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昼夜节律调控角度看创面愈合

    王达利祁放
    40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如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干细胞的复杂且精细调控的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科学研究揭示了昼夜节律在调控创面愈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管目前对于昼夜节律如何精确调控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不断积累的证据已经揭示,一些关键信号和细胞功能在昼夜节律调控创面愈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理解这些机制不仅对于揭示创面愈合的基本生物学过程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如通过调整昼夜节律来指导用药、优化创伤治疗.该文通过探讨当前有关昼夜节律调控创面愈合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这一新兴领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昼夜节律伤口愈合时间疗法分子过程细胞信号

    协调组织修复:控制有害和修复性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分子途径

    贺伟峰闫凌峰
    407-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性粒细胞是最丰富的循环白细胞,作为损伤组织和感染部位的第一反应者,在愈合早期炎症反应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性粒细胞通过吞噬和破坏病原体、释放细胞毒性酶和代谢物以及传播炎症网络来提供即时宿主防御.然而,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防御机制会造成重大的附带损害.专注于有害中性粒细胞炎症的诱因和免疫调节缺陷,并把握有害炎症的特定驱动因素,对重新校准炎症以促进内源性组织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中性粒细胞炎症失衡的诱因出发,阐述中性粒细胞介导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及相关病理表现,并强调了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靶点.

    伤口愈合免疫炎症中性粒细胞分子途径

    Wnt4通过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和减少表皮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来增加烧伤创面的表皮厚度

    Xiang FWang PGong H曹睿...
    414页

    皮肤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表达调节烧伤创面愈合并可靶向改变瘢痕特征

    Tsai KHShi HParungao RJ曹睿...
    414页

    清除Vγ4T细胞在小鼠皮肤紫外线损伤后表皮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李雅舒贺伟峰吕开阳
    415-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清除Vγ4T细胞在小鼠皮肤紫外线损伤后表皮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54只6~8周龄雌性C57BU6J野生型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γ4T细胞清除组和对照组(每组27只),分别腹腔注射亚美尼亚仓鼠抗小鼠Vγ4T细胞受体(TCR)单克隆抗体200 μg、等量同型对照IgG抗体.注射后1周(之后均在此时间点取小鼠),每组取3只小鼠(之后均从这2组另取小鼠),从背部皮肤组织和腋窝、腹股沟淋巴结中分别提取真皮细胞和淋巴结细胞,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真皮细胞和淋巴结细胞中Vγ4T细胞比例;每组取5只小鼠,观察背部皮肤情况,之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并测量表皮组织厚度;每组取5只小鼠,提取表皮细胞后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皮细胞中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比例.每组取3只小鼠,分别设为Vγ4T细胞清除+5次紫外线辐射(UVR)组和对照+5次UVR组,每日1次共行5次UVR,每日照射后即刻观察背部皮肤情况;每组取5只小鼠,分别设为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和对照+1次UVR组,均行1次UVR后即刻行HE染色后测量表皮组织厚度.每组取3只小鼠,分别设为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单纯对照组;再另取3只小鼠,分别设为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和对照+1次UVR组;均同前处理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表皮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Vγ5TCR、白细胞介素15(IL-15)、IL-1β、IL-23、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KG2D)、组织相容性抗原60(H60)、小鼠UL16结合蛋白样转录子1(Mult1)、维甲酸早期诱导蛋白1(Rae1)的mRNA表达.结果 注射后1周,Vγ4T细胞清除组小鼠真皮细胞、淋巴结细胞中Vγ4T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7.99、13.12,P<0.05);Vγ4T细胞清除组和对照组小鼠皮肤大体情况和组织结构无明显区别,表皮组织厚度相近(P>0.05);Vγ4T细胞清除组小鼠表皮细胞中DETC比例为(3.9±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0.5)%(t=4.84,P<0.05).与对照+5次UVR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5次UVR组小鼠进行1次UVR后皮肤鳞屑增多,照射2次出现鳞屑样痂皮,照射3~5次鳞屑样痂皮明显增多.行UVR后即刻,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厚度较对照+1次UVR组明显增加(t=11.50,P<0.05).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小鼠表皮组织中 Vγ5TCR 的 mRNA 表达明显上调(t=41.16,P<0.05),IL-23 的 mRNA 表达明显下调(t=6.52,P<0.05);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对照+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Vγ5TCR、K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 15.22、13.22,P<0.05),IGF-Ⅰ、IL-23 的 mRNA 表达均明显下调(t 值分别为 3.71、4.95,P<0.05);与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IGF-Ⅰ、K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11.40、18.88,P<0.05),IL-1β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t=4.42,P<0.05);与对照+1次UVR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Vγ5TCR、IGF-Ⅰ、K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4.52、15.24、9.43,P<0.05);4组小鼠表皮组织中IL-15的mRNA表达总体相近(P>0.05).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表皮组织中NKG2D、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3.67、47.40,P<0.05),对照+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NKG2D、Mult 1、Rae 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5.30、6.50、9.16,P<0.05);与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NKG2D、H60、Mult1、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t值分别为4.57、4.13、4.67、27.36,P<0.05);与对照+1次UVR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 NKG2D、H60、Mult1、Rae1 的 mRNA 表达均明显下调(t 值分别为 5.77、8.18、12.90、8.08,P<0.05).结论 清除Vγ4T细胞有利于DETC增殖和毒性下调,可能促进UVR后小鼠表皮损伤修复.

