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3D打印导板在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作用

    王世龙李君王刚刚董江涛...
    1222-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在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BC治疗的39例药物难治性原发性TN患者.其中16例患者选择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PBC穿刺卵圆孔(研究组);23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采用经典的Hartel路径行徒手穿刺卵圆孔(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卵圆孔穿刺次数、穿刺时长,总手术时长、对比剂使用剂量、球囊压迫时长、球囊形状呈"梨形"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分级的差异.结果 39例患者均成功手术.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卵圆孔穿刺次数少[1(1,2)次对比 2(2,3)次]、穿刺时长[1.8(1.0,3.8)min对比 6.0(3.0,16.0)min]和总手术时长[(29.6±3.9)min对比(46.3±15.1)min]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球囊形状呈"梨形"成功率分别为75.0%(12/16)、60.9%(1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而球囊一次性呈"梨形"的成功率分别为62.5%(10/16)、1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除研究组发生穿刺点肿胀的比率低于对照组外[12.5%(2/16)对比56.5%(13/23),P=0.008)],两组发生面部麻木、咀嚼困难、疱疹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BNI疼痛强度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2).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PBC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TN,能有效提高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长、降低手术风险.

    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3D打印导板治疗结果

    多谱系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别志旭汤寒碌王博杨智君...
    1227-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谱系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369例Pit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垂体转录因子PIT1、SF1和TPIT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多谱系PitNETs(即≥2种垂体转录因子阳性的PitNETs)和3种单谱系PitNETs(包括PIT1、SF1和TPIT谱系)患者.总结多谱系PitNET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并分别与3种单谱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相较于SF1谱系患者,多谱系PitNETs患者的病变表现为较高的侵袭性[Knosp分级3~4级者的占比分别为48.3%(42/87)和31.5%(28/89),P=0.023].相较于TPIT谱系患者,多谱系PitNETs患者的肿瘤较小[最大径分别为(25.4±11.4)mm和(30.2±13.4)mm,P=0.014].与SF1谱系[3.4%(3/89)]和 TPIT 谱系 PitNETs 患者[16.5%(13/79)]相比,多谱系 PitNETs 患者[31.0%(27/87)]激素异常相关症状者的占比高(均P<0.05).在中位时间为27个月的随访期内,多谱系PitNETs患者[71.2%(47/66)]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高于PIT1谱系[37.5%(36/96)]和SF1谱系[44.8%(26/58)]患者(均P<0.05),而相较于TPIT谱系患者则更容易出现垂体功能低下[发生比率分别为55.8%(29/52)和26.8%(11/41),P=0.005].结论 多谱系PitNETs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不同于任何一类单谱系PitNETs,是一类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PitNETs亚型.

    垂体肿瘤疾病特征预后多谱系单谱系

    荧光素钠引导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王忠张晓军刘尚军张瑞剑...
    1234-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引导手术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及复发率等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采用荧光素钠引导肿瘤切除术(45例,观察组)与传统显微外科手术(39例,对照组)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72 h内进行早期MRI检查,通过T1增强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KPS、脑转移瘤部位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早期MRI显示,45例观察组患者中,33例(73.3%)未见肿瘤残留,9例(20.0%)无可测量肿瘤残留,3例(6.7%)有可测量肿瘤残留;39例对照组患者中,21例(53.8%)无残留肿瘤,9例(23.1%)无可测量肿瘤残留,9例(23.1%)有可测量肿瘤残留;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肿瘤无残留者占比高(P=0.03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KPS较高[(86.60±9.16)分对比(82.12±7.50)分]、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较低[8.9%(4/45)对比25.6%(10/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1%(23/45)对比38.5%(15/39),P=0.245].结论 荧光素钠引导手术可提高脑转移瘤的切除程度,并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但不改善患者的1年生存率.

