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孙永华

双月刊

1673-9450

zhssyxf@163.com

010-63138570,63139297

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CSTPCD
查看更多>>栏目有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个世界性难题:股骨头坏死早期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郭晓忠岳聚安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股骨头坏死(ONFH)是一个骨科常见病,也是最难治愈的骨科疾病,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根本治愈的方法.ONFH的早期治疗,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众多,如ONFH发生的时间、ONFH的范围、是否已经塌陷以及塌陷程度、治疗ONFH的方法及术者所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等,都会影响ONFH的治疗效果.目前,针对ONFH早期的治疗,尚未达成统一的治疗原则或共识,医师往往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确定其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方法可能会减轻症状,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能够治愈ONFH.ONFH保头手术方法很多,如股骨头髓心减压(单孔、多孔)、股骨头髓心减压加骨移植材料填充和(或)结构性骨支撑、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带血管的髂骨骨瓣移植、粗隆间旋转截骨或内外翻截骨、ONFH的血管融通术等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有效,但各家报道的临床效果不一,因而也没有取得业内的共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治疗早期ONFH的临床研究和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治疗早期ONFH的现状作一综述,阐述了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尚存的问题,以引起对早期ONFH的治疗方法的重新思考和探讨.

    股骨头坏死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内骨小梁形态学对比研究

    段玮轩程亮亮赵德伟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对比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内骨小梁的结构特点.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因股骨颈骨折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别设为骨折组与坏死组,每组各20例(20髋),术中完整取出股骨头作为研究材料.应用计算机对股骨头进行三维重建,利用x、y、z轴各2个相互平行的平面将股骨头分割成27个区域,27个区域的编号规则:分为内侧、中间、外侧3个区,每组按照由前向后、由上向下的顺序编为1~9号.内侧区编号为m1、m2……m9;中间区编号为c1、c2……c9;外侧区编号为l1、l2……l9.对样本进行Micro-CT断层扫描,获取股骨头样本的计算机三维图像.手工选取兴趣区,采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间隙等三维空间参数分别对2组股骨头内骨小梁进行评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骨折组中,将股骨头按矢状面分割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进行对比,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59、73.50、38.60、48.5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冠状面分割为前区、中间区、后区进行对比,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69.50、43.92、85.40、36.0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水平面分割为上区、中间区、下区进行对比,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03、29.47、255.50、45.50,P值均小于0.05).对比坏死组股骨头不同部位骨小梁微结构参数,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42、26.60、400.00、36.00,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上区、中间区、下区,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99、25.33、28.50、37.33,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前区、中间区、后区,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67.17、57.29、42.11、41.17,P值均小于0.05).与坏死组相比,骨折组骨小梁骨体积分数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1)、骨小梁厚度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1)、骨小梁数量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0.01),骨小梁间隙均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结论 激素对于坏死股骨头的影响不仅仅是坏死区,包括硬化区、正常骨小梁区,即对于整个股骨头都产生了影响.

    股骨头坏死Micro-CT骨小梁空间结构

    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魏秋实庞凤祥陈哓俊杨鹏...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中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ONFH的患者30例(32髋).其中,ARCOⅢA期17例,ARCOⅢB期7例,ARCOⅢC期8例,男23例24髋,女7例8髋,患者平均年龄(27.6±3.4)岁.均采用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ONFH病灶清除、打压植骨、自体髂骨瓣植入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前及术后髋关节股骨头功能;以髋关节股骨头功能优良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愈合良好,大转子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1.0±5.7)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等级评定疗效,其中优17髋,良14髋,差1髋,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82.1±4.6)分,显著优于术前[(53.5±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09,P <0.05).其中1例于术后19个月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末次随访时,髋关节股骨头优良率为96.88%,与术前(15.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06,P<0.05).结论 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ARCOⅢ期ONFH,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髋关节股骨头坏死中期外科脱位技术临床疗效

    经大粗隆单一入路双孔道减压植骨+异体腓骨支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郭晓忠岳聚安王冉东李兵...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大粗隆单一入路双孔道减压植骨+异体腓骨支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大粗隆单一入路双孔道减压植骨+异体腓骨支撑的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7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收治的30例(41髋)早期ONFH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CT平扫及MRI检查,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的骨坏死分期标准对其分期,其中ARCOⅡA期1髋、ARCOⅡB期1髋、ARCOⅡC期33髋、ARCOⅢC期6髋,术前评估患髋Harris评分.术后随访时复查髋关节正侧位X线及CT,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以综合评价术后临床疗效.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及x2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3.6±13.2)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74.2±5.81)分,优良率为12.20%;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7.7±7.2)分,优良率为80.49%;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及术后优良率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9,x2=38.45;P值均小于0.05);其中,1例女性患者术前左髋ARCOⅡ期,因病情进展于术后22个月行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3髋术前ARCOⅡC期,末次随访时病情已进展到ARCOⅢ期,但髋功能良好,末次随访时手术成功率为97.56%.结论 经大粗隆单一入路双孔道减压植骨+异体腓骨支撑治疗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该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确切等优点.

