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李明泉

月刊

1008-0139

FCC@SSS.net.cn

028-87017447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省社科院科研大楼B区709室

中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拦留集理:清代四川民间社会的解纷之道

    陈迁美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中后期以至民国时期,四川民间社会中有一套运行流畅的解纷程序——拦留集理,该程序系由请字、拦字、息字等一系列逻辑自洽的契约文书串联起来的.该程序启动后,涉事双方及其亲邻、地方首人、衙役等都参与其中,他们在地方官的默许下,基于各自的立场,共同出演这场关于地方秩序的游戏.亲邻和团首、衙役等"代理人"竭力通过民间契约呈现出一幅地方宁安无事的图景;若此举不成,诉讼到官,双方当事人则在代书和讼师的帮助下,通过状纸塑造自己"农朴可欺"、对方"恃强横估"的形象,以博取关注,增加胜算.透过这些官、私文书,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在基层纠纷解决中的行为标准和价值选择,是文本与实践之间的张力.

    地方档案契约文书纠纷解决民间社会

    巴蜀图符中神树及相关物象识读——以三星堆三号坑出土玉琮神树纹为线索

    王天佑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三星堆玉琮神树纹和青铜神树分析可知,构成神树的要素不仅包括形态不同的树体、果实,还包括底座和祭台等,与神树存在关联的物象有太阳、鸟、蝉、龙、虎、蛇等.巴蜀图符中树形象的表达有具象和抽象之分,铸于印章上的王形神树和铸于兵器上的手、心形神树可能是两种不同的意念表达.神树形象的识读表明,巴蜀图符中神树物象应该来源于三星堆文化,其表达的价值体系与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一脉相承.

    巴蜀图符神树王形手心形

    泰伯信仰与明清江南地方社会——基于无锡梅里泰伯庙的考察

    张金龙黄伟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梅里泰伯庙作为无锡区域性中心道观,逐渐成为地方群体的博弈空间.泰伯信仰能在明清无锡地区贯穿始终,端赖地方家族的鼎力相助和无锡官府的积极引导.明弘治以降,无锡地方家族开始掌握梅里泰伯庙的部分管理权和主持任命权,地方家族捐赠的庙产是滋生这些权力的源头所在.基层社会系统和官府公权系统之间因利益共通而产生合作,地方官绅合力推动泰伯信仰儒家化.此举既为响应国家"神道设教"政策,亦为强化其地方特征和增强区域凝聚力,以此提高无锡在江南的地位.在泰伯由无锡地方性神祗成为江南区域性神祗的过程中,泰伯信仰与明清江南地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产生诸多联系.

    泰伯信仰官府家族江南社会

    "儒教"空间视角下的汤岛圣堂研究

    葛诗嫣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儒教"是否为宗教尚有争论,但其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确表现出"祭教一致"的特征,呈现出独特的存在方式.从实证性视角出发解读作为历史现象的"儒教",其典型表现为建立庙学或书院等机构、形成"庙学合一"布局、发挥祭祀与教育功能.儒学的海外传播带动了"儒教"空间的布局与结构移植域外,在延续原生"儒教"祭祀传统与教育功能的同时,又形成适应当地需求的表达形态.以"庙学合一"为主线,汤岛圣堂在文脉特征、仪式功能、人才选拔、圣贤信仰等方面展现了"儒教"实践的具象,并在祭教关系的张力中完成了其在地化.

    "儒教"空间汤岛圣堂庙学合一日本儒教在地化

    时空视域下缅甸华人族群的文化记忆

    谢静戴永红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在缅甸的华人以省籍进行区分,主要分为福建籍华人、广东籍华人、云南籍华人与新移民等.华人族群建构的寺庙信仰空间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将对祖籍国的记忆空间化,并且赋予空间中民间信仰以文化传播符号的意义.缅甸华人寺庙除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外,还成为华人建构的"想象中的故乡".华人在祖籍国相关的节日仪式的重复中建构文化记忆并且传播中华文化,祖籍国的节日时间也是对在异国生存艰辛的"故土之情"的时间疗愈.华人移民将祖籍国无数神灵带到东南亚,在缅甸建构出中国民间信仰为主体的神圣空间,成为中华文化在缅甸多元文化中的表征.故土神明存在的寺庙空间加强了华人族群心灵与故土的联系.

    缅甸华人文化记忆时间空间文化身份

    由守土到开疆:春秋时期列国疆域观念的转变

    王坤鹏
    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时期,周王朝固有的政治结构发生变动,原属王朝地方行政单位的诸侯国各自发展,不断完善主权,充实封疆.诸侯、邦君过去作为周王的下属,其主要职责是"正封",即治理封域,至春秋时期则转为"启土".出于经济及安全方面的考虑,列国不断拓展疆域,成为拥有广土众民的领土国家.与社稷血食相比,开疆拓土变得日益重要,"启封疆以利社稷"成为统治者侵逼他国的借口.贵族阶层流行以"启方""启疆"等命名,反映了开疆拓土已成为春秋贵族社会的主流追求.列国对疆域安全愈加重视,部分贵族主张"守在四境"及"土不可易",将疆域视为一个整体,并认识到即使是外围边域亦具特定价值,不可轻弃.

    春秋时期疆域观念诸侯疆土安全

    "时命"与孔子思想的主体性特征

    石珂李勇刚
    165-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命"往往被定义为一种个人无法违抗的命运,但此义在孔子哲学语境中实有不合宜处.就其客观性来说,"时命"之"时"源于对事物的描述,始终属于一种未完全测度化的标度时间.时间与存在关系密切,早期中国的"时"表现出一种神圣时与世俗时的融合,且由此为个体之"时"的开显提供场所."时命"之"命"根植于"天命"观念.殷周之际,"命"的有效性在"帝""天""人王"之间不断转移,但自上而下的分配原则始终不变,直至孔子处方得以落入个体之中.经由主体性的觉醒,"天命"落入个体、君子开显出"德命",儒学意义上的"时命"逐渐形成.其内涵表现为天人共构的整体性、循环性和实践性,并体现出一种当下的、开放的和无限可能的生命力.儒学文化生命力的长久持存,正是筑基于孔子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之上.

    时命天命孔子主体性

    道教始祖张陵形象的文化嬗变

    汤洪李丹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教产生于西蜀鹄鸣山(鹤鸣山),由张陵糅合先秦道家学说,创制道书,将原始道教"五斗米道"阐扬光大.《三国志》始载张陵,历史信息异常简略.《华阳国志》《后汉书》不断增补史料,但张陵历史人物形象依然模糊.魏晋时期,道教繁盛,《神仙传》《魏书》已敷演出更为丰腴的张陵形象,遂使张陵从史述走向仙化,并完成塑造张陵道教开山始祖的天师形象.

    道教张陵鹤鸣山《神仙传》

    吴文藻康奈尔求学经历考释

    熊辉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文藻是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先后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然而,吴文藻曾两度到康奈尔大学参加夏季学期的学习,目前他的传记和研究文章中对此均未提及,唯有在论及他与冰心的爱情经历时才偶有涉猎,而且具体的学习情况也从未完整地呈现给读者,这对吴文藻传记的书写和学术背景的梳理而言是一种缺憾.吴文藻的康奈尔学习经历对他日后注重从人口的视角出发讨论社会和民族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术界不应该遗忘他在康大的学习经历.

    吴文藻康奈尔大学夏季学期人口社会学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须知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封2页