    脑肿瘤转移瘤切除术治疗结果荧光素钠引导技术肿瘤切除范围

    替罗非班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解鑫瑜崔俊雷杜大勇李博...
    1239-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行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2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分为研究组(109例)和对照组(109例).取栓治疗48 h复查血小板计数,评估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差异;行头颅MRI检查观察梗死部位及有无颅内出血情况.治疗后48 h和10 d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计算与治疗前NIHSS评分的差值,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后3个月通过门诊、电话或视频随访等方式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mRS≤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根据脑梗死部位的不同,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分为前循环亚组(分别为68、62例)、后循环亚组(分别为41、47例),分析亚组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通情况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非责任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8 h和10 d的NIHSS评分[48 h:(9.34±3.90)分对比(10.74±4.39)分;10 d:(8.22±4.25)分对比(9.84±4.82)分]、48 h 血管再闭塞率[5.50%(6/109)对比14.68%(16/109)]均较对照组低,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M(Q1,Q3),48 h 与治疗前:6.00(4.00,8.00)分对比 4.00(0,7.00)分;10 d 与治疗前:7.00(4.00,10.00)分对比 6.00(0.50,9.00)分]、血管再通率[88.07%(96/109)对比 71.56%(78/109)]、≤3 次取栓成功率[77.06%(84/109)对比 60.55%(66/109)]、有效再通率[72.48%(79/109)对比 55.05%(60/109)]、预后良好率[71.56%(78/109)对比56.88%(62/109)]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前循环亚组、两后循环亚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中前循环亚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85.29%(58/68)对比 69.35%(43/62)]、≤3 次取栓成功率[70.59%(48/68)对比 53.23%(33/62)]、有效再通率[63.24%(43/68)对比45.16%(28/62)]、预后良好率[73.53%(50/68)对比51.61%(32/62)]均较对照组中前循环亚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中后循环亚组治疗后 48 h[(8.27±3.49)分对比(10.94±5.06)分]和 10 d[(6.85±3.48)分对比(9.17±4.97)分]的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中后循环亚组低,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M(Q1,Q3),48 h与治疗前:7.00(5.00,9.50)分对比 4.00(0,8.00)分;10 d 与治疗前:9.00(5.50,10.00)分对比 7.00(3.00,10.00)分]、血管再通率[92.68%(38/41)对比 74.47%(35/47)]、≤3 次取栓成功率[87.80%(36/41)对比 70.21%(33/47)]、有效再通率[87.80%(36/41)对比 68.09%(32/47)]均较对照组中后循环亚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提高血管再通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其用于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效果尚不完全一致,但均安全、有效.

    脑梗死治疗结果替罗非班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

    Wallstent支架联合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长节段夹层病变的疗效分析

    李腾飞田奇史帅龙龙树海...
    1246-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Wallstent支架联合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长节段夹层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使用单枚Wallstent支架联合单枚FD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长节段夹层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症状改善和随访结果评估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4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并纳入本研究,包括夹层动脉瘤5例(5个动脉瘤)和单纯动脉夹层9例.所有患者均于夹层病变处采用支架部分重叠方式序贯置入1枚Wallstent支架和1枚Tubridge FD,技术成功比例为14/14.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所有支架均贴壁良好,其中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内均可见明显对比剂滞留,9例单纯动脉夹层病变患者管腔血流恢复通畅.围手术期均未观察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血管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10.14±1.18)个月(3~19个月).1例患者术后11个月出现对侧肢体无力(肌力Ⅲ级),CT血管成像(CTA)提示支架内管腔闭塞,经抗血小板、扩容等药物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未残留肢体活动障碍;其余1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见新发神经系统损害症状.13例患者术后获得影像学随访,包括6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7例CTA,随访时间[M(Q1,Q3)]为8(6,9)个月.除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闭塞外,余12例患者均显示动脉瘤闭塞完全(4例)或夹层病变消失(8例),同时载瘤动脉保持通畅.结论 Wallstent支架联合FD置入的方法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长节段夹层病变安全、有效,但术后应充分重视支架内慢性闭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夹层支架血流导向装置支架内闭塞

    本刊关于稿件统计学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252页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的初步经验

