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赵塔里木

季刊

1002-9923

bianjibu7378@vip.163.com

010-64887378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中国音乐/Journal Chinese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音乐》2001年大事纪要:一.2001年7月,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编委会通知,《中国音乐》再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二.2001年11月,编辑部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通知,《中国音乐》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并收到证书一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孟戏的"腔"与"调"

    傅利民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戏是指江西广昌甘竹地区于每年正月演出《孟姜女》故事用于本宗酬神祭祖的一种活动.孟戏有两种,一种是曾姓演出的"曾家孟戏",一种为刘姓演出的"刘家孟戏".本文在对孟戏的唱腔、剧目及相关曲牌进行考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孟戏为高腔,孟戏唱腔中存在海盐性的孟戏高腔曲牌.对于孟戏的调,艺人们在实践中有"不寻宫数调"的做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特点.因此,对于孟戏"调"和"腔"内涵的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乐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孟戏声腔宫调

    准十二平均律:一种应用律学现象——曲项四弦四柱琵琶律制归属问题探赜

    胡晓东满一飞
    15-2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律学与理论律学是律学研究的两大分野,前者重点关注音乐实践中应律乐器的音律特征,探究独存于音乐实践中的某种律学现象或律学原理,以形成对理论律学体系的辅证或互证,揭示其对于乐制体系的律学规范范式的律学理论范畴.准十二平均律即乐人在客观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应用律学现象,属十二平均律发展的早期过渡阶段,是民间乐人在理论目标上追求十二平均律必经的历史进程.学界关于准十二平均律在应用律学中存在与否有较大争议,而曲项四弦四柱琵琶的律制归属问题可证实准十二平均律在应用律学中的存在.通过历史文献与文物考古互证、柱位设置与音分计算并举的方法,对曲项四弦四柱琵琶各弦柱之音程系数进行推算,得出其律制应属过渡性质的准十二平均律.这一发现有助于拓展乐器与律学内在关系的认知,重新审视十二平均律在应用律学领域中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助推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的整体建设.

    曲项四弦四柱琵琶律制归属准十二平均律应用律学理论律学

    罗婺土司遗存工尺谱抄本及其曲牌研究

    张丽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婺土司遗存工尺谱抄本及其曲牌是中央王朝借助土司对边地实施"以文化民""以夷制夷"政策的音乐物证.经史料、谱式、印章多方互证,推测盖有彝文印章的工尺谱为清康熙年间以后的土司传本,其译谱和韵谱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特征.罗婺后裔对曲牌音乐的创造性传承,不仅衍生了很多古老曲牌的变体,还创制出兼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大枝""小支"曲牌群,这些曲牌既有礼乐的仪式性功能,又有俗乐的普适性特点.工尺谱是土司府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所记载的曲牌作为文化制度的有声承载,对音乐思维的传承与发展、音乐文化的融合与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婺土司工尺谱抄本曲牌

    龟兹乐器考

    苗利辉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龟兹乐器类型齐全、种类丰富,一方面得益于龟兹本土艺术家的创造,另一方面来自与其他乐器体系的交流和互鉴.它既是中华各民族乐器体系交往交流和交融的结果,也反映了世界乐器体系因交流而繁荣和发展.

    龟兹乐器齐全交流繁荣

    龟兹石窟伎乐壁画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材料

    肖尧轩
    46-5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对于龟兹石窟的研究起步较晚,于伎乐壁画研究而言,20世纪80年代《丝路花雨》掀起的"仿古热",催生舞台创作从面向艺术形象区域标识的求索到朝向文化价值理性回归的求证,走向伎乐壁画研究的长足之路.1996年,《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作为龟兹石窟伎乐壁画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打开了该话题的研拓.本文首先对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话题的聚焦和困境;其次以问题入手,探讨研究瓶颈,在受到形象史学影响下,提出龟兹石窟伎乐壁画"新方法"的五个途径并予以讨论;最后结合"新材料"的认识与分享,提出研究"新问题"的几点假设,以期为龟兹石窟伎乐壁画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龟兹石窟伎乐壁画乐舞形象史学

