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饰
装饰

张夫也

月刊

0412-3662

010-62798878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大学美术学院

装饰/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装饰》——创刊47年,真情回报读者 《装饰》——扩版增至132页,更加厚重 《装饰》——加大信息量,彰显时效性 《装饰》始创于1958年,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以自己特有的学术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欣赏性,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并被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 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与“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奖期刊”称号。 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装饰》杂志再次被认定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 《装饰》内容涵盖面广泛,兼容并蓄,集思广益,宏观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及时反映和报道国内外艺术设计的新动向与大师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孤独症儿童的功能游戏设计研究——以社交游戏设计实践为例

    房杰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功能游戏的训练是一种面向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有效辅助方法,为了开发科学有效的功能游戏,规划设计过程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功能游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孤独症儿童及相关利益者的需求,通过课堂观察、半结构化访谈、焦点小组和案例分析,提出了社会故事法与功能游戏结合的设计思路,总结了设计原则,并以提升社交能力为例,运用参与式设计方法进行了设计实践.

    孤独症儿童功能游戏设计实践社交

    从"陪衬点缀"到"独树一帜":蜀绣锦纹针的现代衍化发展

    刘一萍刘彦卢明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蜀绣锦纹针通过模仿织锦的纹样来表现花型,是蜀绣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针法.本文通过走访川渝两地的蜀绣传承人和从业者,收集到了丰富的口述和图文资料,梳理了蜀绣锦纹针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传承脉络.研究表明,蜀绣锦纹针纹样从织锦纹样中衍生变化,最初作为陪衬和点缀出现在蜀绣作品中,后来发展壮大成为蜀绣极具特色的一大类针法,是蜀绣和其他绣种的主要区别之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创新机遇,蜀绣从业者们开始大胆尝试新的构图形式和刺绣技巧,创作出一批令人惊叹的锦纹针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特点,还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蜀绣锦纹针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希望本文能够填补蜀绣锦纹针研究方面的不足,丰富蜀绣的研究体系,积极促进蜀绣锦纹针和蜀绣的保护和发展.

    蜀绣蜀绣针法锦纹针发展机缘比较研究

    马口窑陶坛迎神赛会图像考释

    王莹邹晓松王子文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川市马口窑被誉为湖北"民窑之首",迄今已有五百年的烧造历史,产品紧贴民众生活,文化厚重.在其存世作品中,有一类锁口坛器身绘制大型叙事图像,关于该图像的创作主题众说纷纭.经查阅大量地方文献与民俗资料后,再结合现今仍有遗存的民俗活动与图像中的活动进行多元比较,细辨前人对图像的误读,细考陶坛应用情境与图像元素,细推陶坛图像名称,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的"视觉融合"理论,逐步推导出该图像表现的主题是民俗活动——迎神赛会,并最终将其命名为"迎神赛会图".

    马口窑锁口坛迎神赛会图

    晚清女服"西厢记"纹样的隐形叙事设计

    黄乔宇刘瑞璞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厢记"纹样作为才美婚恋文学的符号象征,如何为晚清汉儒闺秀所穿用?基于实物与文献考据,西厢纹具有汉女服制、常服俗成、品质绣作和多幕情境组合的服用特征.研究表明,在晚清禁毁西厢的社会背景下,《西厢记》借由织绣服饰下叙事结构的隐蔽、叙事空间的隐晦和叙事窠臼的隐喻,重构出独属汉儒闺秀服饰的西厢图术.西厢纹利用物主之间佳人形象的同构,产生了西厢叙事主人公到西厢纹穿着者的移情与投射.唐代以降,《西厢记》的创作与欣赏始终以士林为主导,而西厢在女属服饰中纹样化的现象,反映了晚清女性在才美婚恋文化中从被凝视的客体走向自我表达的主体,成为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阐释婚恋理想的物质媒介.

    晚清女服闺秀服饰西厢记纹样隐形叙事设计才美婚恋文学

    从《中国图案集》的编辑和使用看陶元庆的图案思想

    谭小飞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史料,已有成果对陶元庆图案思想的表述偏离了事实.文章以陶元庆对《中国图案集》的编辑和对青铜图案的使用为视角,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从史料整理、图案考据、作品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陶元庆书刊装帧中的青铜图案都是可以溯源的.一方面,陶元庆通过对《中国图案集》的编辑,建立了图案资源库;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图案法的运用,实现了对传统图案现代的转换.进而认为:整理传统艺术,创作时代艺术,才是陶元庆图案实践的核心.

    陶元庆装帧《中国图案集》《陶斋吉金录》青铜器图案

    艺术遗产课程"走出去"与"引进来"教学实践探讨——以云锦织艺课程为例

    夏燕靖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遗产课程"学必期于用",即面对非遗的现实问题既因时制宜,更因地制宜.如是,课程教学选择富有南京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以古今文脉、考察实践、传承与保护为专题构成教学的主体内容.同时,突出理论与实践并行,借助丰富的非遗资源不断调整课堂教案,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教学模式:一方面课程中引入校外资源,达成专业教师与手工艺人的合作教学;另一方面强化考察与实习,探访手工艺人真实的传承过程.这一带有田野性的实验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揭示艺术遗产课程教学的技艺属性及文化属性.

    艺术遗产课程艺术史论专业非遗

    走出功能与场域分离的中国设计艺术史教学

    程雅娟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设计艺术史"课程是集描述、阐释与评价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时间与空间是进行古代设计史授课的两个重要维度.空间维度包括了宏观概念上的空间观念,即设计史通用的疆域概念,但其实还存在一个更具微观而具象的"场域"空间,即人居、宗教、丧葬环境空间.本文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在中国古代场域空间内,关注设计作品之间的"组合"与"互动"关系的全新课程体系与环节.集合碎片化的设计史案例,为学生展现一个广博而真实的中国设计艺术世界.

    场域功能设计史

    从装饰性到主题性:20世纪50-70年代越南磨漆画引介的影响探析

    赵笺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956年至1972年间,中国曾举办了三次以展示越南磨漆画为主的美术展览.这些展览的集中引进和介绍,在展现社会主义越南磨漆画创作成就的同时,中国漆画在主题性创作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参照的模板,并成为影响中国漆画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独立画种的一个重要因素.

    漆画越南磨漆画主题性创作

    "事件思想"在社会创新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蔡淑娟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件思想"作为人文学主题的客观事实,其发展前沿在创新设计领域的实践意义也开始清晰可辨,成为社会创新设计教学新动向.社会创新设计课程教学中"事件思想"引入与培养,区别于传统教学,促使管理与设计在事件中相遇,使得课程行为具有充溢现象的事件张力,有利于学生整体思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接受真实设计话语中的实验性与情景化,并以创新设计予以回应.

    事件思想社会创新设计管理设计教学

    "名物"观史:古代设计文献课的教学探究

    许欣悦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名物"观史是设计文献学的一种实证方法,该研究方法的养成,体现在"中国古代设计文献"这门课教学中名物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文献课堂中发现蕴含在文献中的设计思想文化及技术理论.故此,依据"两读"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的"四做",以重点解决名物文本语境与实物史境间的关联性,以及设计文献阅读情境的完整性,帮助学生应时、应地、应物地识读文献中器物地立体形态,丰富学生中国古代设计史通论的知识结构.

    名物识读古代设计文献设计思想设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