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杨镇

月刊

1001-9030

cjes@cma.org.cn

027-87893475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状态在局限高危和寡转移性前列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

    陈志强高宇杜松良牛少曦...
    836-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状态(Her-2-Low)在局限高危和寡转移性前列腺腺癌中的表达特点,为Her-2抗体耦联药物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行机器人辅助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共计100例,根据术前内分泌治疗与否分为内分泌治疗组(17例)和未内分泌治疗组(83例),根据转移状态分为局限高危组(71例)和寡转移组(29例),对其He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计量资料差异,表达率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Her-2-Low在局限高危和寡转移性前列腺腺癌中表达率约为59%,并未发现免疫组织化学3+结果;Her-2-Low的表达率上,内分泌治疗组显著高于未内分泌治疗组[82.4%(14/17)比54.2%(45/83),x2=4.618,P<0.05].寡转移组显著高于局限高危组[75.9%(22/29)比 52.1%(37/71),x2=4.801,P<0.05].结论 Her-2-Low 在局限高危和寡转移性前列腺腺癌有较高的表达率,在术前接受内分泌治疗的高危和寡转移患者中可能存在更多Her-2抗体耦联药物敏感患者.

    前列腺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状态高危前列腺癌寡转移

    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应用解剖

    S M Mahamudul Hassan Rizvi王莉沙米·艾合买提柳辉...
    840-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成人腹壁下血管穿过腹股沟区域时的直径、血流速度、血管位置、血管长度,为精索静脉曲张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30例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进行B超检查,测量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文献查阅,查出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区域的走行及精索静脉曲张时的静脉管径及流速.并且在两具人体标本上进行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模拟手术,总结经验,得出较好的手术方法.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通过B超测得的腹壁下动脉直径[(2.3±0.2)mm]大于腹壁浅动脉[(1.4±0.2)mm,t=10.312,P<0.01],腹壁下静脉直径[(2.2±0.4)mm]大于腹壁浅静脉直径[(1.3±0.2)mm,t=5.533,P<0.01].腹壁下动脉流速[(3.81±0.84)cm/s]小于腹壁浅动脉流速[(4.33± 0.61)cm/s,t=-1.505,P>0.05],腹壁下静脉流速[(1.77±0.23)cm/s]小于腹壁浅静脉流速[(3.03±0.58)cm/s,t=-6.017,P<0.01].结论 精索静脉曲张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精索静脉曲张静脉分流术显微外科腹股沟血管

    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与术后肌力恢复的关系

    牛慧霞王玉强王少平陈德斌...
    84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术前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与术后拇短展肌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连续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33例,双侧27例(纳入较重侧),单纯右侧2例,单纯左侧4例,术前行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及拇短展肌肌电图,仅行腕管松解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行患者拇短展肌肌力及功能评估.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DML)、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与术后拇短展肌肌力改变、拇指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拇短展肌肌力改善率48.48%(16/33),拇指功能改善率42.42%(14/33),麻木症状改善率87.88%(29/33);术前正中神经DML与术后拇短展肌肌力改变、拇指功能改变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30(P>0.05)、0.116(P>0.05);术前正中神经远端CMAP波幅与术后拇短展肌肌力改变、拇指功能改变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62(P>0.05)、0.183(P>0.05).结论 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不能预测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松解术后拇短展肌肌力的改变及拇指功能的恢复,但手术治疗仍不失为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治疗的有效方式.

