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手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顾玉东

双月刊

1005-054X

zhswkzz@yahoo.com.cn

021-52888215

200040

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华山医院内8号楼506室

中华手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办刊初期为内部刊物,1993年3月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编委会拥有国内著名手外科专家51名,现任总编辑为顾玉东院士。以广大手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也适合整形外科、骨科、显微外科和普通外科医师阅读。重点介绍和报道手外科领域中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优先介绍各专业中的创新及发明;关注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介绍国外的新技术及新进展。目前本刊已经被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良双套圈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费小轩张云鹏胡宏宇于俊...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双套圈法在骨性锤状指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自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我们对16例新鲜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切开复位,1枚克氏针贯穿固定远指间关节于0°位,远节基底两侧各打入1枚克氏针,双套圈缝合骨折块近端两侧,再环绕同侧克氏针折回至骨折块近端,复位骨块后打结固定。术后随访疗效。结果 术后1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6~29个月,平均16。5个月。依据Crawford评价标准:优良14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改良双套圈法固定撕脱骨折块,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值得推广。

    腱损伤治疗结果骨性锤状指内固定

    经隧道缝线悬吊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疗效观察

    齐振飞李华王武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Kessler缝合联合缝线悬吊固定技术治疗闭合性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我们对21例闭合性腱性锤状指患者,采用改良Kessler缝合肌腱止点,牵引线贯穿末节指骨基底骨隧道,并悬吊固定远指间关节克氏针的弯钩进行治疗。术后6周拆除悬吊线、拔出克氏针,分别于术后3、6、9个月进行远指间关节活动度测量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并采用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9~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9个月随访时的VAS结果为0~4分,平均0。6分,其中0~2分者共20例;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结果:优14例,良5例,可2例。结论 改良Kessler缝合联合缝线悬吊固定法可明显纠正锤状指畸形,操作简便,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腱损伤治疗效果锤状指克氏针

    钝器击伤后迟发性锤状拇一例

    吴思宇郭文来田恒瞿文瑞...
    138-139页

    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血液生化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刘艳梅刘志峰张婷王建国...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生化指标与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关系,筛选影响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血液生化因素,为提升游离皮瓣的成活率提供有效指标。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自2018年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创伤骨科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缺损创面60例,对术前PT值、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D-二聚体检测数值进行记录与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化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白蛋白、D-二聚体为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危险因素(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D-二聚体与游离皮瓣部分坏死呈正相关;血红蛋白、白蛋白与游离皮瓣部分坏死呈负相关。结论 纤维蛋白原较高、血红蛋白较低、低密度脂蛋白较高、空腹血糖较高、餐后2 h血糖较高、白蛋白较低、D-二聚体较高时,需要警惕术后出现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可能,术前予相应调节,避免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出现。

    外科皮瓣坏死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应用CT三维扫描技术测量腕关节屈伸过程中舟月骨间韧带长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姜宇浩邢树国茅天孙守卫...
    14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测量腕关节屈伸过程中舟月骨间韧带长度变化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 招募6名健康志愿者,对其一侧腕关节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每例扫描5个腕关节位置,即从腕关节屈曲60°到背伸60°范围,每次增加30°扫描。使用Mimics软件对扫描图像进行舟骨和月骨三维重建,然后将舟骨和月骨三维图像上的骨间韧带起、止点区域平均分为三个亚区,即掌侧区、近端区和背侧区。每个亚区又根据韧带起、止点的位置模拟出三条平均分布的韧带束。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的测量工具测量每条韧带束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并比较分析每条韧带束在不同腕关节屈伸位置时的长度变化。结果 从中立位到屈曲60°位,掌侧和近端亚区的舟月骨间韧带长度显著增加(P<0。05)。从中立位到背伸60°位,近端亚区的中间束和背侧束明显变长(P<0。05)。从中立位到屈曲30°位和背伸30°位,掌侧亚区的远端束明显变长(P<0。05)。其余韧带束在不同腕关节体位的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腕关节屈伸过程中,舟月骨间韧带掌侧和近端亚区的长度发生明显变化,而背侧亚区变化较小。即掌侧舟月骨间韧带受伤,手腕轻度伸展(0°~30°)是最佳固定位置;近侧舟月骨间韧带受伤,中立位是最佳固定位置;背侧舟月骨间韧带受伤,不需要手腕固定于特殊的位置,建议将手腕固定在中立或轻度屈曲位。所有区域的舟月骨间韧带受伤,中立位应该是适当的。

    腕关节成像,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舟月骨间韧带

    臂丛神经炎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高一金白鹤李光耀王静威...
    15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总结臂丛神经炎的临床诊疗,分析诊疗过程中的问题,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自2014年11月至2022年2月,我们诊治并得到随访的臂丛神经炎患者23例23侧,分别记录患者的病史、病程发展、详细治疗经过、辅助检查结果,并随访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患肢疼痛、感觉、肌力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中,损伤累及上干患者20例,累及下干患者2例,全臂丛受累患者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12。43±17。89)个月。末次随访中,16例患肢疼痛严重患者起病后2周至3个月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7例患肢麻木明显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15例通过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得到良好的上肢功能恢复;8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神经转位7例,功能重建4例(有神经手术后恢复不佳患者),最终均获得良好的恢复。另有1例合并脑瘫患者手术后上肢功能恢复欠佳。结论 臂丛神经炎有明显的临床特点,详细的病史了解是诊断的关键;保守治疗对大部分臂丛神经炎有效,当确认恢复不佳时,外科手术的介入是必要的。

    臂丛神经炎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结果

    异体肌腱移植重建掌板-侧副韧带复合体治疗近指间关节陈旧性脱位

    程亚博杨顺
    15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异体肌腱经"T"形骨隧道移植重建掌板-侧副韧带复合体治疗近指间关节陈旧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4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共收治8例手指近指间关节陈旧性脱位患者,采用异体肌腱经"T"形骨隧道移植重建掌板-侧副韧带复合体治疗,术后随访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2。7个月。术后无感染、异体肌腱排异反应、切口周围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复查X线片提示近指间关节对应关系好。末次随访近指间关节无明显疼痛、关节稳定、无手指严重功能障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关节疼痛程度,指间关节均无明显疼痛,平均(1。0±1。3)分。按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行功能评定:优7例,良1例。结论 应用异体肌腱经"T"形骨隧道移植重建掌板-侧副韧带复合体能有效恢复近指间关节稳定性且不影响关节活动,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关节脱位陈旧性异体肌腱掌板-侧副韧带复合体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一例

    徐晓君张曾吴佶歆陈亮...
    158-159页

    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刘鹏飞王培孔宇霍明艳...
    16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我科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腕管综合征患者143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腕管松解术,术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按照顾玉东推荐的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于术后1、3、6个月比较两组的示指末节两点分辨觉、肌电图检查结果(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动作电位)、正中神经超声及波士顿腕管(BTCQ)评分,并用Kelly评定法评价临床疗效,用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正中神经在豌豆骨平面的横截面积(CSA)、扁平率(MNFR)、正中神经肿胀率(MNSR)。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示指末节两点分辨觉、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感觉动作电位、正中神经超声、BTCQ评分、Kelly评分、CSA、MNFR、MNSR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腕管综合征效果相似,但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较传统的手术方式切口小、操作简便、恢复更快。

    腕管综合征关节镜磁共振成像

    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一例

    顼慧玲高子龙刘燕
    164-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