    股骨头坏死腓骨减压骨移植

    激素对大鼠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miRNA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探索

    岳聚安王冉东张启栋李兵...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激素对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miRNA表达谱的影响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选取SPF级8周龄雌性SD大鼠14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模型组7只、空白组7只.模型组腹腔注射脂多糖(20 μg/kg),每次间隔24 h,连续注射2次,24 h后肌内注射大剂量甲强龙(40 mg/kg),每次间隔24 h,连续注射3次.空白组与模型组相同的时间点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肌内注射.注射后4周随机从2组中各取2只大鼠行股骨头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造模是否成功,同时行股骨头BMEC培养,形态学观察与鉴定及生物信息学检测如使用Agilent GeneSpring软件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筛选,采用miRWalk 2.0软件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Panther数据库被用来预测靶基因的信号通路,Gene Ontology (GO)对靶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结果 通过联合采用脂多糖及甲强龙成功地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大鼠模型;分离的骨BMEC纯度高达98.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共检测到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常表达的miRNA(2个上调:miR-132-3p、miR-335,2个下调:miR-466b-2-3p、let-7c-1-3p),其靶基因共3 808个;靶基因调控的信号通路可能包括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等,其富集的生物途径包括metabolic process等,富集在细胞定位中包括organelle、nucleoid等,富集在生物学功能中的包括nucleic acid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ity等.结论 激素可诱导股骨头BMEC miRNA的表达谱发生变化.miR-132-3p和miR-335的异常表达可能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激素类股骨头坏死内皮细胞生物信息

    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失败病例分析

    孙伟刘立华高福强李子荣...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例临床失败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行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患者38例(50髋),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31.9岁.经5年随访,失随访3例5髋,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分别对其行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和中日友好医院分型,并行Harris评分.术后使用Harris评分对其行临床效果评价,并行影像学检测.数据比较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截止到末次随访,随访病例中19髋行关节置换,Harris评分低于70分但未行关节置换3例.其中ARCOⅡ期(4/18,其中ⅡB和ⅡC各2髋),ARCOⅢA(15/24)、ARCOⅢB(3/3)期临床失败率分别为22.2%、62.5%、100.0%,检验值为10.03,似然比值11.54,线性相关卡方值9.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7、0.03、0.02).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2型(2/3)、L3型(19/25)、(C+L1)(1/17)型患者临床失败率分别为66.7%、76.0%、5.9%,检验值为20.32,似然比值23.38,线性相关卡方值19.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分期和分型是术后临床失败的危险因素.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2.21分.结论 本次研究观察结果表明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病例的治疗中,对ARCOⅢ期,中日友好医院L2、L3型(坏死累及外侧柱)患者术后临床失败率较高,适合ARCOⅡ期,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1型和C型患者.

    骨坏死减压治疗失败疗效

    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不同部位骨密度结合骨转换标志物特点研究

    张程何伟魏秋实黄俊远...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以及骨转换标志物特点.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骨科住院诊断为非创伤性ONFH的患者共150例278髋(坏死组),男92例、女58例,平均年龄为(40.9±9.5)岁,其中酒精性ONFH 43例,特发性ONFH 23例,激素性ONFH 84例,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Ⅱ期84例,Ⅲ期ARCO 66例.收集同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骨密度检查的健康人群共101例(对照组),男61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41.9±10.7)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2组股骨颈、腰椎(L1~L4)、髋关节的骨密度值,抽血检测2组血清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Ⅰ型胶原降解产物(β-CTx)及碱性磷酸酶(ALP)等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坏死组的股骨颈骨密度值[(0.97±0.15) g/cm2]高于对照组股骨颈骨密度值[(0.91 ±0.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8,P=0.002),坏死组髋关节骨密度值[(0.94 ±±0.12) g/cm2]、腰椎骨密度值[(1.11 ±0.14) g/cm2]与对照组髋关节骨密度值[(0.96 ±0.14) g/cm2]、腰椎骨密度值[(1.12±0.15)g/cm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8、-1.461,P=0.584、0.145);坏死组患者血清PINP[(65.44±28.64)ng/mL]、ALP[(68.89±19.15) U/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P1NP[(56.82 ±23.49) ng/mL]、ALP[(59.64±23.72) U/L],而血清β-CTx[(0.54 ±0.27) 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0.62 ±0.2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08、3.404、-2.095,P=0.010、0.001、0.037).(2)坏死组中酒精性ONFH股骨颈骨密度值[(1.02±0.15) g/cm2]高于激素性ONFH[(0.96±0.14) g/cm2]与特发性ONFH[(0.93 ±0.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4,P=0.021);3种坏死类型间腰椎与髋关节的骨密度值、血清P1 NP、β-CTx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酒精性ONFH血清ALP[(76.09±18.36) U/L]水平高于激素性ONFH[(65.49±18.8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坏死组中ARCOⅡ期患者股骨颈骨密度[(0.95±0.15)g/cm2]低于ARCOⅢ期[(1.00 ±0.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P=0.020),腰椎与髋关节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ARCOⅡ期患者血清P1NP[(70.24 ±32.11) ng/mL]、血清β-CTx水平[(0.60 ±0.27) ng/mL]均高于ARCOⅢ期[(59.33±22.26) ng/mL、(0.47 ±0.25) ng/mL]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4、2.985,P=0.015、0.003),两期患者血清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非创伤ONFH的坏死周围区域骨密度可能会升高,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坏死部位的修复,坏死周围区域的骨密度呈上升趋势.而在不同坏死类型中,酒精性ONFH周围区域骨密度增高最明显.