    腕管综合征神经电生理检查肌力预后

    基于症状严重程度分层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结局的研究

    王玉强牛慧霞刘宏建张书豪...
    846-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症状严重程度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的临床结果和社会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因CSM行初次ACDF(单节段或双节段)手术的患者198例,根据患者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量表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13分,52例)、中度组(9~13分,87例)和重度组(<9分,59例).采用颈部疼痛(NP)和手臂疼痛(AP)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采用JOA量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物理成分得分(PCS)和心理成分得分(MC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评价患者临床改善情况;采用社会功能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患者术后社会功能恢复的满意程度,计算重返工作率(RTWR),采用方差分析或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术前比较,3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JOA评分升高[术前:(14.7±1.3)、(10.9±2.6)、(7.1±3.2),术后 6 个月:(15.9±1.4)、(13.8±1.6)、(12.3±2.9),术后 1 年:(16.1±1.2)、(14.4±1.9)、(12.9±2.7),F时间=76.724,P<0.05],NDI降低[术前:(23.1±16.3)、(28.1±16.9)、(46.3±18.5),术后 6 个月:(10.4±5.6)、(15.3±8.2)、(23.4±15.7),术后 1 年:(9.1±4.8)、(12.7±6.6)、(18.1±9.9),F时间=109.747,P<0.05],NP-VAS[术前:(3.5±1.6)、(3.7±1.4)、(3.6±1.5),术后 6 个月:(1.4±0.3)、(1.3±0.4)、(1.6±0.5),术后 1 年:(0.9±0.4)、(1.1±0.3)、(1.1±0.4),F时间=47.381,P<0.05]、AP-VAS[术前:(2.9±2.0)、(3.0±1.8)、(2.8±1.9),术后 6 个月:(0.9±0.7)、(1.3±0.6)、(1.4±0.6),术后 1 年:(0.8±0.6)、(0.9土0.6)、(1.1±0.5),F时间=43.774,P<0.05]评分降低,PCS 升高[术前:(41.9±15.4)、(33.8±10.6)、(26.7±9.8),术后 6 个月:(49.3±17.2)、(44.6±15.8)、(37.9±12.6),术后 1 年:(49.9±19.1)、(47.4±17.1)、(41.3±16.0),F时间=96.219,P<0.05];除轻度组外,中度组和重度组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MCS较术前升高[术前:(45.1±10.3)、(39.7±12.4),术后 6 个月:(49.9±10.7)、(51.2±10.8),术后 1 年:(51.1±10.8)、(51.4± 11.2),F时间=27.921,P<0.05].3 组患者术后 6 个月、1 年时 NP-MCID(x2=0.163、0.209、0.000,P>0.05)和AP-MCID(x2=0.160、0.216、0.88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患者术后1年时JOA-MCID高于术后6个月(x2=3.997,P<0.05),轻度组、中度组术后 1年与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473,P>0.05);3 组术后 1 年时 NDI-MCID(x2=3.994、4.266、4.470,P<0.05)和 PCS-MCID(x2=3.994、5.217,P<0.05)均高于术后 6 个月(除外重度组 PCS-MCID,x2=0.241,P>0.05);6个月和1年时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PCS-MCID均依次升高(R=0.383、0.276,P<0.05),重度组的PCS-MCID的患者比例最高.术后6个月、1年,患者的满意率(R=-0.293、-0.202,P<0.05)和 RTWR(R=-0.153、-0.202,P<0.05)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而依次下降,重度组的满意率和RTWR最低,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CSM患者行ACDF术后的临床结果和社会功能均可得到改善,重度组在满意率和RTWR方面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

    椎间盘切除术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神经功能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方法学表达的要求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851页

    经膝关节后侧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锚钉治疗10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宋朋飞刘春光李兴华
    852-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膝关节后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1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改良膝关节后经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系统联合带线锚钉治疗10例PCL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后1月、3月和6月复查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收集并比较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症状,随访时间3~12月,全部一期愈合,术前、术后 Lysholm 评分分别为(25.08±7.60)、(95.32±1.08)分;Tegner 评分分别为(3.42±0.78)、(8.60±0.32)分;术后分值均显著优于术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2.304,P<0.05).结论 经膝关节后侧腓肠肌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带线锚钉治疗PCL撕脱骨折简单便捷,安全有效,暴露充分,无神经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

    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可吸收螺钉系统联合带线锚钉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22例疗效分析

    朱和平张盘军王勇
    855-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2例肩锁关节脱位(ACD)合并喙突骨折(CF)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3月至2023年8月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22例ACD合并CF患者,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49(27~67)岁,受伤原因:车祸5例,骑电动车摔倒9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和机器挤压伤各1例.ACD分型为,Rockwood变异型Ⅲ型20例,变异型Ⅳ型2例.CF分型为,EyresⅢA型12例,ⅣA型6例,ⅤA型4例,Ogawa Ⅰ型18例,Ⅱ型0例,CF按骨折形态分类为,铰链骨折15例,平移骨折3例,撕脱骨折4例.10例ACD行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CHP)内固定术,CF行保守治疗(TC)(CHP+TC);12例ACD行CHP内固定术,CF予空心螺钉(CS)固定(CHP+CS).观察并记录ACD和CF复位、固定情况、术后并发症、喙突骨愈合时间、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 CHP+TC:ACD复位及固定满意,5例CF解剖复位,均为Eyres ⅢA型,其中铰链骨折3例,撕脱骨折2例;随访42(5~84)个月,喙突骨愈合时间2.6(2~3.5)个月,末次VAS评分0.4(0~2)分、末次Constant评分99(96~100)分、末次DASH评分6(0~10)分,发现肩峰下骨溶解(AO)3例,喙突骨不连(CN)1例,喙突畸形愈合(CM)4例.CHP+CS:ACD复位及固定满意,8例CF解剖复位,其中Eyres ⅢA型5例、ⅣA型2例、ⅤA型1例,铰链骨折5例,平移骨折3例;随访37(13~70)个月,喙突骨愈合时间2.9(2~3.5)个月,末次VAS评分0.5(0~3)分、末次Constant评分98(96~100)分、末次DASH评分6(2~10)分,发现AO 4例,CN 1例,CM 3例,喙突螺钉穿出边界3例.所有病例的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按优良率判断,均为优;所有病例未见切口感染、喙突下撞击综合征、肩锁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治疗Rockwood变异Ⅲ型和Ⅳ型ACD合并Eyres Ⅲ~Ⅴ型CF时,可先使用CHP复位、固定ACD,再根据CF间接复位情况,决定保守治疗或螺钉固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肩锁关节脱位喙突骨折内固定锁骨钩钢板

