸显县令长的集权趋向.县下治安官吏的设置及调整,反映秦汉王朝由战时体制转向日常行政体制的历史变迁.

    亭校长亭啬夫泗上亭长士吏游徼贼捕掾

    仪式、经学与政治:论汉代皇位继承的即位仪式

    石瑊
    12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皇位继承的即位仪式经由葬后即位向殡后即位的变革,最终发展成东汉太子于柩前受《尚书·顾命》即天子位、受传国玺绶即皇帝位的形式.从《白虎通·爵》篇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变革后汉代即位核心仪式的设立直接受到了《尚书·顾命》的影响.《尚书》学自文帝时进入朝廷并逐渐产生影响是促使即位仪式发生变革的一大因素,然而汉代即位仪式的发展在根本上仍然受到政治逻辑的主导.无论是缩短即位时间,还是避免场所迁移,即位仪式的发展始终着眼于皇位能够顺利地实现合法继承,从而令王朝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正显示出即位仪式的根本功用.

    汉代即位经学《尚书·顾命》《白虎通》

    支遁事迹与唐宋吴越地方佛教景观的生成

    沈国光
    13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代名僧支遁因曾居吴、越两地,成了唐宋时期两地佛教景观生成的重要历史资源.但他在吴地佛教历史结构中占据核心的位置,而在越地占据核心位置的则是另一位僧人道猷.因此,吴地支遁景观的生成多攀附、移植支遁行迹,越地支遁景观生成则多囿于六朝的文本.结合道猷景观的生成过程表明,确凿的行迹书写限制了地方佛教景观的生成,行迹不足征的僧侣及其轶事与神迹成为后世地方佛教景观赖以再生产与再创造的资源.

    景观吴越支遁道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