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彭卫

季刊

1002-7963

010-85195836

100732

北京市建内大街5号

中国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论文、读书札记和书评等。以刊登名家名作为主,适当选登新人新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来稿须知

    2页

    楚先祖季连年代辨析兼谈楚传说世系的形成

    蒋伟男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记载,楚传说世系自颛顼经老童、祝融(黎)、季连(穴熊)至熊丽,中间并无"弗能纪其世"的缺环.季连为楚传说先祖,活动年代尚难深究,《楚世家》受《帝系》等文献影响将其定为五帝时代人物.季连、穴熊为一人,是春秋晚期楚人对传说先祖与穴熊、熊丽以来的真实世系进行整合加工的体现,不应视作实录.楚人以颛顼为先祖,当如学者所论,是春秋时期楚人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主动靠拢的结果.

    季连楚世系安大简《楚居》古史传说

    承秦·过秦·摒秦:汉人秦论的三个维度

    汪高鑫
    2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秦而建的汉朝,对于秦朝历史多有论议.纵观汉人秦论,存在着"承秦""过秦"和"摒秦"三个维度."承秦"主在制度,肯定汉朝对于秦朝制度的继承性;"过秦"主在治政,揭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暴政;"摒秦"主在正统,将秦朝视为闰朝,从历史统绪上否定其政权的合法性.汉人秦论的三个维度,体现了汉人对于秦朝历史的认识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主要在制度层面,否定则主要在治政与正统层面.汉人秦论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过秦"则为其中的枢纽."汉承秦制"而以具有仁德特点的周制进行补充,与"过秦"思潮对秦政仁义不施、暴虐天下的批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朝持续不断的"过秦",给秦朝打上了深深的暴政印记,以至于人们不敢"道秦","摒秦"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汉人秦论对于汉朝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历代秦论奠定了基调.

    承秦过秦摒秦秦论三个维度

    "法后王":张居正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田澍
    3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居正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的务实性就在于能够客观地看待本朝法度的政治效力,在充分肯定其时代价值的同时,竭力将其付诸实践.张居正认为"法无古今",以"近民为要",指斥不切实际的"法古"意识,反对厚古薄今,明确主张"法后王".他认为明世宗"同符二祖",为"中兴"之主,与明太祖和明成祖是明朝值得效法的三位"后王".如果无视张居正对明世宗"中兴"地位的肯定,那就不可能客观地把握张居正"法后王"的思想要义和"综核名实"的行政特点.肯定本朝法度的当代价值是作为顾命之臣的张居正稳定政局和培育幼主明神宗最佳的路径选择,他希望明神宗能够成为像明太祖、明成祖、明世宗一样的"后王".

    张居正"法后王"明代二祖明世宗祖宗成宪

    从霸姬盘铭文看侯马盟书的分类

    鲁鑫
    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大河口M2002出土霸姬盘铭文可知,完整的西周誓仪包括立誓、孚誓、载誓三个环节.西周(賸)匜记载的两次盟誓活动亦可析分为同样的三个环节.受此启发,东周侯马盟书记载的盟誓仪式可以复原为四个步骤:一是参盟者就如何对待赵嘉的政敌立誓,从而形成"委质类"盟书中的第一则誓辞;二是参盟者就在"定宫、平(時)"祭告先君立誓,从而形成"委质类"盟书中的第二则誓辞;三是孚誓,参盟者立誓信守"委质类"盟书中的两则誓辞,从而形成"宗盟类"盟书;四是参盟者就如何对待赵嘉政敌的家族成员再次立誓,从而形成"纳室类"盟书.因此,侯马盟书中不同类别的盟书是在同一次盟誓仪式的不同环节形成的.