    叙事与象征——音乐文献学视野下的"奏乐婆罗门"研究

    温和
    5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大型涅槃经变中常见的构图内容,传统美术图录中名为"奏乐婆罗门"或"外道奏乐图"的图像学母题,通常表现为数身婆罗门形象的世俗乐伎在释迦遗体周围以钹、鼓、琵琶、笛、拍板等乐器进行乐舞表演.然而因为这一图像学母题在早期佛教原典未能寻获相应的叙事文本,长期以来学界对这支世俗乐队的身份以及乐舞内容的性质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音乐文献学视角的解读,指出"奏乐婆罗门"图像源自中古中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仪式歌咏,并借助敦煌写本《佛母赞》的材料发见,揭露其本质为一种汉地佛教赞颂文本的视觉迻译,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省察其图像学内涵,结合当时中国教坊音乐的比较,揭示这种图像叙事中所刻意表现的娱乐音乐特征.

    奏乐婆罗门壁画榜题柏孜克里克石窟《佛母赞》犍陀罗美术

    从共鸣箱形态看新疆热瓦普乐器历史溯源问题

    刘沛东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新疆热瓦普乐器的历史溯源问题,揭示热瓦普乐器在新疆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丰富演变和发展历程.通过对新疆热瓦普乐器共鸣箱形态辨识,将其分为半球状共鸣箱、圆盘状共鸣箱和双共鸣箱三种形态,进而以共鸣箱形态寻根究底,从历史图像追溯热瓦普乐器的历史脉络,认为新疆热瓦普是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两河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晶.作为新疆民族乐器文化的代表,热瓦普一直处于动态的文化交流之中,不仅体现了新疆文化的多元性,而且凸显出新疆乐器内蕴的文化一体性.

    热瓦普历史溯源文明交流龟兹石窟

    北齐胡乐文化内涵及其特征考探

    张杭琪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时期,鲜卑、龟兹等少数民族音乐和康国、安国等粟特地区的音乐,陆续传入中原,对当时的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彼时,北齐诸帝大多好胡乐,一时各地胡族乐人纷纷涌入,使得北齐社会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胡风".在《隋书·音乐志》等文献史料中可见胡乐有"齐朝龟兹"的记载,然而北齐盛行的胡乐不只是"齐朝龟兹",其文化内涵是非常复杂的,包括龟兹乐、粟特诸胡乐等,甚至还有中原音乐等多种音乐文化元素在内的融合体.

    北齐胡乐齐朝龟兹乐人乐舞图像

    缘声而现——"声音"视阈下的古琴指法"手势"

    林晨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琴指法"手势"的记录,散见于历代指法说明与指法手势图中,其传统自汉初见端倪,唐赵耶利修订为手势谱并绘制成图,至宋已臻成熟.之前学者从不同视角强调手势图的价值,并探讨指法"手势"对于美学、演奏、传承的诸多意义,但未有研究者自"声音"角度理解古琴指法"手势".本文将以理解声音设计,学习"声音设计师"的聆听方式作为切入点,以听觉感知作为起点阐释"缘身而现"的"声音",以及"缘声而现"的"手势",进而从"声音"角度揭示古琴指法"手势"之重要性,并借此反思指法"手势"之于古琴传承、现代技术之于理解"声音"的意义.

    指法手势蕴势声音古琴

    回归本体——作为档案的乐器藏品研究

    邢媛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归器物"本体"的乐器学研究,就是以"物(乐器)"为"文".把乐器作为直接材料,从器物细节中考察制作特点,从乐器上保留的使用、修复痕迹,找寻历史音高信息,探究逝去的制作技艺、演奏技法,推断使用者的演奏习惯,回溯乐器的生命历程.这一过程则犹如翻开一份尘封的历史"档案".本文围绕博物馆乐器藏品及策展过程中的"二度田野"考察,结合物质文化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 Turn),讨论人类学视域下回到乐器本身的发现,在物(乐器)与自然、环境、人在互动关系中反思乐器学研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以期在"整体主义"立场上认识自然与文化、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

    乐器学本体档案乐器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