    石鹏孙超焦玉婷吕伟波...
    1253-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经验,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介入外科于2023年1-8月连续收治的62例采用dTRA行神经介入诊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桡动脉直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桡动脉,均使用6F桡动脉鞘建立通路.术后1 d、30 d采用多普勒超声评估穿刺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通畅性.观察记录dTRA行神经介入诊疗的技术成功率(穿刺针尾端喷血良好,导丝输送顺畅且动脉鞘及导管均成功到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 术前多普勒超声显示62例患者的前臂桡动脉直径为(2.3±0.3)mm,远端桡动脉直径为(1.8±0.3)mm.62例患者均行诊断性脑血管造影术,其中11例(17.7%)同期接受血管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75.8%(47/62)o失败的15例患者中,13例转为经近端桡动脉入路(pTRA),2例转为经股动脉入路;其中反复穿刺失败11例,置管失败3例,采用右侧dTRA时导管近端支撑力不足而无法到位左侧椎动脉1例.置管时间为(268.2±142.6)s.术后1 d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前臂或远端桡动脉搏动减弱及手部缺血事件,仅1例出现穿刺点周围短暂性麻木,后自行缓解.术后30 d随访,仅1例因dTRA穿刺失败而转为pTRA的患者出现前臂疼痛,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桡动脉中远段血栓形成.结论 采用dTRA行神经介入诊疗总体并发症少,但因其直径相对细小,存在穿刺及置管难度较大等问题,需经过一定的学习曲线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血管内操作经远端桡动脉入路经近端桡动脉入路手术后并发症

    本刊关于稿件参考文献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258页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荣孝慈王勇强黄煜伦李学涛...
    1259-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BSC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BSC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在IONM[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SEPs)、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s)、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MEPs)、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脑神经运动核团定位(脑干图mapping)、脑神经肌电图]辅助下行BSCM切除术.观察患者IONM的情况、术后症状改善程度及并发症情况;术后48 h内行头颅MRI检查评估BSCM的手术切除程度;术后3、6、12个月复查头颅MRI评估BSCM是否残留或复发.出院及末次随访时,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17例患者均行SSEPs、Tce-MEPs监测,选择性行BAEPs(8例)、FMEPs(3例)、脑神经肌电图(6例)监测,4例行脑干图mapping监测确定面神经运动核团位置;11例患者术中及术后IONM波形无明显改变,6例术中出现SSEPs或Tce-MEPs波幅及潜伏期的改变,其中5例为一过性改变,1例为持续性异常SSEPs波;所有患者均无癫痫发作、心律失常、刺激电极部位头皮烧伤、直接热损伤等IONM相关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6例BSCM为全切除;1例为次全切除,术后因出血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及切除残余血管畸形.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BSCM.所有患者术后均神志清楚,无一例死亡;12例患者术后症状好转,2例无改变,3例出现暂时性的神经功能症状加重.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脑脊液鼻漏1例,少量急性硬膜下出血1例.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M(Q1,Q3)]为3(2,11)个月;末次随访显示,BSCM均无残留或复发,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加重,3例术后神经功能症状加重患者经康复治疗后症状好转.17例患者术前、出院时、末次随访时KPS分别为(80.59±7.48)分、(85.88±11.76)分、(91.76±9.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53,P<0.001);出院时的KPS较术前高,而较末次随访时低(均P<0.05).结论 术中应用IONM可以在最大安全范围内切除BSCM,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手术中脑干治疗结果

    亚低温治疗期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波动程度对重型颅脑创伤患儿短期预后的影响

    晏骖丁向前时传君李冬...
    1265-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期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波动程度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儿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sTBI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均接受早期PaCO2管控,行动态动脉血气监测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并根据TCD结果设定PaCO2的目标值,通过调节潮气量、呼吸频率确定分钟通气量的范围.根据每例患儿亚低温治疗期间所有PaCO2值的标准差(s)进行分组,s值≤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PaCO2波动较小组(19例),s值>5 mm Hg为PaCO2波动较大组(32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亚低温治疗时长、住院时长、术后脑梗死的发生率、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最高值、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的差异.患儿出院后6个月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患儿PaCO2的s值与出院后6个月GCS的相关性.结果 PaCO2波动较小组与PaCO2波动较大组患儿年龄、性别分布、入院时GC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aCO2波动较大组比较,PaCO2波动较小组患儿的亚低温治疗时长[(97.3±11.3)h 对比(108.2±12.5)h]、住院时长[(16.8±3.8)d 对比(18.9±3.3)d]均较短,出院时GCS[(9.4±1.1)分对比(8.3±1.3)分]、出院后6个月GCS[(13.6±1.5)分对比(10.8±1.8)分]均较高(均P<0.05).两组患儿术后NSE最高值和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儿动脉血PaCO2的s值与出院后6个月GCS呈负相关(r=-0.66,P<0.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期间动脉PaCO2波动小有利于缩短sTBI患儿的亚低温治疗时长及住院时长,并且稳定的PaCO2与良好的短期预后相关.

    颅脑损伤二氧化碳分压儿童预后亚低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