    紫外线皮肤表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Vγ4T细胞树突状表皮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

    自噬对调控皮肤炎症和凋亡诱导的干细胞活化的重要作用

    Van Hove LToniolo AGhiasloo M曹睿...
    424页

    凋亡识别受体调控小鼠皮肤组织修复

    Justynski OBridges KKrause W曹睿...
    424页

    重组人金属硫蛋白Ⅲ联合创面敷料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沈鑫孙左义张瑞薛玉英...
    425-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金属硫蛋白Ⅲ(rh-MT-Ⅲ)联合创面敷料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24只6周龄美国癌症研究所小鼠,雌雄各半,在每只小鼠背部制备2个对称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小鼠按性别、体重分层随机分为在创面涂布相应的溶液的生理盐水组、敷料组、rh-MT-Ⅲ组和在创面涂布rh-MT-Ⅲ和创面敷料的混合液的联合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伤后1~7d,每天观察所有小鼠的活动、饮食和毛发生长变化,记录小鼠体重、创面面积并计算相对创面面积百分比.伤后7 d,取小鼠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肉芽组织情况,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形成情况,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Ki67相对荧光强度表示)和细胞凋亡情况[以原位末端标记(TUNEL)相对荧光强度表示].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6.结果 伤后7d内,4组小鼠均无活动、饮食或毛发生长异常.伤后1~7 d,4组小鼠体重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伤后2、3、4、5、6、7d相对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rh-MT-Ⅲ组(P<0.05),伤后3、4、5、6、7d相对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敷料组(P<0.05).敷料组小鼠伤后6、7 d及rh-MT-Ⅲ组小鼠伤后7 d相对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伤后7 d,联合治疗组小鼠创面组织中可见大量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且创面上缘新生上皮组织生长优于其他3组;联合治疗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致密程度较其他3组更高且排列更为有序.伤后7 d,敷料组、rh-MT-Ⅲ组、联合治疗组小鼠创面组织中Ki67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289±35)%、(197±17)%、(389±5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的(100±15)%(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创面组织中Ki67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敷料组、rh-MT-Ⅲ组(P值均<0.05).伤后7 d,敷料组、rh-MT-Ⅲ组、联合治疗组小鼠创面组织中TUNEL相对荧光强度为(55.5±5.7)%、(66.7±8.0)%、(20.0± 2.2)%,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的(100.0±12.9)%(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创面组织中TUNEL相对荧光强度明显低于敷料组、rh-MT-Ⅲ组(P值均<0.05).结论 rh-MT-Ⅲ可协同创面敷料促进创面周围肉芽组织生长以及胶原沉积,还可提高细胞增殖活力,减少细胞凋亡,通过促进创缘皮肤再上皮化,从而加速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创伤和损伤金属硫蛋白生物敷料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创面修复

