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022页

    多模态技术在丘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吴江卜计源丁宇翟伟伟...
    1023-1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技术在丘脑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53例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采用传统显微手术方式(传统手术组);10例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技术联合组);32例在技术联合组的基础上,采用核团重建技术在术前定位丘脑核团和脑功能区(技术联合+术前定位组).比较3组患者肿瘤的切除程度、手术时长、术后新增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出院时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的改善情况.结果 传统手术组、技术联合组、技术联合+术前定位组肿瘤全切除的比例分别为3/11、9/10、29/32(90.6%);术后新增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11、1/10、5/32(15.6%),出院时KPS较术前增加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11、6/10、18/32(56.3%);技术联合组、技术联合+术前定位组与传统手术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技术联合组与技术联合+术前定位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手术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0).结论 在显微手术治疗丘脑胶质瘤中联合多模态技术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降低术中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术后KPS.

    神经胶质瘤丘脑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多模态技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启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平台的通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027页

    复合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

    任晋瑞贾贵军闫晓鹏李军伟...
    1028-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3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采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的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共1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行脊髓血管造影确认供血动脉、瘘口位置及引流静脉情况;于显微镜下切断瘘口处血管.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并采用脊髓功能改良Aminoff-Logue评分(mALS)评估疗效,mALS0分为治愈,较术前评分下降≥3分为改善、下降<3分为未治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及异常引流静脉均消失.无一例患者发生手术及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脊髓MRI检查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mALS为(2.06±1.98)分,与术前的(5.56±2.6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愈6例,改善11例,未治愈1例.病程<3个月的7例患者中,治愈5例,改善2例;病程为3~12个月的6例患者中,治愈1例,改善5例;病程>12个月的5例患者中,改善4例,未治愈1例.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SDAVF有助于提高病变治愈比例,降低并发症;预后与病程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脊髓血管疾病动静脉瘘治疗结果复合手术

    面神经松解术治疗Bell麻痹后痉挛性面瘫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蔡小敏赵华唐寅达王好鹏...
    1033-1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面神经松解术治疗Bell麻痹后痉挛性面瘫后遗症的效果及可能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32例接受面神经松解术治疗Bell麻痹后痉挛性面瘫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House-Brackmann分级(简称H-B分级)Ⅱ级26例,Ⅲ级6例,病程>1年者8例,≤1年者24例.术后1年采用HB分级评估患者术后面瘫程度是否恶化,以评价手术的安全性;采用痉挛性面瘫后遗症总体缓解度自我评分方法评估总体缓解程度,并将评分<5分视为无缓解(无缓解组),≥5分视为有效缓解(有效缓解组),分析可能影响总体缓解程度的因素;采用痉挛性面瘫后遗症症状缓解度自我评分方法评估面部紧束感、面部僵硬感、联带运动、面肌抽动、睁眼困难及眼裂变小六大症状的缓解程度并计算有效缓解率.结果 3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出院时HB分级Ⅱ级23例(71.9%),Ⅲ级9例(28.1%).6例(18.8%)患者术后出现耳后区域及耳廓皮肤麻木,5例(15.6%)患者出现耳后皮肤隐痛.术后1年32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H-B分级Ⅱ级28例(87.5%),Ⅲ级4例(12.5%);术后存在耳部皮肤麻木或隐痛患者的症状均消失;26例(81.3%)患者的痉挛性面瘫后遗症总体得到有效缓解,6例(18.7%)无缓解,有效缓解组与无缓解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侧别、术前面瘫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病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痉挛性面瘫后遗症六大症状的有效缓解率按上述顺序依次为93.8%(30/32)、90.6%(29/32)、81.3%(26/32)、75.0%(24/32)、50.0%(16/32)、46.9%(15/32).结论 面神经松解术可有效缓解痉挛性面瘫后遗症症状,而早期手术可能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Bell麻痹治疗结果神经松解术痉挛性面瘫后遗症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下肢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的疗效

