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刘迁

半月刊

1004-2377

zazhi2008@163.com

010-51280025(李健)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84-1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Journal zhonghua shaonia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探讨

    王月梅
    33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值,历来是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注意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美术愉快教学初探

    王莅霞
    333-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在愉快的感受中做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

    初中美术愉快教学

    初中地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原则

    蒋志刚
    334-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是初中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地理多媒体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

    齐海叶
    335-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时学生的个性体验是关键。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是重点。提倡多种方法的阅读是突破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位。注重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使之互相促进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物理学中的美学教育

    刘微
    336-336页

    浅谈语文课堂评价

    王晶霞
    337-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肯定和促进。具体从三个方面做起:一、评价内容多元化,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主体;二、评价主体多元化,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构成综合主体;三、评价方式多元化,包括档案袋评价、活动性评价、即时评价等方面。

    辐射性实践探索纵向比较自我完善

    谈新形势下的初中政治教学

    任珂
    338-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临国际形势的日趋化,当今的世界是充满挑战的世界,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时代。面临新技术革新的挑战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各国纷纷把培养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首位,作为思想统率的政治课,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再一次作出了改革,走上“开卷考试”的轨道。面临新的形势,作为每一位初中政治教师应把握机遇,面对挑战,走在时代的前沿。本人就此发表一些拙见,以供同行参考。

    初中政治时政教育教学核心

    新课改下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

    王虹月
    339-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课堂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备课方法初探

    张荣俊
    340-340页

    物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张必胜
    341-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