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放射性溃疡的诊疗策略

    沈余明胡云刚
    50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对肿瘤行放射治疗和各种介入治疗的增加,慢性放射性溃疡患者逐渐增多.慢性放射性溃疡多累及皮下深层,伴周围皮肤纤维化,溃疡迁延不愈,呈进行性、不可逆发展,常规换药、皮片移植难以取得良好疗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文从慢性放射性溃疡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创面评估及修复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为慢性放射性溃疡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放射疗法皮肤溃疡辐射损伤清创术肌皮瓣诊疗模式

    缺氧与炎症在创面愈合中扮演的角色

    魏在荣张演基王达利
    507-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缺氧和炎症是启动创面愈合和影响创面愈合进程的2个关键因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核因子κB是缺氧和炎症环境下的重要调控因子,缺氧和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由HIF-1α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所介导,二者失调导致的HIF-1α或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均会影响创面微环境,导致创面异常愈合.该文讨论了缺氧和炎症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强调了缺氧和炎症之间的相互协作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以及二者失调对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并对目前缺氧和炎症信号通路的干预策略进行总结,同时对未来创面的治疗进行展望.

    伤口愈合炎症低氧缺氧诱导因子1

    创面愈合过程中巨噬细胞极化的表观遗传调控

    Chen CLiu TTang Y胡云刚...
    513页

    基于人体研究对现阶段烧伤后慢性应激反应的认识

    Osborne TWall BEdgar DW田震...
    513页

    重度烧伤的转录组学研究:价值与机遇

    贾赤宇尹斌张泽鑫
    514-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录组学技术在多个疾病领域显示出了显著应用效果,但其在重度烧伤尤其是烧伤脓毒症领域的应用还是浅尝辄止.使用转录组学和大数据的方法,解决重度烧伤尤其是烧伤脓毒症领域一直以来难以攻克的难题,极具前景和意义.该文对转录组学在重度烧伤尤其是烧伤脓毒症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现状以及未来前景进行全面论述,为重度烧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烧伤转录组脓毒症免疫抑制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部放射性溃疡的修复策略及其临床效果

    杜伟力沈余明程琳代强...
    52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胸部放射性溃疡的修复策略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9月-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罹患乳腺癌根治术后胸部放射性溃疡的女性患者27例,其年龄为37~83岁,其中7例患者出现胸部区域明显疼痛.完善各项检查,准确评估有无肿瘤以及放射性溃疡累及深度.排除肿瘤复发后,对溃疡创面行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大小为8 cm×7 cm~18 cm×18 cm),同时行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与创面组织/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清创后同期或行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1周后行创面修复手术.根据创面位置与大小、患者年龄与全身情况,以及供区损伤最小化原则,选择最适合的组织瓣修复创面,对供区创面行断层皮片移植或拉拢缝合.记录放射性损伤累及层次与组织结构、移植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统计术后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创面组织/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疼痛缓解情况、组织瓣成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组织瓣外形、溃疡是否复发、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腹直肌肌皮瓣供区是否发生腹壁疝.结果 放射性损伤累及肋骨与肋软骨者21例,累及肋骨、胸骨与锁骨者4例,累及锁骨及锁骨下动脉者2例.12例患者移植了腹直肌肌皮瓣,8例患者移植了背阔肌肌皮瓣,3例患者移植了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3例患者移植了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1例患者移植了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组织瓣大小为14 cm×8 cm~20 cm×20 cm.术后,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肿瘤成分;创面组织/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25例患者为阳性,2例患者为阴性;7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25例患者术后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2例患者术后腹直肌肌皮瓣尖端部分坏死,经行清创与组织瓣修整术后愈合.随访6个月~2年,组织瓣外形均良好,溃疡均未复发,供区创面遗留线性瘢痕,腹直肌肌皮瓣供区均未发生腹壁疝.结论 准确评估损伤程度后彻底清创并行VSD治疗,以及根据患者全身情况与创面特点和供区损伤最小化原则选择合适的组织瓣修复创面,是乳腺癌根治术后胸部放射性溃疡的较佳修复策略,采用该策略可尽快封闭创面,防止溃疡复发,预后良好.