    霸姬盘盟誓(賸)匜侯马盟书

    "五星聚东井"天象与楚汉变局中的张耳归汉

    杨旭
    7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星聚东井"天象在《史记》《汉书》中被认为是汉朝兴起的象征之一.在中国古代不断有人质疑这一天象的真实性,但限于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平而停留在真伪莫究的模糊阶段.现代学者通过科学计算提出了"五星聚东井"出现的可能时间,认为汉高帝二年(前205)四月至五月的天象是最完满的"五星聚东井".但在《史记》的描述中张耳是在"五星聚东井"发生之后选择投奔刘邦,其时间早于汉高帝二年.软件模拟提供了其他几种相关的天象复原,但都难以被称为"五星聚东井",张耳因为天象选择投奔刘邦这一事件更可能是虚构的.从《史记》到《汉书》,"五星聚东井"的记载逐渐具体,这一变化源于对《史记》的解读而非新资料出现.张耳归汉的深层次原因是楚汉变局中各方势力斗争带来的地缘格局变化,刘邦取得关中和项羽深陷齐地促使张耳最终选择刘邦.

    "五星聚东井"张耳归汉楚汉之争天象

    汉代"复作"考论

    陈玲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书》及西北汉简中的"徒复作"是一个专门称谓,有时专指"复作",有时作为"徒"与"复作"的合称.史家笔下的"赦天下"与"大赦天下"只有文字表述上的差异,而无实质内容上的区别."复作"何时结束劳役,与是否"大"赦天下并无关系.在西汉中后期,罪人遇赦"复作"似是定制,而"毋有复作"属特殊恩典,并非常态.

    西北汉简复作徒复作赦令

    《李亮墓志》所见武周明堂采木问题刍议

    贾志刚贾麦明
    10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武周明堂建造的研究集中于政治动机,忽略了明堂取材的问题.新见《李亮墓志》记志主曾以绛州垣县令充武周明堂采木使,似乎与佚名《东都记》所记之明堂采木使李千里、《刘元亨墓志》中曾任太阴监因造明堂而立功的刘父、受诏于虢州采材而使伐木者多死的御史王弘义有着一段共同的经历.虽说他们都曾为武周明堂采材,但诸采木者在职名任使和采材区域上又大有差别,这说明武周明堂建造因为用材量巨大,存在多职动员和多地采材的情况.通过对明堂材木来源的分析,进而审视明堂取材模式和隋唐东都取材模式的关联度,有望为讨论中古都城取材模式拓宽认识路径.

    明堂采木使明堂材木来源多源辐辏模式

    再论安史乱后巡院制度的形成

    岳思彤
    11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唐书·食货志》"刘晏置十三巡院"的记载,不是一时定制."十三巡院"中汴路运河沿线的白沙、扬州、泗州、甬桥、宋州、汴州诸院,通过经营盐专卖为漕运提供资金,是重开汴河后所设.其余以藩道命名的巡院,则掺入了后代的材料.以藩道为单位设立的巡院,产生于代宗君臣欲整顿税制,但战时以配率为主的税收格局已难以撼动的局面下.为了弥补税法的缺陷,刘晏设置了具有蠲免和市、盐米常平等功能的诸道巡院.大历间转运留后的职责主要在于催征,留后院则置于东都等储纳财税的地点,负责收储、支用税物.巡院制度诞生于肃代时期各种应急措施的相互调适中,最终服务于唐代国家赋税征收转运体系的重建.

    巡院道租庸使转运留后刘晏

    宋代户帖功能再探讨——兼考户帖的申领颁给

    戴建国
    13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现的徽州富溪程氏户帖抄件对研究宋代的户帖和簿籍制度具有重要价值.户帖是应割税赋认定书,就民间经济活动而言,基本功能为割税输纳而不是土地产权认定.户帖随税赋推割颁给,一事一帖.特殊情况下作为土地产权初始凭证使用是户帖的衍生功能,与民间日常频繁使用的户帖承担的基本功能明显不同.南宋绍兴经界后大力推广砧基簿,但并没有废弃户帖,户帖与南宋相始终,并未被替代.户帖申领颁给程序为田产买得者须向政府购买两张定帖,填写买卖田产、应割税赋信息,官府核准后换给正式文书,称户帖.办理税赋推割后,一张留档备查,一张颁给民户执有.户帖上的推割税赋额并非由官府核算而是由买卖双方议定.外县寄产户通过居住地县衙移文公牒申领户帖,以防止豪右偷逃田赋,规避差役.这些规定是实施赋役制度的重要措施.

    富溪程氏户帖应割税赋砧基簿造户帖户帖申领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