    杨文强王琦李爱民于炎冰...
    1038-1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下肢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DRP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下肢DRPN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42侧患肢,均采用腓总神经(CPN)、胫后神经(PTN)及其三个分支的显微神经减压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记录患者麻木、疼痛症状缓解情况和复查肌电图,以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2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2.5±9.9)个月(12~48个月).至末次随访,肌电图复查结果显示:CPN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2.2±3.7)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1.5)mV]较术前[分别为(33.2±4.1)m/s、(5.8±1.1)mV]均增加(均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4.2±3.1)m/s]和动作电位波幅[(9.1±1.6)mV]较术前[分别为(37.0±3.9)m/s、(6.4±1.3)mV]均增加(均 P<0.05).PTN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3.3±2.8)m/s]和动作电位波幅[(9.1±1.6)mV]较术前[分别为(34.1±4.5)m/s、(6.3±1.2)mV]均增加(均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3.0±3.2)m/s]和动作电位波幅[(8.7±1.7)mV]较术前[分别为(36.7±4.8)m/s、(6.8±1.3)mV]均增加(均P<0.05).至末次随访,21例患者36侧(85.7%)的下肢麻木获得改善,42侧(100.0%)的下肢疼痛获得改善,38侧(90.5%)患肢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可有效提高下肢DRPN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缓解其肢体症状,是治疗下肢DRPN的有效方法.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透析下肢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

    本刊关于稿件统计学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042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决策辅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郭洪彬马富凯吴祎炜张文川...
    1043-1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算法(SVM)构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手术治疗决策的辅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共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性收治的2个数据集的PTN患者,数据集1为回顾性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的167例患者资料,数据集2为前瞻性纳入2023年3-6月的41例患者.将数据集1按照3:1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5例)和测试集(42例),将手术方式[包括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射频热凝(RFTC)、经皮球囊压迫(PBC)]作为因变量,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训练集的特征变量后纳入到机器学习,构建手术治疗决策的辅助预测模型,使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并使用数据集2(即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绘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预测效能.术前、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PTN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数据集1和数据集2患者VAS的差异.同时,观察两个数据集患者手术相关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情况.结果 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回归系数不为0的特征变量依次为PBC手术史、年龄、MR体层血管成像结果、MVD手术史、其他限制性疾病、疼痛分布、病程、RFTC手术史.预测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73.6%、69.0%、73.2%,AUC(宏观/微观)分别为0.89/0.89、0.80/0.81、0.85/0.85.数据集1和数据集2患者的年龄、病程等特征变量资料及手术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数据集1与数据集2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VA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数据集1与数据集2术后1个月的VA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数据集1中2例患者行MVD术后发生皮下积液,数据集2中1例患者MVD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两数据集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167)对比2.4%(1/41),P=0.484].结论 基于SVM算法的多分类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效能良好,能够指导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决策,治疗有效且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机器学习显微血管减压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预测模型

    新疆地区老年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病死率影响因素分析

    李迪秦虎徐彬刘博...
    1050-1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新疆地区老年颅脑创伤(TB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影响患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的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新疆地区28家不同等级医院收治的老年(年龄≥65岁)TB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疆地区老年TB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患者病死率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老年TBI患者538例,男女比例为2.02∶1.00;年龄[M(Q1,Q3)]为73(68,80)岁;平地跌倒(59.85%,322/538)是老年TBI的主要致伤原因,其次是交通事故伤(30.11%,162/538);大多数老年TBI患者为轻型损伤(72.11%,388/538);紧急行气管插管患者的占比为13.57%(73/538).蛛网膜下腔出血(49.81%,268/538)是最多发的颅内损伤类型,45.35%(244/538)的患者合并有颅外损伤;14.68%(79/538)的患者存在中线偏移.入院收治于重症监护病房者占20.26%(109/538).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占78.81%(424/538).患者的病死率为6.69%(36/53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无中线偏移、是否行紧急气管插管、收住地点、是否实施手术均与患者的病死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OR=6.99,95%CI:1.80~27.13)、存在中线偏移(OR=4.95,95%CI:1.97~12.46)、行紧急气管插管(OR=5.92,95%CI:2.12~16.53)、入院即收住重症监护病房(OR=6.41,95%CI:1.91~21.58)、实施手术(OR=4.62,95%CI:1.54~13.84)均为老年TB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新疆地区老年TBI患者以男性为主,主要致伤原因为平地跌倒,总体预后较好.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偏低、发生中线偏移、行紧急气管插管、入院即收住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手术的患者死亡的风险更高.

    脑损伤,创伤性疾病特征老年人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0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