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赵塔里木

季刊

1002-9923

bianjibu7378@vip.163.com

010-64887378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中国音乐/Journal Chinese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音乐》2001年大事纪要:一.2001年7月,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编委会通知,《中国音乐》再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二.2001年11月,编辑部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通知,《中国音乐》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并收到证书一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求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中国话语理论下流行音乐民族化学理体系构建

    施咏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理论研究提上日程,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课题.本文运用曲调源流考证及历史研究、文化阐释与调查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立足民族音乐文化之沃土,接通时代时尚之风,体现文化价值之主旋律性,以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以此彰显当代流行音乐的中国特色,构建中国话语理论下流行音乐民族化学理体系.

    中国话语理论体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时代性主旋律性文化自信

    《中国音乐大典·音像编》京剧音乐数据分析与研究

    石莹
    96-106,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音乐大典·音像编》共收录16521条京剧音乐作品,所收作品的时间范围为1898-2016年,此时段与社会政治变迁、京剧题材的变化相关联,与中国传媒行业发展进程相重叠,音像媒介的普遍应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京剧音乐作品以往的传播生态,这对于京剧音乐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典所载数据需要依托传播学相关理念,来探寻音像记录下的京剧艺术变革历程,分析和探讨数据生成的背后原因,以此明确京剧艺术的音像传播及其他相关问题.

    中国音乐大典传统音乐戏曲音乐京剧音乐剧目数据统计分析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以杨荫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全新构建

    修海林
    10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为研究对象,选择从新的音乐历史哲学观促成新的音乐史学转型、得益于传统音乐实践与认知的助力、学科知识系统新的建构、深化学术内涵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这四个方面立论阐发.其论述将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置于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新的音乐历史哲学观的建立、音乐史学和传统音乐实践的学养与经验诸方面综合影响下,对其在学科知识系统的建构、专题性研究的深化等方面的作为和成果进行述评,认识其在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上的重要价值.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音乐历史哲学观传统音乐实践学科知识系统专题性研究

    唐代《柘枝大曲》形态解析——以唐代两篇诗赋为例

    刘莉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曲是歌、舞、乐综合的艺术形式.在大量描写柘枝舞的唐代诗词歌赋中,以沈亚之的《柘枝舞赋》和卢肇的《湖南观双柘枝舞赋》这两篇对柘枝大曲的描写最为详尽.虽是文学作品,但诗人以直观的语句、纪实的叙述,为世人呈现出了柘枝舞作为大曲艺术独特的表演风貌.且二赋均为作者亲自观演后所记之实录,而非转述他人文字,在时效性和直观性上都是较为可靠的.因此,以这两篇诗赋为案例和论据,来分析唐代柘枝舞和柘枝大曲的结构形态,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本文从唐代柘枝大曲的结构入手,通过对沈、卢二赋所作之个案解析,以求能初步还原唐代柘枝舞和柘枝大曲的表演形态以及结构特征.

    柘枝舞柘枝大曲柘枝舞赋

    宋祁《大乐图义》考

    余作胜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乐图义》成书于景祐二年二月,在典籍记载中出现了《大乐图》《太乐图义》《大乐图仪》《大乐图议》等诸多异名;《大乐图》与《大乐图义》当是同书异名关系,而非宋祁所撰的两种不同乐书.该书原为上下二卷,在流传中可能出现了一卷本.正文篇目现知共十篇,有图有文,图文配合,是一本律吕之书.宋祁所撰七篇歌舞杂论亦附载于书后.全书约于元代散亡,正文部分目前未见佚文留存,序文及七篇杂论则完整传世.

    大乐图义同书异名结构框架佚文辑考

    他在历史的节点——以李凌经历的六大历史事件为例

    李岩潘晨
    13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李凌,是中国近代新音乐运动思潮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历史发展中,李凌参演和普及《黄河大合唱》,创办《新音乐月刊》,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发展,建设中国音乐学院,论辩轻音乐、流行音乐、新潮音乐及提倡广东音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任何一宗均使他名垂青史.足见,历史选择了李凌,使其站在历史节点.本文通过李凌经历的历史事件,阐释其于事件背后的不凡意义.

    《黄河大合唱》《新音乐月刊》轻音乐流行音乐新潮音乐广东音乐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艺术实践"的新要义和新动向

    资利萍戴黛琳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艺术实践包括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是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和过程."并构建以艺术课程为逻辑的实施框架.与之前的任何一个版本的课标相比,艺术实践呈现了从导向理念到具体的课程方案、从学科实践到跨学科实践、从被动实践到创新实践的迭代升级,这势必带来艺术实践的新动向,即艺术实践的意义日益指向人的发展,艺术实践日益开放,日益趋向设计.

    艺术实践跨学科开放设计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的反思

    杨玥
    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角度辨析"多元主义"概念在音乐文化中的普适性,还是从音乐教育角度审视学科理论在自身实践中的可行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现实存在的问题始终值得学者反思.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从理论观念、教育者、文化语境、文化权利四个层面尝试论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目前遭遇的困境,借以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现实实践中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

    多元文化主义音乐教育语境伦理

    戏歌演唱所需具备的声乐意识摭谈——以《江山无限》为例

    魏艳斐
    17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歌曲中使用戏曲元素的"戏歌"在社会上已是屡见不鲜,在众多音乐院系中却少有人尝试,这是因为音乐院系固有声乐技术、观念与戏歌演唱不相匹配.演唱戏歌,尚需具备"字正"意识,用好润腔,分清字腔和过腔;具备"分字"意识,不能直呼唱词;具备"断唱"意识,不可一味连贯;具备"自觉颤音"意识,少用或不用"自然颤音".想要唱好戏歌,必须有意学习并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知识与技术.

    戏歌倒字分字断唱自觉颤音

    民族声乐中的润腔技法应用研究

    李大鹏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创作与表演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个人化风格与流派特征的重要构成因素.国内学界对"润腔"概念的探索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诸多学者的论述中不断完善.同时"润腔"在民族声乐的表演中也可以分为装饰类润腔、特殊唱法类润腔、衬词类润腔不同类型,对此概念的剖析有助于表演者从学理层面认知声乐技术.在语言学、音乐声学等多学科方法的辅助下研究表演者的具体唱腔润饰,可以从类型学上对"润腔"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最终对润腔的研究提出方法论层面的推进.

    民族声乐润腔语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