    胸部辐射损伤慢性病清创术外科皮瓣创面修复

    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其效果

    李莉莉于文昌李波吴德勇...
    529-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11月-2023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常德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10例脊柱内固定术后难愈性创面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35~68岁,其中胸腰椎结核者6例、胸腰椎骨折者3例、骶椎脊索瘤复发根治性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合并骨缺损者1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0 cm× 1.5 cm~27.0 cm×6.5 cm.根据创面情况,决定创面修复手术是Ⅰ期还是Ⅱ期进行.2例患者创面为Ⅰ型创面,行清创、直接缝合及术后置管持续冲洗引流;8例患者创面为Ⅱ型创面,采用局部皮瓣(包括末端为真皮脂肪瓣的旋转皮瓣)、肌瓣或肌瓣联合局部皮瓣修复,其中皮瓣大小为10.0 cm×5.0 cm~27.0 cm×14.0 cm,肌瓣大小为 8.0 cm×5.0 cm×4.0 cm~17.0 cm×9.5 cm×2.0 cm.供瓣区创面均直接缝合,统计Ⅱ型创面患者采用的创面治疗方法.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创面感染、复发情况,内固定材料保留情况及脊柱运动功能.结果 Ⅱ型创面患者中采用局部皮瓣者3例(其中采用末端为真皮脂肪瓣的旋转皮瓣者1例)、肌瓣者3例(其中采用背阔肌肌瓣者1例、竖脊肌肌瓣者2例)、肌瓣(采用背阔肌肌瓣及竖脊肌肌瓣者各1例)联合局部皮瓣者2例.仅1例骶椎脊索瘤根治术后继发缺损患者修复术后创面愈合欠佳,经换药愈合,其余9例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4~18个月,10例患者局部创面未出现感染、复发,内固定材料未发生松动,脊柱运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 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难愈性创面,根据患者的创面类型,行 Ⅰ期清创缝合及冲洗引流或于Ⅰ、Ⅱ期行局部皮瓣、肌瓣、肌瓣联合局部皮瓣移植等,既修复了创面,又保留了内固定材料,疗效可靠.

    脊柱骨折固定术,内感染难愈性创面创面修复

    开胸术后继发伴人工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诊疗方案

    谢昆张正奎温冰
    536-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继发伴人工植入物(以下简称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诊疗方案.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202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开胸术后继发伴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1~74岁.对患者感染创面进行多次彻底清创及负压伤口疗法,直至感染得到控制,并在每次清创术后采用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术中观察到单纯纵隔深部起搏导线外露者5例、纵隔深部起搏导线外露合并心包补片外露者1例、单纯心包补片外露者5例、单纯人工血管外露者3例、人工血管外露合并心包补片外露者2例.清创过程中去除部分或彻底去除植入物,将术中彻底去除植入物的8例患者纳入植入物完全去除组,然后根据胸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缺损情况,应用单侧或双侧胸大肌肌瓣进行修复;将其余无法完全去除植入物的8例患者纳入植入物部分去除组,应用大网膜瓣覆盖植入物并填充纵隔缺损,2周后在大网膜瓣表面行大腿中厚皮片移植.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6 cm~35 cm× 10 cm;胸大肌肌瓣切取面积为15 cm×8 cm~20 cm×10 cm,大网膜瓣切取面积为30 cm×15 cm~40 cm× 25 cm.统计所有患者第1次清创术中创面组织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果.统计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及手术次数,并对2组患者的前述指标进行比较.随访时,观察患者创面复发情况.结果 患者第1次清创术中创面组织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比为14/16,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果的阳性比为16/16,患者感染最多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1例患者(为植入物部分去除组患者)外,其余患者的住院时间为(56±5)d、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为(18.9±2.2)d、手术次数为(4.5±0.5)次.与植入物部分去除组相比,植入物完全去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均显著缩短(t值分别为3.12、3.12,P<0.05)、手术次数显著减少(t=3.38,P<0.05).15例存活患者的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未见纵隔炎复发.结论 开胸术后伴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治疗难度大,尤其是对于在清创术中不能完全去除植入物的创面,应用增强MRI检查等联合大网膜瓣、胸大肌肌瓣等组织瓣移植的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修复效果.

    胸廓切开术纵隔炎假体和植入物核磁共振,生物分子负压伤口疗法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542页

    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预后的关系

    佐方清苏加庆李阳张丽娟...
    54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预后的关系,从而探寻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的血红蛋白预警阈值.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2年10月-2022年10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8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其中男243例、女45例,年龄18~65岁.根据患者最终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54例)和存活组(234例),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次手术时间、第1次手术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红蛋白水平、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手术次数、总手术面积、总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降钙素原最高值和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及血红蛋白最低值与脓毒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将患者分为<65 g/L组、≥65 g/L且<75 g/L组、≥75 g/L且<85 g/L组、≥85 g/L组,比较4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与脓毒症发生率、伤后90 d内病死率.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在调整协变量前、后,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将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分别作为连续性变量和分类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整协变量后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和总手术面积均显著增大,第1次手术术前APTT显著延长,手术次数显著减少,总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住院期间降钙素原最高值显著升高,住院期间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和血红蛋白最低值显著降低,住院期间脓毒症发生比例显著升高(Z 值分别为-6.72、-5.40、-2.15、-2.99、-2.21、-7.84、-6.23、-7.03、-3.43,x2=161.95,P 值均<0.05);2组患者其余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分组的4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与脓毒症发生率、伤后90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12、15.93、10.62,P<0.05);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协变量前、后,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死亡风险均呈近似线性关系(x2值分别为0.81、0.75,P>0.05).调整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当将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作为连续性变量分析时,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风险随着血红蛋白的降低而升高(比值比为0.96,95%置信区间为0.92~0.99,P<0.05);当将住院期间的血红蛋白最低值以中位值75.5 g/L为分界值分类时,血红蛋白<75.5 g/L的患者与血红蛋白≥75.5 g/L的患者的死亡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同前将患者按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分为4组时,以≥85 g/L组为参考,仅<65 g/L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比值比为5.37,95%置信区间为1.57~18.29,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死亡风险呈近似线性相关,当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至65 g/L或更低时,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提示可将65 g/L的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的预警阈值.

    烧伤血红蛋白类贫血预后死亡输血预警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