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郑凌志

月刊

1001-8158

bianjibu@zgtdkx.com

010-66562683 66251520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中国土地科学/Journal China Land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静"结合视角下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全周期碳平衡测度及分区

    路昌王之语郭沁林蔡雪芹...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构建粮食生产全周期碳收支体系,基于"动—静"结合视角测算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针对不同碳平衡水平分区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可为全面反映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协同推进粮食绿色生产提供支持与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碳转化系数法,经验公式法,静态平衡指数,动态平衡指数,信息熵模型.研究结果:(1)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排放和碳吸收均为增长趋势,空间上均呈"西北低,东南高"态势.(2)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收支静态平衡指数呈"西北低,东南高"分布,地区均值波动下降,各地市存在直升型、直降型、U型和倒U型4种演变趋势,粮食生产碳收支动态平衡指数具有显著时空异质性.(3)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分区呈"西北失衡,东南平衡"分布,格局结构有序性历经"较有序—较无序—有序—无序"波动.研究结论:贡献度视角下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市粮食生产碳收支仍存在失衡情况,需进一步施行针对性和差异性的粮食绿色生产策略.

    粮食生产碳平衡静态平衡水平动态平衡水平生命周期评价法分区格局黄河中下游

    林—耕布局优化及其对系统韧性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

    陈航肖武谭永忠孟菲...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基于适宜性视角挖掘研究区耕地与林地布局优化潜力,分析空间布局优化对林地和耕地系统韧性的潜在影响.研究方法:随机森林法,适宜性评价与系统韧性评价.研究结果:(1)永康市林地与耕地的空间布局存在较高优化潜力;(2)以适宜性提升和面积平衡为原则,80.81%的陡坡耕地可与平原林地在空间上进行置换;(3)空间布局优化提升了耕地的抵抗性和适应性与林地的抵抗性和稳定性,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地的稳定性与林地的适应性.研究结论:林—耕布局优化的实施要在兼顾适宜性的同时,进一步结合耕作条件优化与用途管制制度,以降低对系统韧性的干扰.

    布局优化耕地林地适宜性韧性

    国土空间规划"新质人才"培养的科教创新综合体模式研究

    鲍海君曹伟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梳理数字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国际经验、历史演进和现状特征,提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新质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新质生产力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理论研究法和系统实践分析法.研究结果:(1)数字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亟需构建目标重塑、内容重构、模式重建的学科体系以及知识整合、通专融合、理践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2)当前国际规划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具有学科交叉、注重实践、满足社会、体系贯通、错位发展等特点;(3)我国规划学科先后经历古代规划知识延续与传承、近代规划理论引入与消化、现代规划学科雏形与形成、现代规划学科发展与成熟、现代规划学科转型与创新5个阶段.研究结论:(1)科教创新综合体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紧密植入型生态文明的现实逻辑、高度协调型空间治理的支撑逻辑、深度融合型精神传承的历史逻辑、系统耦合型人地关系的底层逻辑、持续颠覆型技术变革的发展逻辑5大学理逻辑;(2)科教创新综合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深度协作为突出特征的专业融合、以优势互补为突出特征的校际融合、以双向奔赴为突出特征的城教融合、以需求导向为突出特征的产教融合、以创新赋能为突出特征的科教融合5大本质特征;(3)基于"战略引领、学科交叉、资源协同、机制创新"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新质人才"培养的科教创新综合体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新质生产力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科教创新综合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