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崔丽英

月刊

1006-7876

zhsjkzz@126.com

010-85158266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神经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5年3月,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神经科专业学术期刊,2003—2009年连续5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5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国家期刊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本刊在1576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综合排名均列“神经精神医学类”期刊首位。目前我刊已被全国神经病学界公认为反映我国神经病科学研究和临床进展的最高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24解读

    杨弋
    809-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颈部动脉夹层是脑卒中的少见病因,准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积极的预防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措施。随着国内外头颈部动脉夹层诊疗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陆续出现,特别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头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夹层相关抗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正确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是改善头颈部动脉夹层预后的重要措施。在近9年来我国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中国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15》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24》,为中国神经科医生建立合理的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断思路以及临床治疗和预防策略给予参考和指导。

    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断治疗指南循证医学

    中国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2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杨弋彭斌...
    813-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颈部动脉夹层是卒中的少见病因,准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积极的预防对其预后尤为重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在《中国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15》的基础上,结合近9年来我国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24》。本指南对头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系统更新,旨在为我国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治的临床实践提供循证的规范性指导。

    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断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系列指南巡讲在成都成功举行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
    829页

    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诊断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中国罕见病联盟自身免疫性脑炎专业委员会王佳伟关鸿志...
    830-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ACA)包括副肿瘤性小脑共济失调、抗谷氨酸脱羧酶小脑共济失调、原发性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等多种类型,是散发性小脑共济失调重要的、可治的病因。抗小脑抗体检测对AC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ACA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脑脊液学、神经影像学、抗神经抗体与相关共病等诊断要素。为规范ACA的诊断,专家组基于研究证据与专家经验,制订ACA诊断标准共识,予以推荐。

    小脑共济失调自身免疫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抗小脑抗体诊断标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839页

    中国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罕见病联盟神经罕见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罕见病联盟重症肌无力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赵重波...
    840-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是对常规免疫治疗药物反应有限、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易反复、难以达到治疗目标的一类疾病。为了便于在临床研究中对其诊断标准形成共识,为难治性gMG的诊疗方案及新型靶向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中国罕见病联盟神经罕见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罕见病联盟重症肌无力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的相关专家基于当前最佳循证证据,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并制订了中国难治性gMG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内容包括难治性gMG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抗体复核、合并疾病鉴别及治疗等。

    重症肌无力诊断治疗共识

    本刊对文稿中缩略语的书写要求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
    847页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纵向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组织脱垂

    施璇韩云飞许晓慧杨晴雯...
    848-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组织脱垂的特征,分析不同组织脱垂类型与临床特征、术前斑块形态的相关性,并随访支架内新生内膜增生(NIH)情况。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和手术前后OCT评估的病例。通过OCT评估术前斑块特征与术后即刻组织脱垂性质。根据组织脱垂性质分成平滑组织脱垂(STP)和不规则和(或)伴有强衰减信号的组织脱垂(I/HTP)两类。分析I/HTP与临床特征、术前斑块特征间的相关性,并总结NIH情况。结果 共纳入29例患者,其中23例(79。3%)伴有组织脱垂,包括9例伴有I/HTP、14例伴有STP。相较STP病变,伴有I/HTP的病变更多为富脂斑块(7/9比2/14,P=0。007),且多伴有斑块破裂(7/9比4/14,P=0。036)。此外,伴有I/HTP病变的组织脱垂纵向总长度相较STP病变似乎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5,4。6)mm比1。1(0。7,3。2)mm,Z=1。294,P=0。201]。共6例患者接受OCT随访,平均随访6。7个月,其中3例的I/HTP病变均发生重度异质型NIH(50。1%~61。8%),而1例的STP病变和2例的没有组织脱垂的病变仅有轻度NIH。结论 I/HTP相较STP更常出现在具有较大脂质核心和(或)纤维帽破裂的病变中,提示两者形成机制及预后可能不同,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论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颈动脉组织脱垂支架新生内膜增生

    本刊关于论文发表后撤稿的规定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
    858页

    急性双侧桥臂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袁子云刘然相蕾岳伟...
    859-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病机制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及预后等资料。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梗死部位、血管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卒中进展情况与双侧桥臂梗死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12例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点为共济失调(84。8%,95/112)和眩晕(75。0%,84/112);23例(20。5%,23/112)患者首发症状为耳鸣/听力下降,其中4例为突发性耳聋。伴脑桥梗死90例(80。4%),伴中脑梗死22例(19。6%),伴延髓梗死21例(18。8%),伴小脑梗死86例(76。8%),孤立性双侧桥臂梗死仅有8例(7。1%,8/112)。在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的患者中,89。0%(89/100)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闭塞,65。0%(65/100)的患者双侧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闭塞。发病机制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79。5%,89/112)。进展性卒中(OR=7。765,95%CI 2。760~21。841,P<0。001)及入院时 NIHSS 评分较高(OR=1。196,95%CI 1。085~1。318,P<0。001)是双侧桥臂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首发症状多为眩晕,急性前庭及听力障碍是桥臂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孤立性双侧桥臂梗死临床少见,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数合并后循环其他部位梗死,脑桥及小脑是最易累及的部位。发病机制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进展性卒中及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梗死桥臂磁共振成像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