    抗体介导的小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构建与改良

    张俊麒倪斌郑明索传建...
    859-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并改良同种异体小鼠肾移植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BMR)模型.方法 选用雄性6~8周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全错配的C57BL/6和BALB/c小鼠各31只(南京医科大学医药实验动物中心),分别作为供受体.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以下4组,ABMR组(10只):行C57BL/6H2b→BALB/cH2d小鼠全层皮肤移植术预致敏后5 d,采用肾动脉带瓣Patch的端侧吻合法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C57BL/6H2b→BALB/cH2d);细胞介导排斥反应(TCMR)组(5只):采用肾动脉带瓣Patch的端侧吻合法行C57BL/6H2b→BALB/cH2d肾移植术;同基因对照(SYN)组(5只):采用肾动脉带瓣Patch的端侧吻合法行BALB/cH2d→BALB/cH2d肾移植术;皮肤移植(ST)组(5只):仅行C57BL/6H2b→BALB/cH2d小鼠全层皮肤移植术.记录受体存活时间;使用小动物B型多普勒超声系统测量小鼠移植肾血流速度及血流分布.在肾移植术后3、5、7d行移植肾病理染色以及Banff诊断,并检测小鼠移植肾组织CD4+T细胞、补体片段C3d沉积、外周血内IgG类供体特异性抗体(DSA)、血清肌酐(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组间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SYN组与TCMR组小鼠术后5 d均存活,而ABMR组小鼠术后5 d存活率为66.7%,生存状况远低于SYN组及TCMR组(x2=17.02,P<0.05).在肾移植术后5 d,ABMR组血清Cr高于TCMR组、SYN组和ST组[(233.70± 22.13)µmol/L 比(68.06±11.10)、(20.08±2.42)、(20.92±2.27)µmol/L(F=325.5,P<0.01];此外,ABMR 组血清 BUN 也高于 TCMR 组、SYN 组和 ST 组[(120.20±13.46)μmol/L 比(24.12± 3.68)、(20.48±5.39)、(17.00±2.55)μmol/L,F=216.4,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SYN组小鼠移植肾术后7 d移植肾血流分布及肾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与正常BALB/c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40±6.44)mm/s 比(387.90±6.90)mm/s,t=2.674,P>0.05].与 SYN 组比较,ABMR组病理结果显示术后第3、5、7天时病理损伤逐渐加重,以术后第5天时最为典型.在肾移植术后第5天时,TCMR组移植肾CD4+T细胞浸润数量高于ABMR组(20310±5079比131 083± 8 994,t=18.580,P<0.01),且 TCMR 组外周血内 IgG 类 DSA 低于 ABMR 组(426.9±37.4 比900.2±30.0,F=828.3,P<0.01),根据Banff标准符合ABMR诊断.结论 通过改进皮肤移植预致敏和血管吻合方法,成功改良并鉴定同种异体小鼠肾移植ABMR模型,并使用C57BL/6H2b、BALB/cH2d小鼠作为供受者,便于后续基因敲除动物实验的开展.

    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血管吻合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亚低温疗法在重症颅脑损伤患儿中的应用

    吴艳丽冯璐张丽玉张书彤...
    864页

    仿生纳米粒在乳腺癌治疗及成像研究进展

    王文琪史菁菁王嘉慧南丽虹...
    86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女性中最普遍的癌症.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内分泌治疗等,尽管已经被广泛采用,但患者仍然面临脱靶效应和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近年来,基于纳米粒的药物递送系统因其精确的靶向性和相对低毒性而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备受瞩目.本文综述了仿生纳米粒的结构,着重介绍了仿生纳米粒的"核壳"结构,包括不同生物膜以及其内部核心结构.我们还探讨了仿生纳米粒子成像技术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仿生纳米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并减少乳腺癌的转移.随着纳米技术研究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基于仿生纳米粒子的药物递送系统将推动乳腺癌治疗提升到更高水平,并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预防癌症复发提供了希望.

    仿生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壳核结构乳腺癌细胞膜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