    股骨头坏死骨密度成年人骨转换标志物双能X线

    多模态MRI技术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微循环及脂肪含量病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韩晓蕊洪郭驹魏秋实庞凤祥...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多模态MRI技术检测塌陷前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ONFH)患者的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脂肪化的情况,并探讨二者与SIONFH疾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确诊的SIONFH塌陷前期患者(即ARCO Ⅰ期~Ⅲ期早期),运用多模态MRI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T1 WI和T2WI/fs]进行诊断研究.具体流程包括在采用T1WI和T2 WI/fs实现原发灶结构定位的基础上,运用IVIM-DWI和IDEAL-IQ分别测量不同区域(坏死区、硬化区、正常区)的局部微循环(f)和脂肪含量(FF).重点分析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组织脂肪化情况与ARCO分期的相关性,同时对2种病理机制之间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SIONFH不同区域的局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其中,在IDEAL-IQ序列中,坏死区FF值最高,硬化区FF值最低.在IVIM-DWI中,坏死区f值最低,硬化区其次,正常区最高.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r=-0.37,JP值均小于0.05).ARCOⅢ期早期的f值最小,而FF值最小(P值均小于0.05),并且FF值与ARCO分期呈正相关(r=0.72,P值均小于0.01),但f值与ARCO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多模态MRI技术(IDEAL-IQ、IVIM-DWI、T1 WI和T2 WI/fs)定量测量得出,SIONFH在塌陷前期中局部微循环进行性障碍和组织脂肪化增加会关联性出现,并随ARCO分期的进展而逐步加重.

    骨股头坏死磁共振成像脂肪组织微循环

    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

    王家阳张魁董然王健...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对患者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发生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住院并行CABG治疗的患者880例.503例(57.2%)患者在CABG术前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将这些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377例患者术前未应用他汀类药物,设为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再进行相应的风险因素分析.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CABG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的发生率、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0%、27.6%,与对照组(5.6%、3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0.869、0.298,P=0.005、0.022).同时多元逻辑回归结果显示患者CABG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显著下降具有独立相关性(OR0.34,95% CI0.16 ~0.74,P=0.006).此外,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也与CABG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独立有关(OR 0.60,95%CI0.44 ~0.81,P=0.001).结论 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患者CABG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胸骨切开术感染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前列地尔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李松泽荣新洲张涛樊桂成...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前列地尔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3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进行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0),2组患者均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分别采集2组患者晨空腹静脉血3 mL;治疗第7、14天,采集患者引流袋中引流液5 mnL,离心取上清液,移入已消毒的Eppendorf管中,密封,冻存于-80℃低温冰箱,并于患者更换负压材料时取部分肉芽组织,10%甲醛固定,石蜡切片.分别检测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14天血液中降钙素原和血清白蛋白含量及治疗第7、14天引流液中的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肉芽组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及腐胺含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降钙素原和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治疗第7、14天,观察组降钙素原分别为(0.6l±0.46)、(0.30±0.28) ng/mL,低于对照组(0.93±0.47)、(0.49±0.2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2.15,P=0.03、0.04);观察组血清白蛋白[(27.13±2.13)、(28.78±1.90) g/L],高于对照组[(25.48±2.66)、(25.48 ±2.66)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3.18,P=0.04、<0.01).观察组治疗第7、14天引流液中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86.30 ±5.82)、(106.97 ±6.44) μmol/L,浓度高于对照组[(65.64±5.76)、(84.80 ±9.19)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7、9.25,P值均小于0.01);VEGF含量分别为(123.04±11.76)、(240.15±38.85) pg/mL,浓度高于对照组[(85.09±6.72)、(129.57±17.28)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2、11.74,P值均小于0.01);观察组治疗第7、14天,引流液中腐胺浓度为(0.63±0.08)、(0.22 ±0.08) mg/L,低于对照组[(0.81±0.09)、(0.41±0.08)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4、-12.15,P值均小于0.01);取材的肉芽组织中RAGE为37.1 ±6.76、17.17±5.54,表达低于对照组(52.94 ±8.72、38.00 ±5.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0、-7.95,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70%,对照组为6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0,P=0.029).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前列地尔可以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其机制与前列地尔促进血管内皮分泌一氧化氮、VEGF,加速创面腐胺清除,促进创面肉芽生长的同时抑制RAGE表达有关.

    糖尿病足溃疡前列地尔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