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预后的关系,从而探寻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的血红蛋白预警阈值.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2年10月-2022年10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8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其中男243例、女45例,年龄18~65岁.根据患者最终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54例)和存活组(234例),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次手术时间、第1次手术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红蛋白水平、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手术次数、总手术面积、总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降钙素原最高值和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及血红蛋白最低值与脓毒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将患者分为<65 g/L组、≥65 g/L且<75 g/L组、≥75 g/L且<85 g/L组、≥85 g/L组,比较4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与脓毒症发生率、伤后90 d内病死率.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在调整协变量前、后,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将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分别作为连续性变量和分类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整协变量后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和总手术面积均显著增大,第1次手术术前APTT显著延长,手术次数显著减少,总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住院期间降钙素原最高值显著升高,住院期间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和血红蛋白最低值显著降低,住院期间脓毒症发生比例显著升高(Z 值分别为-6.72、-5.40、-2.15、-2.99、-2.21、-7.84、-6.23、-7.03、-3.43,x2=161.95,P 值均<0.05);2组患者其余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分组的4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与脓毒症发生率、伤后90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12、15.93、10.62,P<0.05);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协变量前、后,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死亡风险均呈近似线性关系(x2值分别为0.81、0.75,P>0.05).调整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当将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作为连续性变量分析时,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风险随着血红蛋白的降低而升高(比值比为0.96,95%置信区间为0.92~0.99,P<0.05);当将住院期间的血红蛋白最低值以中位值75.5 g/L为分界值分类时,血红蛋白<75.5 g/L的患者与血红蛋白≥75.5 g/L的患者的死亡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同前将患者按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分为4组时,以≥85 g/L组为参考,仅<65 g/L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比值比为5.37,95%置信区间为1.57~18.29,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与死亡风险呈近似线性相关,当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至65 g/L或更低时,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提示可将65 g/L的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的预警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