    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赵久红吕叶辉雷翊涵
    43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方法 该研究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建库至2023年12月26日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与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的英文文献,统计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并分析变化趋势.根据前述年度发文量再次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该领域发文增长迅速转折年份的前5年至2023年12月31日的相关文献,统计发文总量并计算年度发文增长率,并根据年度发文量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采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第2次检索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来源期刊、引用文献及关键词情况,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现状和热点的演变过程.结果 第1次检索共获取3 992篇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文献,其中2015-2023年,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均增加迅速.第2次检索时限设置为201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该时段共发文3 206篇,平均年度发文增长率为13.30%,根据该阶段的发文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可达500篇.第2次检索文献发表在717种期刊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占总发文量的18.75%(601/3 206)]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伤、分子、中药药理及干细胞,主要出版国家为英国、美国等,影响因子>5的期刊有7本,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区Q1区或Q2区的期刊有6本.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906个节点及9大聚类(Q=0.64,S=0.82).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在2006-2015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2基质金属蛋白酶和#3转化生长因子β1,在2016-2023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7植物提取.其中,2021-2023年期间,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聚类#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和#7植物提取的共现关系最为密切.对被引值、中介中心值及Sigma值排前5位的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分析显示,巨噬细胞及炎症调控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成纤维细胞对创面修复的影响以及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是主要研究方向.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636个节点,7个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2细胞迁移、#3创面修复、#4外泌体、#5负压伤口治疗及#6糖尿病足溃疡(Q=0.59,S=0.80).第2次检索文献在2016-2023年主要聚集于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和#4外泌体,在2015年前主要聚集于聚类#2细胞迁移和#3创面修复.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110个突现关键词(以下简称突现词),突现强度排前10位的突现词依次为小鼠、基因表达、皮肤损伤、上皮细胞、信号通路、生物材料、外泌体、分子对接、水凝胶、巨噬细胞极化,其开始年和结束年的时限均不同.其中2021-2023年的高强度突现词为水凝胶(属于聚类#0抗菌)、外泌体(属于聚类#1间充质干细胞)、分子对接(属于聚类#0抗菌)、巨噬细胞极化(属于聚类#0抗菌).结论 未来,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的发展仍会处于稳步阶段;该领域研究热点已经从生长因子及创面修复生理过渡到了抗菌及干细胞方向;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可能为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筛查促创面修复的药物并研究其深层机制、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以及水凝胶通过抗菌功效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

    文献计量学时空聚类分析研究热点热点演化未来趋势可视化分析创面修复

    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佟琳张万福韩飞官浩...
    443-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感染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6岁,单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9例、双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3例,3例患者并发脓毒症.清创前压力性损伤创面外口面积为1.5 cm×1.0 cm~3.0 cm×3.0 cm,术中清创时测量的内腔面积为10.0 cm×8.5 cm~20.0 cm×10.0 cm.改善全身一般状况后,Ⅰ期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填塞,Ⅱ期移植面积为10.0 cm×9.0 cm~22.5 cm×11.5 cm局部肌皮瓣修复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对比所有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水平及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记录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观察所有患者Ⅱ期术后局部肌皮瓣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复发情况及肌皮瓣外观和质地.结果 12例患者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均较Ⅰ期术前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6.67、7.71、2.72、3.52,P<0.05);Ⅰ期术后7 d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为2/12,较Ⅰ期术前的11/12明显降低(P<0.05).3例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较Ⅰ期术前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心率<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共15个创面经局部肌皮瓣移植修复,Ⅱ期术后14个局部肌皮瓣存活良好,创面愈合;1个局部肌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床旁清创缝合后14 d愈合.Ⅱ期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肌皮瓣不臃肿,肌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组织近似且质地柔软.结论 采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治疗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可以通过抗生素骨水泥的覆盖/填塞降低患者全身炎症指标水平,减轻创面处的细菌负荷,形成诱导膜,为后期创面修复提供良好基础;局部肌皮瓣展现出了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外观佳的良好临床效果,术后压力性损伤复发率低.

    压力性溃疡外科皮瓣膜诱导技术创面修复大转子局部肌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